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维克托罗维奇•瓦西里耶夫(Vladimir Viktorovich Vasiliev)

苏联和俄罗斯芭蕾舞演员,芭蕾大师和编导,演员,戏剧导演,芭蕾老师。1940年4月18日出生在莫斯科,是一名卡车司机的儿子。1947年,在他7岁那年,他进入了基洛夫的一个业余芭蕾舞团,在那里学习了两年。他的第一任老师是埃琳娜·罗曼诺夫娜·罗斯(Elena Romanovna Rosse)。
1949年考入莫斯科舞蹈学校(Moscow Ballet School),师从阿列克谢•耶莫莱埃夫(Aleksey Yermolayev)和米哈伊尔•加博维奇(Mikhail Gabovich)。1958年8月26日,以优异的成绩从莫斯科舞蹈学校毕业后,并打破从群舞演员身份惯例,而是以独舞演员的身份进入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毕业后的一次音乐会上。他,眼睛火烧火燎的,脸色苍白,在阿列克谢·奇奇纳泽(Alexei Chichinadze)根据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编导的芭蕾舞剧《弗朗西丝卡·达·里米尼》(Francesca da Rimini)中饰演一个穿着黑色衣服,双眼发亮和脸蛋苍白并嫉妒心十足的反派人物的角色。他的戏剧性影响令人难以抗拒,他顶住了与年轻的努里耶夫的竞争(努里耶夫与阿拉·西佐娃(Alla Sizova)跳了“海盗双人舞”)。的成功似乎为他的职业生涯指明了方向,是加林娜•乌兰诺娃(Galina Ulanova)发现了初出茅庐的瓦西里耶夫是一个天生的古典舞者,选择他作为她最后一场演出中《肖邦风格》(Chopiniana)的搭档。
瓦西里耶夫在莫斯科大剧院(1958-1960)的第一个演出季中,按照其强烈宣扬的俄罗斯风格进行表演,是一位具有强烈性格特征的古典舞者。他在《小驼背马》中饰演无忧无虑,脾气暴躁的伊万努什卡,这个角色的特点是幽默和滑稽。与此同时,他还在1959年的《宝石花》中扮演了丹尼拉这个富有诗意的角色。瓦西里耶夫很容易就改变了他的外在和动作方式,将舞蹈从属于角色之中,从而将俄罗斯古典芭蕾舞的最佳传统与现代舞蹈的微妙之处结合起来。在福金的《彼得鲁什卡》中,瓦西里耶夫饰演的木偶角色格罗泰克,其舞步揭示了一场深刻的人类悲剧。他饰演的《堂·吉诃德》中巴西里奥,有着精湛的技巧和不寻常的动作组合,令人无法抗拒。所饰演的《胡桃夹子》中王子一角是瓦西里耶夫最成功的作品。当他还是一个胡桃夹子玩具时,他的动作是机械的、敏锐的、莽撞的——然后,当他变成王子时,他的动作变得优雅、浪漫、漂亮和大胆。纯洁的舞姿传达了人物内心的纯洁性。作为《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罗密欧,瓦西里耶夫通过展示这个年轻人从最初的轻松愉快到最后的悲剧性启示的内在发展,赋予了这个角色新的意义。作为《睡美人》中的迪西列,瓦西里耶夫试图通过把他当作一个浪漫的英雄来洞察一个诗意的人物。
他很快晋升为首席舞者,是一位宏大和充满活力的与无与伦比的技巧表演大师,他在莫斯科大剧院体现了较强新的男性形象,在芭蕾舞团对古典男性舞蹈的发展作为了巨大贡献,并成为未来20年莫斯科大剧院最优秀的男明星。
1959年,在维也纳举行的国际芭蕾舞比赛上,瓦西里耶夫不负众望,力克群雄,一举夺冠,成为第一位获得“世界最佳舞者金奖”(The Gold Medal of the World’s Best Dancer)的俄罗斯舞者,从而进入了世界明星的行列并晋升为首席舞者。其后有米哈伊尔•巴里什尼科夫(Mikhail Baryshnikov)和帕特里克•迪蓬(Patrick Dupond)也获得同样级别的奖项。同年,他首次在尤里•格里戈罗维奇(Yuri Grigorovich)创作的芭蕾舞剧《宝石花》(The Stone Flower)中出演主人翁达尼拉一角。达尼拉是一个民间艺人,他通过雕琢孔雀石花不断地探索和追求人间的真、善、美。