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对孩子不好,根本没有这回事……
如果说结婚是天大的事,那么,在更多人眼中,离婚就是天塌下来的大事。
为了维系家庭结构的“稳固”,徘徊在“离”与“不离”之间的父母不在少数,立下的誓言也形形色色,比如“孩子大点再告诉他”“孩子高考结束就离婚”。
更不必说,潇洒地结束一段失败的关系,各自奔向崭新的生活了。
北京一位爸爸再婚,儿子上台致辞,一连串发言成为全场最大泪点:
“今天的新郎是我爸爸,感谢大家亲临现场参加我爸爸妈妈的婚礼,在此祝我的爸爸妈妈新婚快乐,百年好合。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快乐的孩子,因为我有疼爱我的爷爷奶奶,还有呵护我的爸爸。今后我会更加地快乐,因为又多了一个年轻漂亮善良的妈妈,妈妈我爱你。”
男孩一番话毕,随即转身拥抱了新妈妈。新娘难掩感动和喜悦,递上了一个大红包。

2019年全国离婚登记人数为470.1万对,离婚的本质,不过是变换一种人生形态,面对更多可能。然而有孩子的家庭顾虑总是特别多,担心孩子感到被抛弃,担心婚姻关系的瓦解对孩子造成损伤,进而影响成长。
不在少数的人都是这么认为的,经历过父母离异的孩子心中存在阵痛,面对他们时,也往往带着怜悯跟同情。可毋容置疑,视频中的男孩坦然地接受了父亲再婚的事实,敞开心扉,勇敢接纳,为父亲和他的妻子送上了真诚的祝福。家庭形式的变化非但没有对他产生负面影响,反而给予了他爱的能力。
只要父母离婚,孩子就过不好,其实压根没有这回事。

最近《风犬少年的天空》在网络上播出,彭昱畅饰演的老狗看到父亲带正在交往的张嬢嬢回家吃饭,反对父亲再婚的他撂下饭碗,留下一句“只有我妈是我的”就愤怒地离开了餐桌。

父母分开,孩子仇视其中一方或对抗父母再婚是影视作品的经典桥段,为了表现更激烈的戏剧冲突,这些作品通常不写坦然分开,各自安好的父母,两个人势必要大打出手,闹得鸡飞狗跳。互相指责不停,还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如此,孩子便耳濡目染,沉浸在母亲对父亲,或者父亲对母亲的怨恨中。
这才是离婚有害论调的根源:
父母离婚之前,孩子在恶劣的关系里生长,父母离婚之后,孩子仍然夹在父母中间,负担双方的负面情绪。
去年贾静雯和现任、前夫一起出现在女儿梧桐妹的毕业典礼上,气氛温馨融洽。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早在2005年时,贾静雯发生婚变,前夫在她分娩前一天出没夜店玩到天亮,家暴丑闻也频频不断。几乎每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贾静雯都在流泪。
她离婚,失业,放弃一切,打了整整一年官司。娱乐杂志津津乐道地八卦夫妻二人的抚养权争夺,这场痛苦的分割,最终以贾静雯牺牲2600万“抢”回女儿告终。

尘埃落定,但是一地鸡毛,女儿身在其中,受到巨大的冲击。那段时间,梧桐妹变得非常敏感,经常躲进衣柜,还说想“出去被车撞”。
是非对错没有输赢,只留下一个受伤的孩子。
之后那些日子,贾静雯逐渐沉寂,平复人生重创。于是才有梧桐妹毕业典礼上的“相逢一笑泯恩仇”,十年间,贾静雯把一切都放下了。
媒体评论,“那年开发布会,贾静雯公开控诉前夫不让她看女儿,不惜将伤口揭露,够泼辣;现如今,她又能为了女儿和前夫和睦相处,够洒脱。”
洒脱不过是外在的转变,内心的冰释前嫌,考验的则是为人父母的智慧。
2016年,梧桐妹出现在爸爸的婚礼上。女孩穿着高跟鞋,牵着爸爸的手偷笑。现场偶遇记者,对方问及妈妈,梧桐妹大方回应:“你说的妈妈,是今天没来的那个,还是里面那个?”
得体而且礼貌,尊重爸爸的新妻子,给足爸爸面子。
贾静雯非但没有反对,还表示了支持,“爸爸的终身大事,不会阻止女儿参加。”全然整理好负面情绪,坦然接纳对方的存在,支持女儿送上祝福。
人要往前看,她觉得这句话挺有道理。
今年,贾静雯录制《鲁豫有约》,再次回望往事,她表示,尽管离婚仍然是“最痛的记忆”,但已经不再计较,只剩下释怀。
“我不想我小孩的人生未来是充斥着对立,怨恨,不快乐的,不希望这些字眼出现在孩子的生命蓝图里。所以我学习原谅、学习彼此能够坦诚修复一些事情。”

孩子面前,收起大人的感情纠葛,面对不可挽回的感情,这恐怕就是最好的姿态:
不把对方看做仇人,尽量尊重孩子的另一位亲人。完成独立成长,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孩子,反转困局。

和谐的父母关系,自然是对孩子最好的情感汲养。不过,当父母之间产生无法弥合的裂痕,二人展现出的气度和智慧,同样是对孩子至关重要的情感启蒙。
贾静雯之后,既有马伊琍和文章的“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体体面面地面对孩子,也有差劲的反面教材,比如黄奕夫妇的狼狈不堪。

多年夫妻大战,不断升级。甚至互爆丑闻,你公开我家暴,我就回击你出轨。事件陷入罗生门,夫妻不惜公开对方的个人信息,双双控诉对方虐待孩子,甚至将孩子从对方身边强行带走。
各执一词,公然开撕,看似都在保护孩子,实际上,孩子才是“拉扯”中的最大受害者。
归结原因,幼小的孩子依附于父母,价值观没有完全建立。当孩子看到父母大打出手,相互攻击,父母的“完美”形象崩塌,无论爸爸伤害了妈妈,或妈妈伤害了爸爸,都将令他的内在发生许多分裂,造成混乱的痛苦。
鲁道夫·谢弗是英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他在著作中表示:
影响儿童适应的是家庭功能,而不是功能结构。抚养环境的质量是最具有决定性的、最持久的影响。
假如给父母关系的质量进行排序:高质量的双亲>高质量的单亲>低质量的双亲>低质量的单亲。可见离婚不是问题,如何让离婚成为“好”的离婚,才是问题的关键。
结婚是两个人的幸福,但离婚不是两个人的分别。从前的另一半也许不是一个好伴侣,但不一定不是好爸爸、好妈妈。婚姻形式的改变,不代表双方不再需要给予孩子呵护与关照。只有放下恩怨,才能彼此成全,共同保护成长中的孩子,获得完整稳定的人格。
一如既往的爱,会给孩子想要的幸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