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对受挫而逃避的想法
最近看了一些因遭受了暴力行为后而选择自杀的案例,感到非常惋惜,同时也颇有感慨。 受害者自杀的动机基本上来源于对丧失社会价值的恐惧与厌恶,比如一些遭受强暴的女性,因为害怕被人知道这些事后会议论纷纷,极大地抹黑自己的形象,甚至从此不被他人所接受,从而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最终选择了用永久性的方式来解决暂时性的难题。 但其实,自己的价值是由自己的行为来决定的,是你做出了对别人有用的事你才叫有价值,而不是说你什么事不干光坐着就能有价值。 就算一个人从没受过挫折、完美无缺,如果他什么事都做不成,那他对其他人而言也是毫无价值的。 别人伤害了你就等于剥夺了你的价值,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价值这种东西是别人给不了,也拿不走的。 如果能接受这一理论,并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用实际行动做出一定的成绩,那么相较于在稳定无害的环境下达到同样高度的人来说,受过严重挫折还能重新站起来的人做出的成果往往更令人认可和折服,那么这种人也就更容易得到他人资源的倾斜,以往的障碍也成为了今后的保障。 事实上,很多女性之所以最后遭到他人的嫌弃,并不是因为她所遭受的经历有多么不堪,只是因为她以这些事为依据,赋予了自己逃避的借口,放弃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选择。做不出对他人有用的事,那自然也就被众人所抛弃。 就像祥林嫂,遭遇不幸后就不再踏实做事,而是成天到处卖惨、寻求安慰。但大伙都是忙人,谁有时间每天听你念叨?自然,最后所有人都对她避而不见,落得个人尽皆弃、凄惨死去的下场。祥林嫂的结局怨不得别人无情,只是由于自己选择了逃避而导致体现不了自身价值,从而被他人所抛弃而致使的。 每一次受挫就像给一个弹簧施压,而自身的意志就是这个弹簧的弹力——弹力越大,压得越狠,积攒的力爆发出来后也就蹦得越猛,也就越容易被人注意到。如果毫无弹力,压得再狠也弹不起来,那最后被当作废品被扔进垃圾桶里也就是必然的了。 所以啊,人不论遭受什么挫折都不要自暴自弃,而是要认清两点——受挫对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和有效性没有任何影响,克服挫折会体现出高于常人的且稀有的价值潜力。只要能想通这两点,或许不能令心态瞬间平复,但至少也能稍微提供一些活下去的勇气和期待吧。
-
qiu'qiu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01 19: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