他的舞蹈充满了抒情性和清新的活力,在舞蹈方式和风格上都捕捉到了达尼拉典型的“俄罗斯”元素。格里戈罗维奇为达尼拉设计了许多高雅难度的独舞、变奏和双人舞。瓦西里耶夫以精湛的技艺出色地完成了所有的舞蹈段落,成功地塑造了纯朴、真诚、执着的民间艺人达尼拉的形象。评论界的观众一致赞扬这颗舞坛上初升的巨星。俄罗斯芭蕾舞评论家和有影响力的编导费奥多•洛普霍夫(Fyodor Lopukhov)称他为“舞蹈之神...艺术上的一个完美的奇迹”。 他的成功使他在格里戈洛维奇古典芭蕾舞剧中都扮演了主角。瓦西里耶夫在每个新角色中,其塑造的人物有着丰富的色彩与个性并融合了新的诠释,令人信服地通过巧妙地运用动作将其转变成他的角色。在这些经典作品中,他是一个浪漫而勇敢的存在,有着男子气概,但又高雅。在当代作品中,他给自己的角色注入了火焰般的激情,通过外在的动作有力地传达了人物内心的热情。
瓦西里耶夫舞技身手不凡,他所有的旋转——原地转、大舞姿转、移动的平转、空中转都如旋风般急速有力、干净利落、他的弹跳也同样惊人,以致有人说他克服了地球吸引力,简直象是在月球上跳舞一样。怪不得有人说他创造了“人体动作的奇迹”!
在1960年代,瓦西里耶夫通过向从米哈伊尔·拉夫罗夫斯基(Mikhail Lavrovsky)到亚历山大·戈杜诺夫(Alexander Godunov)在内的整个莫斯科大剧院舞者展示自己的风格,在男子舞蹈方面掀起了一场真正的革命。在列宁格勒,瓦列里·帕诺夫(Valery Panov)和米哈伊尔·巴里什尼科夫(Mikhail Baryshnikov)广泛地跟随他。他传奇艺术的一个例子是他在《堂·吉诃德》最后一幕结尾部舞中的“双划圈”“double ronds de jambe”,瓦西里耶夫将以“l'air in attitude”在空中进行“划圈”(Ronds de jambe)表演。这种新颖的组合,经过多次重复处理,仍然令莫斯科大剧院和西方的观众震惊。
在瓦西里耶夫年轻的时候(1958-1970年),他的技术无人能及。费奥多尔·洛普霍夫在他的关于瓦西里耶夫的文章中指出,他是唯一一个在技术上优于舞者瓦赫坦•米哈伊洛维奇•恰布基安尼(Vakhtang Mikhailovich Chabukiani)和阿列克谢•耶莫莱埃夫:瓦西里耶夫扩展了芭蕾舞的极限,因为他对软和硬技术的掌握,使能够迈出任何一步都成为可能。他在空中完美地双向置空;在小跳和大跳中,他的节奏同样完美无缺;他的“雀跃”(cabrioles)令人震惊,他的 “双雀跃舞步”(double cabrioles put)让查布基亚尼蒙羞。他在《堂·吉诃德》最后一幕结尾部舞中的“双划圈”是无与伦比的,总是能在观众中引起一场风暴。通常这个动作腿看起来是像晃来晃去的。然而,瓦西里耶夫的“划圈”都给它一个椭圆形,其椭圆的形状通过每一个跳跃可以看到。在75年的芭蕾舞生涯中,从未见过一个舞者能如此高雅地完成这一步。
瓦西里耶夫除了出色的舞蹈天赋和戏剧才能外,还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直觉,使他能够了解与之舞蹈所用音乐的哲学和结构。1964年,瓦西里耶夫获得“第一届瓦尔纳国际芭蕾舞比赛金奖”(Gold medal Varna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同年,又荣获巴黎歌剧院颁发的“尼金斯基大奖”(Paris Nijinsky Prize),使他成为世界公认的首席男明星,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舞者。但是瓦西里耶夫并未丝毫松懈和满足。他坚持夜以继日地刻苦训练,在男子舞蹈前人尚未涉足的新领域中大胆实践和创新,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执着地探索芭蕾艺术的奥秘,力求达到高超的技术与丰富的感情,完美的形式与深刻的内容之间的高度统一与和谐。
