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海,人比海里沙
![]() |
午后落雨天,觉人大仔看片看累了!仁直忙收拾东西。感恩、豌豆、老吴友情出场 |
这几位里面有四个上海人——至少有两位是黑《二十四城记》的。不料这次看完以后座谈,发现都还挺喜欢的,即便喜欢的原因各不相同,但跟戛纳时候的望风评论相比,理由来得充实多了。
我可能先过掉了电影记录的书,所以对访谈内容一清二楚,抛开访谈内容和摆拍手法不说,串场部分依然无比强大,摄影、配乐、画外音空间,无一处不可以好好分析。
开篇十分钟里面有狮子的低吼,人声,梁祝,天涯歌女,枪声……交相混杂。
![]() |
戛纳一种关注单元 |
然而即便是访谈中不同人物的不同内容,看完后我们一直在讨论电影里是如何组织的。比如王童的《红柿子》是对烈士和解放军进城那段的回应,侯孝贤的《海上花》对前一部分男女恋爱的补充说明。
电影先从上海摆渡到台北,又来到香港,再摇回上海,从而呼应了贾樟柯对上海“商埠(码头)文化”的定位,人来人往,过客匆匆。影片只有两处焦点,1949和文革,如果有一条清晰的线索,那就是电影中的电影。比如说你要通过电影了解中国大陆,那么从50年代到80年代的谢晋作品随便拿。费穆的40年代、王家卫的上海臆想,无不是可以在电影中找到根源。我也相信,在当下的中国院线里,很少会有人提到《红柿子》和上官云珠(另外还有金焰什么……),所以这又是一部专属于影迷的作品。
除了财富聚敛的杨百万和摆脱禁锢的韩寒,也许贾樟柯是基本放弃了当下(完全放在了文革结束前),但谁敢拍胸脯说,他知道中国的当下?
![]() |
几位登台的老人家 |
跟《二十四城记》的《浅醉一生》一样,这次《浪子心声》响起,实在感人。《I WISH I KNEW》是表现大上海旧时代的浮华,这一首完全是衬托人物内心。
前面恰好是上官云珠之子韦然的讲述,他的访谈内容被去掉了一部分,止于姐姐姚姚和男朋友偷渡香港不成,没有交代她被车撞、碾得粉碎的悲惨结局。
![]() |
那位穿着很随意的就是韩寒(右二)了,我居然两次都没认出他 |
韩寒一段确实有最多笑声,另外大毒草安东尼奥尼、黄宝妹的见闻、小城之春的入戏几段、杨百万和他的钞票也效果极佳,老吴贡献了一八卦,说李纬在《菊豆》里表演绝佳,韦纬说的“现在可以讲了”就是因为当事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感人段落还包括遗腹女回忆起从未谋面的烈士父亲,贾樟柯用了平和的蒙太奇手法,声音+照片。潘迪华说人老了并不可怕(对应她在《阿飞正传》里的台词),说着说着就动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