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亲子育养

园里有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是一位植物学家,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我们的画家朋友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这便是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提到的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或眼光:实用的眼光、科学的眼光和审美的眼光。“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现实中,大多人惯以用实用或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最缺乏的便是超越现实功用层面的审美的眼光、文学的眼光、文化的眼光。
说回到亲子育儿这回事。我发现现今自媒体大行其道的年代,大家分享传播了太多育儿知识和方法,可以说是非常善于以实用的、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育儿这件事了,唯独缺少以审美的、文学的、文化的态度来思考和谈论亲子育养这件事。现如今育儿或教育之风气如此功利和浮躁,由此便可追溯一二。
现代作家中,一时间脑海中除了龙应台这样的作者,很难想到还有另外以这样的角度去写作并形成一定文化现象的创作者了。《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人生三书”温暖又刺痛,而最新一部跨带凝视的生命读本《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更是探讨了代际间更隐秘和幽微的角落。
老子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也许,方法论、技巧论的东西都相对简单易上手,特别容易为不知所措的父母们指点迷津,依赖惯了这些纯技术性的东西,于是在亲子育养这件事上很容易陷入“术”的层面。但如果没有你自己第一手的感受,没有你自己深入的思考和体会,没有更高格局的生命观照,就恰恰失落了此生为人父母一遭最宝贵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价值。大道至简,每个孩子何其不同,但“用心观照”永远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
又及,探寻遍古今中外凡皆合此种眼光角度之文字,大多为书信体。所谓“终南山上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著名作品如《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等,都是沉甸甸的文化遗产。遂搜罗了一些代际间相互传递情意的书信体文章,他们或是父母传书写给儿女,或是儿女致父母。当然还有很多散文与杂文。
借此从审美的、文学的、文化的、生命的、性灵的角度,对于亲子育养这回事做一些窥探和求索。因古语有云:“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鸿雁传书,飞渡代际间幽深的寒潭为意。因此在本平台开辟一个角落,名曰“雁渡寒潭”。供你我品评一二。
愿我们都能在审美的眼光中产生对于亲子育养更多蕴藉的体会,对于现实的亲子生活和人生体验都有更丰富的提升。

原创:阿幸
首发:公众号【阿幸生活家】
欢迎转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