对他来说他创造了无数的主要角色并在世界各地演出,通常是与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的女首席,同时也是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马克西莫娃(Ekaterina Maximova)合作(两位首席舞者是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的梦寐以求的一对(1949年,他们首次在莫斯科芭蕾舞学校时是同班并一同跳舞,并于1961年结婚,他们没有孩子)。除叶卡捷琳娜•马克西莫娃以外,与瓦西里耶夫的合作的著名舞伴包括: 加林娜•乌兰诺娃,, 艾丽西亚•阿隆索(Alicia Alonso) , 卡拉•弗拉奇(Carla Fracci) , 丽塔•珀尔沃尔黛(Rita Poelvoorde)和安布拉•瓦洛(Ambra Vallo)。
1960年,瓦西里耶夫开始跟阿列克谢•耶莫莱埃夫上课。他是瓦西里耶夫向伟大的革新者转变的一个强有力的推手。他诠释的革命性角色——巴兹尔、弗朗多索和阿尔布雷希特——都是在耶莫莱埃夫的监督下发展起来的。这三个角色奠定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新风格的基础,这种风格影响了跟随他的每个人,他成为一名舞蹈演员的象征。自赫鲁晓夫解冻开始,在新的时代,苏联需要新的英雄。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的英雄——“六十年代” ——出现了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这样的人。专业和内心的自由,人们在共同信仰芭蕾舞主色与人类第一次无限地进入太空飞行的可能性(苏联加加林升入太空)。
到1962年,年仅22岁的瓦西里耶夫已经和所有莫斯科芭蕾舞女首席——加林娜•乌兰诺娃、奥尔加·列佩辛斯卡娅(Olga Lepeshinskaya)、玛雅•普利谢茨卡娅(Maiya Plisetskaya)、季莫费耶娃(Nina Timofeyeva)——搭档。
1964年,他在具有传奇色彩的芭蕾女首席加林娜•乌兰诺娃和伟大的戏剧舞者阿列克谢•埃尔莫拉耶夫的指导下首演了《吉赛尔》(Giselle)中的阿尔布雷希特一角而被人们铭记。多年来,瓦西里耶夫公然挑战了苏联的传统,是十年后成为巴里什尼科夫刻画阿尔布雷希特的先驱。瓦西里耶夫不顾既定的社会学方案,强调阿尔布雷希特是第一个真挚爱吉赛尔是的人,伯爵从未失去他的浪漫性,也没有失去他的贵族性,加深了角色的心理维度。在他的诠释中,阿尔布雷希特的戏剧源于他的社会地位和他的内心自我之间的冲突;换句话说,瓦西里耶夫揭示了阿尔布雷希特身份的人性戏剧。他在第二幕在戏剧的连贯性上尤其引人注目。瓦西里耶夫拒绝了阿尔布雷希特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概念,精心策划了与“维丽丝”吉赛尔的相遇,作为他赎罪的机会。他突然与威利斯展开了决斗,仿佛要以死亡作为最后的辩护。为了加强狂乱的感觉,他精心设计了自己的炫示部舞,插入动态的双转来表达阿尔布雷希特的精神混乱。他惊人的组合和热情洋溢的舞蹈表达了一种情感风暴:痛苦、自责和自我憎恨。在最后的结局中,他似乎在精神上发生了变化,受到了震撼,并受到了无尽的折磨。
无论何时瓦西里耶夫和叶卡捷琳娜·马克西莫娃跳《吉赛尔》时都具有神奇,浪漫的特质。 1990年5月,他们与美国芭蕾舞剧院一起表演了这部芭蕾舞剧,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在表演。当晚的演出表明了他们一起跳舞多年对角色深刻的理解力。彼此熟悉的情绪和动作,从而使得两个人在舞台上合而为一,在抒情性和可塑性上相互映衬。他们的舞蹈齐头并进:瓦西里耶夫不断意识到马克西莫娃平衡的细微差别,他如此完全放心地支撑她。瓦西里耶夫以前的某些高超的跳跃消失了,但他仍然表现出强烈而经典的纯正技巧,并给出了具有富有同情心和权威的解释。
