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理想的状态:教师以“教书育人”为信仰!
最近一段时间,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气氛有点儿紧张。两个群体大概发出了两种声音:
家长觉得老师把批改作业等应该老师做的任务交给了家长,那老师的作用是什么?
老师也觉得委屈,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平时学校的任务已经很重了,各种开会、各种活动,他们也很忙。
那么我们来分析分析,小学教育中家长和老师互相抱怨、互相戒备的现状,到底是谁的问题?

我用我儿子举个例子吧,我儿子在上三年级。他们班主任是个刚毕业的女老师,姓杨,带的他们语文。
杨老师在三年级这学期开始之前,就开了家长会。家长会上是这么说的:“我希望家长们能好好配合我的工作,我们一起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提上去。”她当时说这话的时候,我们都没什么反应,因为孩子上一二年级的时候,老师也会说家校合作什么的,最后任务都交给家长了。
但是后来,她用行动告诉了我们她是认真地在践行她的承诺。
杨老师每天上课的时候会留一部分时间,让孩子做一些课课练之类的题目,让他们在课堂上对学到的内容进行练习和巩固;布置的家庭作业大多都是写日记、读课外书等;也会给家长布置作业,我们在用的练习册叫尖刀侠《名校学霸尖刀卷》,是一本家长辅导专用的试卷,她会要求家长每天用里面自带的测评册检测孩子每天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然后把情况反馈给她,她根据每个家长的反馈,再调整第二天的课堂内容。
第一次月考的时候,我儿子他们班的成绩在全校三年级所有班中名列前茅。我们每个家长对于这位老师,也都相当尊重。
她是给我们布置了任务不错,但是我们做家长的很明显的能感受到她是为了真的切实提高孩子的成绩。所以我们也都愿意配合老师的工作。

所以,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剑拔弩张到底是谁的问题?
我会觉得老师的责任更大一些。
首先:要做到“家校联合”,老师和家长的交流很重要。但是很多家长反映联系不到老师,或者联系到了,老师也只几个字干巴巴的回复。当然不否认会有一些不讲理的家长存在,但是我相信这些“不讲理的家长”一定是极少数人。
其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而很多老师的目的是为了拿工资、拿编制、评更高的职称拿更高的工资。于是老师的大部分时间被这些东西占据,留给教育的时间就减少了许多。
最后:“家校联合”重要的是联合,而不是把责任单方面推给一方。很多老师为了应对检查,会要求学生家长批改作业的时候不能打错号,要让学生把错误该对,打上对号。我就很想问一句,那你怎么知道学生哪儿掌握了哪儿没掌握?
但是追根溯源,这个现状只是老师和家长两个群体的造成的吗?

我们往上再理一理。
1. 为什么那么多的“代课老师”换了又换,因为考编难,编内名额少。
2. 为什么老师忙着评职称?因为不评职称工资太低,老师也要生活。
3. 为什么老师不让给作业本上画错号?因为领导要检查,如果错号多领导就会认为老师教的不行。
4. 为什么老师每天搞那么多活动?因为学校要求的,领导要看。
……
所以。
老师和家长都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只希望制度能尽快完善、落地,让老师能真正地以“教书育人”为信仰,从而让家长能真的从心底里尊敬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