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根结上的守旧
创新实际是一种守旧,它的魔力在于戏剧化的戏码,让观众有强烈的情感体验。
如果你去仔细研究各种所谓的“创新”,会发现它是一种因为需要的改变。一个产品可以有无限的方向,社会从商业角度去规范它,使之受到约束。当产品走入难以优化的尽头,它就需要一个“取代者”,来满足利益的需要。
在以前,“创新”这个词或许有些担当,但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口号,一种文字游戏,一种刺激性消费品,利益集团的炒作工具。商业社会,什么是创新?挣更多钱。
艺术上的创新用“反叛”来形容更好。它甚至没有“新”的地方,只是以前不受待见,环境变了,它有了出头之日。
发明大王“爱迪生”,你可以将其视作一个“创新机器人”,他用规律化,量产化的行为来批量制造“新产品”。他执着于创新,更可以说他深陷贪婪,而坠入程序化的重复行为。他的行为是“刻苦”的,因为他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利益。
当下的“创新教育”,实在是一种讽刺。用已有的成品模板,来约束受教者本来就有的创造力,最后教成了“创不新”,改一改表面,就欢呼雀跃。我们陷入一种“媚雅”的状态,年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一,论文数量世界第一,但其中多滥竽充数。肚中无货,纸面功夫做足,洋洋得意地坐井观天。
大礼必易,大乐必简,创新是思维的返璞归真。人对“深入”这个字眼有一种强烈的情感驱动力,因此而变得盲目。每个人都想通过“加深”的行为,来体现自己的能力,搞到最后,成了精神催眠。人们将各个领域越探越深,越搞越复杂,最后搞成迷乱的羊肠小道,进去出不来,领域僵化,藩派林立。创新给思维减负,摆脱已有的沉重的无望的脑力损耗。
如果你想有所创新,不妨将创新看作是一件平庸之事,不足为奇,更无需炫耀。创造力是每个生命自然拥有的源泉, 你越觊觎其背后的价值,它就越不容易有。
日光之下无新事,但人的感官总需要些刺激,我们不由自主地推崇一些行为,拒绝揭开其面纱,来保持新鲜感,要不,日子就过的太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