他在1964年,卡由西扬•戈列佐夫斯基(Kasian Goleizovsky)根据谢尔盖•巴拉萨尼安(Sergey Balasanian)音乐编导了《莱莉和梅德日侬》(Leili and Medzhnun)中饰演神魂颠倒的梅德日侬,这一角色是瓦西里耶夫在莫斯科大剧院的最大成就。编导通过很有吸引力的精巧编排,他将装饰性的东方舞姿与爆发性的猛烈转身复杂的舞蹈组合和快速跳跃结合在一起,以前没有在芭蕾舞台上表演过,但瓦西里耶夫对音乐情绪的反应似乎是自发的,在芭蕾舞舞台上创造了一个真正的东方王子。戈列佐夫斯基似乎在挑战了瓦西里耶夫作为古典舞者的声誉:在这部芭蕾舞剧中,他必须既生动又富有感情。
瓦西里耶夫将野性的感性和微妙的抒情结合起来的能力在戈列佐夫斯基的《那喀索斯》(Narcissus)中得到了体现,《那喀索斯》是根据亚历山大·切雷普宁(1970)的音乐创作的。在这里,流动的或突然中断的运动图形传达了半人半兽的一面,那是一个迷恋着自己的倒影的生物。那喀索斯是瓦西里耶夫最伟大的角色之一,与他饰演的梅德日侬不相上下。
1964年,瓦西里耶夫成为莫斯科大剧院的传奇人物。芭蕾舞团团长费奥多尔·洛普霍夫称他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现象,没有人可以与他相比,包括尼金斯基”。也许这是夸大其辞的赞美,但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瓦西里耶夫的艺术才能和非凡能力征服了俄罗斯和西方观众。在每一个角色上,不管角色有多小,他总是表现出一种罕见的结合无限的技巧和强大的投射。他创造的角色范围确实令人惊叹,他在莫斯科大剧院的肖像画廊里的人物变化惊人:悲剧的、过度肉欲的梅德日侬;多情的阿尔布雷希特;列昂尼德•雅科布森(Leonid Yakobson)编导的《树妖》(Shurale)中史诗般的坚定战士;《瓦尔普格斯之夜》中 热烈狂欢的、异教的潘神;还有奥尔加·塔拉索瓦-亚历山大·拉帕里(Olga Tarasova-Alexander Lapauri)芭蕾电影《基日中尉》的中怪诞古怪的皇帝保罗。在所有这些角色中,他的舞蹈与他惊人的投射密不可分。
1964年,尤里·格里戈洛维奇(Yuri Grigorovich)在莫斯科大剧院担任首席编舞,瓦西里耶夫的职业生涯从此有了新的方向。1968年,格里戈罗维奇在创作上演的芭蕾舞剧时,完全从全面展现瓦西里耶夫的天才出发。瓦西里耶夫与编导默契配合,完全投入角色的创作,他非常有活力的舞蹈和那强大的飞升跳跃的高度、快速的旋转和有力的击打,他清晰地诠释使得奴隶具有高尚品格,通过激情的表演描绘出斯巴达克斯内心深处的痛苦,从而展示了他的戏剧性才能。他出色的表演,技艺高超的舞蹈和强大的体力共同造就了一个复杂的英雄,使他有着独特诠释其塑造高大形象的古罗马奴隶起义领袖一角堪称“世纪角色”。 他对叛逆奴隶出色的演绎为他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苏联最高文学艺术奖——列宁奖(Lenin Prize)(1970年)。《斯巴达克斯》也被认为是格里戈罗维奇编导的最好作品,因为它巧妙地将男子群舞的场景与独舞的“独白”或安静的反思时刻进行了对比。对于Vasiliev,此格式非常理想。他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身体技能-惊人的飞跃,快速旋转和有力的喷气动作-以及通过表现斯巴达克斯最内心的折磨而表现出的热情洋溢的才能来展示他的戏剧性才能。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斯巴达克斯》成为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的象征,此剧也因之名扬四海。
格里戈罗维奇这样评价瓦西里耶夫的“我的个人意见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就是斯巴达克斯。坦率地说,选择艺术家饰演主角是毫无犹豫的,但我相信,瓦西里耶夫——这是能够诠释最亲爱的斯巴达克个性和风格的艺术家。首先是古代伟大精神的化身,对自由的渴望,聪明。瓦西里耶夫能够理解、感受戏剧的精神,他不只是一个演员对我的建议,而是这种志同道合的工作过程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
