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选择合适的对象
选择合适的对象这回事还真的挺难的,但并不是无章可循。接下来就谈一下自己最近的思考。灵感来源于上一份工作,当时在一家咨询公司做企业管理咨询顾问,跟着项目经理做了几个任职资格项目,发现给企业做任职资格的逻辑放到找对象上貌似也很有道理,就总结拓展了一下。当然,这个找对象的逻辑是很理性现实的逻辑,可能并不浪漫,但很实用。如果你在选择终身伴侣时没有头绪,最起码它给你提供了一个很清晰的框架,避免一些“爱情的盲目”。
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任职资格,谈到任职资格就不得不提到华为,华为是国内企业任职资格管理的先驱。其实任职资格说白了,就是从“低P”晋升到“高P”的标准(例如从专员晋升到主管,从主管晋升到经理的标准),就是你满足哪些客观要求才能“升职加薪”。那怎么选对象和任职资格又有毛线关系呢?哈哈,当然有关系,试问年薪百万的阿里“高P”谁不爱呢?开个玩笑。进入正题,我们今天就借用任职资格中的三个条件:申请条件、评审条件、必要条件,来谈一下怎么选择对象。
申请条件是指:你只有满足了这些基本条件才能进入到老板“升职加薪候选人名单”,例如工作了几年,绩效B以上等等;
评审条件是指: 老板要从这些维度考察“升职加薪候选人”,最终决定给谁升职加薪;
必要条件是指:在企业中一般指不能做违背企业价值观的事情:例如天猫总裁蒋凡、阿里开除用外挂抢月饼的员工等等。
在选择对象时,也可以用这三个条件把把关:
申请条件:在选对象时,对方必须满足这些基本条件,才能进一步沟通;
评审条件:从这些维度思考对方适不适合做终身伴侣;
必要条件:一票否决,只要出现这种情况,一概 “免谈”。例如暴力倾向,出轨等等。

申请条件,我把它在选择对象时叫做基本条件匹配:

评审条件:基本条件匹配后,当要和某人确定关系或走进婚姻时需要考虑的条件。

依恋类型是心理学中界定婴幼儿和养育者关系的理论,也可以用来判断成年人,一般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其中不安全型依恋包括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研究发现,一般来说和安全型依恋类型的人建立亲密关系,恋爱中的幸福感会高一些(此处应有参考文献),当然并不绝对。感兴趣的话,可以读一下下面的文章:
1. “以愤怒和疏离来表达爱意”|躲在傲娇背后的焦虑型依恋者
https://mp.weixin.qq.com/s/iLOlo2XmibKdhGuw339Wtg
2. “我值得被爱吗?”| 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培养安全型依恋
https://mp.weixin.qq.com/s/CvhpT_jXR3yuVVwh7W8fgQ
3. 综述:是什么决定了你在爱情中的表现?| ·测试+动画· 解析你的依恋类型
https://mp.weixin.qq.com/s/qmvuTA6t7dBD933LBRlYzA
大五人格理论是人格心理学中很有名的理论,在学术圈和商界都有广泛的应用。大五人格把人格分成了五个维度:
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对于艺术、情感、冒险、不寻常的想法、想象力,好奇和各种各样体验的欣赏;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一种显现出自律、负责任并且以成就为导向的倾向;有计划性而不是即兴的行为;
外向性(Extraversion):有能量,积极情绪并且寻求刺激和他人的陪伴;
宜人性(Agreeableness):一种富有同情心并且愿意跟他人合作,而不是怀疑或者抵触他人的性格倾向;
神经质人格(Neuroticism):一种比较容易体验到消极情绪的性格倾向,比如愤怒、焦虑、抑郁或者是脆弱;有时候被称为情绪不稳定性。
研究发现那些低神经质人格(low neuroticism),高自尊(high self-esteem),高宜人性(high agreeableness)的人会发展出更好更让人满意的亲密关系。 说白了,就是找一个脾气好,善良,有上进心的人(就这?不会吧,不会吧……)。反正心理学家都告诉你什么性格的对象好,找不找得到不要怪我(狗头保命)。
好了,来到了三观环节。三观是什么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世界是怎样的,公平吗?我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变得更好吗?我们愿意为了彼此的幸福一起奋斗吗?我们愿意一起承担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吗?……
人生观:我们应该怎么度过自己的一生呢?我们能够一起创造我们人生的意义吗?我们彼此的人生规划中把对方放到了什么位置?我们对以后的家庭生活有什么样的期待?我们彼此的家庭又是如何期待我们的呢?我们如何回应这些期待呢?我们能够接纳彼此对生活的假设吗?
价值观:我们的消费观是怎样的?我们怎么向外界呈现我们的生活呢?我们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如果我们产生分歧时,我们有没有一些彼此都认同的原则来衡它呢?当我们一无所有时或我们应有尽有时,我们怎么安排我们的生活呢?……
也推荐大家阅读另外一篇文章:
怎样确定你的男/女朋友是适合的结婚对象?
https://mp.weixin.qq.com/s/QzvvGevQ4ldnZQFxGkyQsA
最后一个是必要条件,就是假如某人出现了某种行为或有某种品质就一票否决,坚决分开。例如家暴倾向,爱沾花惹草,黄赌毒等。
强烈建议每个人都思考一下自己择偶的必要条件,想一想自己的底线在哪里,然后就要坚定自己的底线。一般来说,底线是不能触碰的。即使你原谅了对方,关系也永远出现了裂痕。
以上基本上就是我自己对如何选择对象的一个思考框架,很理性,但真实的生活场景又是十分复杂多变的,充满了理性和感性的纠缠,所以仅供参考吧(狗头保命)。
下面感性一把。其实在选择对象这件事上,大部分情况下应该是感性部分多于理性部分(此处无参考文献)。说白了,就是看脸。咳咳,开个玩笑。
有一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爱上陌生人”的心理学实验,两个完全陌生的人,彼此问对方36个问题后,发现双方有了好感。
这个实验的原始来源为美国心理学家 Arthur Aron 博士《人际亲密感的产生:实验程序及部分初步发现》。
Arthur Aron博士的这个“爱上陌生人”的实验,后来被很多人所效仿。一位大学教授Mandy LenCatron,把自己的经历,在《纽约时报》的情感专栏上发表了文章《只要你这么做,想爱上任何人都可以》。
下面是36个具体的问题,贴一个知乎的问答:https://www.zhihu.com/answer/6552123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