他完美地掌握了芭蕾艺术,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瓦西里耶夫在所有古典和现代芭蕾中几乎是主要角色。他所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包含了他多少心血、汗水和辛勤的劳动!他对每个角色都做出自己独特的解释,打上自己的“烙印”,使他们焕发出新的光彩。像《唐•吉诃德》(Don Quixote)中的那位幽默、热情的理发师巴希尔过去有多少最优秀的演员扮演过,可瓦西里耶夫并没有单纯摹仿他们,而是按自己的理解,对角色进行全新的再创作,有些动作是他自己独创过去从未有人做过的,使他的巴希尔带上现代青年的色彩,同时又不脱离剧中所表现的时代特征。瓦西里耶夫创造的人物形象生动,令人难忘,经常为他们提供了新的诠释。艺术家具有过人的舞蹈技巧,其天赋塑料改变了全部的演技。
然而,在芭蕾王国的男明星里,瓦西里耶夫在西方的知名度并不超过著名的舞蹈家鲁道夫•努里耶夫(Rudolf Nureyev)和米哈伊尔•巴里什尼科夫,以及英国的安东尼•道尔(Antony Dowell),丹麦的彼得•沙福斯(Peter Schaufuss),美国的费尔南多•布霍涅斯(Fernando Buhones),法国的帕特里克•迪蓬等。但因为他留在苏联 ,他的许多作品在那里都胜过了他的不足。 尽管如此,他和叶卡捷琳娜•马克西莫娃在1983年参演了由弗朗科•泽菲雷里(Franco Zeffirelli)导演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的歌剧《茶花女》(La Traviata)电影版的拍摄(俩人在第二幕第二场中表演了“娱乐性插舞”——西班牙舞,瓦西里耶夫饰演了斗牛士)。
20世纪70年代初,这位叛逆的舞者和专制的艺术总监格里戈洛维奇之间积怨已久的矛盾达到了顶点。这场危机是由于格里戈洛维奇编导了拙劣地的《伊凡雷帝》而引起,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由其于编导为迎合意识形态明显对伊凡雷帝暴政的认同引起的。这一消息引起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愤怒, 瓦西里耶夫对此表示同情:在一个国家仍然恢复古拉格集中营的恐怖和每天都遭受克格勃对政治异见者的迫害的国家中,格里戈罗维奇的态度被认为是无条件投降了苏联政权和背叛自由的理想。尽管瓦西里耶夫不喜欢出色的伊凡的角色,但他还是在1974年进行了表演,目的只是为了证明任何暴政都是一种反常的偏执,由恐惧或自毁性助长。
瓦西里耶夫对格里戈罗维奇艺术政策的异议达到了高潮,当时,他是莫斯科大剧院艺术委员会(Bolshoi Art Committee)的成员,公开地批评他编导的《安加拉河》是又一一部体现了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芭蕾舞剧。瓦西里耶夫组建了一个小型反对派团体,随后又由格里戈罗维奇的另一位激烈的反对者玛雅·普利塞茨卡娅加入其中。
由于瓦西里耶夫公开批评格里戈洛维奇的艺术政策,作为主角他不再定期受邀在莫斯科大剧院演出,从而离开了莫斯科大剧院的舞台。他们通常还在莫斯科大剧院巡演时,进行一些象征性的表演。
1979年夏天,以瓦西里耶夫和普里塞茨卡娅为首的一群莫斯科大剧院反对者震惊了巴黎的观众。他们展示了三部贝雅的芭蕾舞剧和瓦西里耶夫本人的三部作品。瓦西里耶夫无疑有成为编导的潜力,尽管他的作品仍然有点杂乱无章,从苏联的戏剧芭蕾的不朽风格转变为纯粹的舞蹈。很难预测他的发展方向。他倾向于“纯粹为了跳舞而跳舞”,这似乎不太可能得到苏联审查员的认可,他们要求每个编舞都要传达明确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莫斯科大剧院,这样的实验似乎是不可思议的。
1980年,他和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马克西莫娃(Ekaterina Maximova);玛娅•米哈伊洛夫娜•普丽谢茨卡娅(Maya Mikhailovna Plisetskaya);马里斯•利耶帕(Maris Liepa);格里戈罗维奇的妻子纳塔莉娅•别斯梅尔特诺娃(Natalia Bessmertnova)(象征性的解雇,因为不久又回到莫斯科大剧院工作)被大剧院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尤里•格里戈洛维奇解雇,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抗议。
自1988年起,他经常在国外作为客席艺术家演出,特别是与他的妻子,在世界各大剧院巡回演出,在那里,他们出演了许多有趣和新风格的新角色。如:斯卡拉剧院(意大利),维罗纳剧院(意大利),圣·卡罗歌剧院(San Carlo Teatro)(那不勒斯,意大利),罗马歌剧院(Rome Opera),科隆剧院(Colon Theater)(阿根廷)以及苏联的克里姆林宫国家芭蕾舞剧院(Ballet Theatre of the Kremlin Palace of Congress)(莫斯科),列宁格勒歌剧和芭蕾舞剧院(Leningrad Opera and Ballet Theatre)。随基洛夫剧院(Kirov Theatre)(现在的玛丽娅剧院(Mariinsky Theatre)在巴黎演出,用他们精湛的艺术征服了千千万万的观众。并在贝雅的20世纪芭蕾舞团(Béjart's Ballet of the 20th Century),马赛芭蕾舞团(Ballet de Marseilles)和美国芭蕾舞剧院(American Ballet Theatre)跳舞。夫妇俩在西方演出越来越多后,在20世纪80年代,他曾在柏林,布达佩斯,那不勒斯和里加担任客席编导。
近年来,瓦西里耶夫成为俄罗斯芭蕾而非苏联芭蕾舞团的文化使者。他不仅以舞蹈者的身份,而且还一名出色的编舞,芭蕾舞导演,电影导演和艺术代言人的方法去推广。在莫斯科大剧院和其他地方,体育运动和烟火表演的趋势正在扼杀俄罗斯芭蕾的根基和传统。他不断开展运动以保持俄罗斯芭蕾的纯正和传统。在1980年代初期,他带着莫斯科大剧院一群年轻的明星到法国展示这种纯粹的技巧,并在1989年,他带着一群来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几个舞者去美国巡演,他们是俄罗斯风格的代表。
从1971年起在继续担任莫斯科大剧院首席舞者的同时,作为编导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创作了几部风格各异的作品。他的第一部芭蕾舞剧《伊卡洛斯》(Icarus)对角色的表现有清晰的了解,包含了一段长长的令人回味的慢舞,开头是两段独舞。无情节芭蕾舞剧《迷人的声音》(These Charming Sounds)是一组精美的纯古典音乐的配角,随着莫扎特,科雷利,拉莫等人的音乐而欢快地跳舞,而他的《麦克白》(Macbeth)则回归了莫斯科大剧院的华丽和庄严,强调以男性舞蹈为主。瓦西里耶夫对莎士比亚的文字进行了富有想象力的诠释——脚尖上的男巫,为麦克白的受害者的幽灵准备的叠起来的鞋子和歌舞伎面具。他根据契可夫的小说编导的《阿纽塔》(Anyuta)(1986年)。作为电影导演,瓦西里耶夫在导演的电影《挥鞭转》(Fouetté)》中表现出独创性和敏感性,并带有费里尼(Fellini)式的意象。令人遗憾的是,瓦西里耶夫其努力编导《灰姑娘》(Cinderella)(1991年)方面并没有取得成功。
1982年,他从国家戏剧艺术学院(State Institute of Theatre Arts)(现为俄罗斯戏剧学院俄罗斯戏剧艺术大学(The Russian University of Theatre Arts - GITIS)编导系毕业并于同年开始在舞蹈学系任教。他从1986-1995年,开始领导编导系(自1989年成为教授)。
从1990年开始,他成为克里姆林宫国家芭蕾舞剧院艺术总监,他创作了几部芭蕾舞剧,包括《灰姑娘》(Cinderella,1991)。同年,莫斯科年夜剧院为庆祝瓦西里耶夫50寿辰,举行了隆重的演出仪式,在致答谢词时瓦西里耶夫表示只要他的心脏仍在跳动他就绝不放弃芭蕾——这项最艰难同时又崇高、最美好的艺术事业。
1992-2008年,他同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马克西莫娃组织和举办彼尔姆全俄芭蕾舞演员“阿拉贝斯克”芭蕾舞比赛做出了很大努力,并以他们俩“最佳双人舞”的名义设立了奖项。2008年,这对夫妇举办了庆祝其艺术生涯的五十周年活动。第十届比赛是以他们的名誉举行。接下来,第十一届比赛是在马克西莫夫后去世举行的,旨在纪念她。自2012年以来,“阿拉贝斯克”芭蕾舞比赛及其最高奖项以叶卡捷琳娜•马克西莫娃的名字命名。
1993 -1995年,他成为罗马歌剧院芭蕾舞团(Rome Opera Ballet)的艺术总监。
1995年3月,瓦西里耶夫被任命为莫斯科大剧院艺术总监,是因为有十五名莫斯科大剧院的主要舞蹈演员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出开始时举行罢工,而格里戈罗维被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Boris Yeltsin)免职。作为格里戈洛维奇的继任者,西里耶夫诣在提高大剧院芭蕾舞团的声望,虽然瓦西里耶夫贬低一些格里戈洛维奇编导的芭蕾舞剧,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黄金时代》和由他上演的佩蒂帕芭蕾舞剧,但他赞扬了其他编导的其它芭蕾舞剧,如:《斯巴达克斯》和《爱的传说》。他同时认为,如果全盘否定把格里戈洛维奇,那么芭蕾舞团能上演 的剧目就所剩无几了。所以,他的第一个重点是购买诸如巴兰钦罗宾斯大林、吉里•基利安(Jiri Kylian)和贝雅等二十世纪大师的作品,以充实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他们作品的缺失,在莫斯科大剧院的历史上及观众的教育上留下了一个空白,他想用当今世界著名的编舞家的名字来填补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历史上的空白,但并不想把这些作品带到国外巡演,而是想向国内的俄罗斯观众展示这些杰作。然而,上演巴兰钦的作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是莫斯科大剧院的舞者必须接受至少六个月的巴兰钦风格的训练。同时,请舞团以外的编导,如约翰•克兰科(John Cranko)的剧目,开拓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并鼓励年轻编舞家为芭蕾舞团编导。
1998年还进行了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和玛丽娅芭蕾舞团的大规模交流,以及即将举行的大剧院芭蕾舞团和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首次演出,1999年12月31日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的首次新年舞会。他还上演了新创作的经典芭蕾舞,包括:《吉赛尔》(Giselle)和一部备受争议的《天鹅湖》(Swan Lake)。在1990年代末,他是第一个发现到阿纳斯塔西娅•扎哈诺娃(Svetlana Zakharova)有杰出芭蕾舞演员品质的人,然后成为玛丽娅芭蕾舞团的首席舞蹈家。她于2003年10月成为大剧院芭蕾舞团的首席舞者。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签署一项法令,将大剧院重新置于俄罗斯文化部的管理之下。随后,文化部长米哈伊尔•什维德科伊(Mikhail Shvydkoi)对大剧院进行改组,2000年8月28日,解雇了瓦西里耶夫莫斯科大剧院艺术总监一职(瓦西里耶夫是从电台得知他被解雇消息的)。
由于他离开了莫斯科大剧院,瓦西里耶夫根据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kovsky)音乐创作的芭蕾作品《漫长的圣诞之夜旅程》(Lungo Viaggio Nella Notte di Natale)由罗马歌剧院首演,他继续编导和上演新的芭蕾作品。
瓦西里耶夫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专门研究俄罗斯风景画,并于莫斯科举行了十人展,其后在圣彼得堡和彼尔姆和俄罗斯其他城市展出。1993年5月,为纪念以他,以他的名字在莫斯科举行了芭蕾舞音乐节。2001年,他出版了个人诗集。
2003年,他出任在阿姆斯特丹“欧洲年轻的舞者2003”比赛“的评委。
自2004年以来,他成为一年一度的“国际儿童艺术节”(柏林)的评委会主席。
2008年,莫斯科大剧院举办了为期一周的音乐节,专门纪念马克西莫娃和瓦西里耶夫在莫斯科大剧院演出50周年。在此期间,瓦西里耶夫评论说,舞伴的秘密是“男子绝不能妨碍女子,她是舞台上最重要的人。”他还补充说,他的妻子一生有两种品质:美丽和努力工作的能力。
2010年,是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70岁寿辰。12月16日,他在彼尔姆举行的全俄芭蕾舞演员大赛上庆祝自己的生日,并在那里为他举行大型庆祝晚会。随后,他将代替自己的妻子,著名的的芭蕾舞演员叶卡捷琳娜•马克西莫娃担任大赛的评委(马克西莫娃于2009年4月28日去世)今年举办的第十一届大赛就是为了纪念马克西莫娃举办的。在晚会上,他根据弗雷德里克•肖邦(Fryderyk Chopin)的音乐特别编导了芭蕾小品《民谣》(Ballad)并与达里娅•霍赫洛娃(Daria Khokhlova)一起演出。
弗拉基米尔•巴西里耶夫说:“戏剧演员70岁恰是创作上的成熟和鼎盛期,而对于芭蕾舞演员来说,这个春秋则是回忆和思虑的春秋。”天才芭蕾舞巨匠莫里斯•贝雅曾评价说:“我每年来都没见过像瓦西里耶夫这样的舞蹈家。他身上几乎集中了许多有良的品质:艺术品味、表演技巧、戏剧先天、机智和力量。”
瓦西里耶夫的个性是独特的,他确实无与伦比的发展了苏联了芭蕾艺术。没有任何一个俄罗斯舞蹈家能像瓦西里耶夫那样,以如此自然的轻松和大胆来提高芭蕾技巧和增强投射效果。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舞蹈已经获得了很少有苏联艺术家能达到的技术水平。他前所未有的进步,极大地增强了他的个性。在1960年代,他建立了影响整个一代人的男子舞蹈新标准。
他与 “舞蹈上帝” 安吉奥洛•马里亚•加斯帕罗•维斯特里斯(Angiolo Maria Gasparo Vestris);“舞蹈之神” 瓦斯拉夫•弗米契•尼金斯基(Vaslav Fomich Nijinsky)仍象三座高峰耸立在群山之巅,成为芭蕾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舞蹈艺术家。
俄罗斯和欧洲的许多芭蕾舞专家认为,瓦西里耶夫的水平与努里耶夫和巴里什尼科夫相当,甚至更高。在法国和意大利,他与妻子马克西姆娃起表演的次数,远远超过他在莫斯科大剧院的舞台,他享有自尼金斯基以来最伟大的俄罗斯舞蹈家的声誉。他在西方的名声似乎更为响亮,因为在过去20年里,他的职业生涯从未受益于伴随许多苏联舞者走向自由而来的公众哗然。对于是否离开俄罗斯,瓦西里耶夫更喜欢在莫斯科大剧院这个停滞不前的日常生活中进行一场艰苦的、有时是自我毁灭的艺术斗争,在苏联永远艰辛的生活中生存。与许多俄罗斯知识分子一样,瓦西里耶夫决心在祖国的土地上培育俄罗斯文化的遗产,以防止祖国变成贫瘠的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