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可期,有时欢喜之三
(一)
顺其本心,活成自己。多少人想要的生活,却无法达到。
我想我不是其中一员。边漫游边读书边思考,终于明白,此时此刻的我蜕变了。
已经和过去的我告别了,好像也不在乎谁眼里啥样,也不会活成别人希望我演绎的模样,更不想为谁伪装(前半生除了自由空间,其他都不是我想要的)。
喜欢在路上就走在路上,喜欢读言情小说或者看无聊影剧和历史沉淀的书籍交替,就欢欢喜喜地去做。
(二)
情感外放就外放,情绪化就情绪化,管它呢。别人受不了就离开,并不想再和以前一样去虚伪的迎合这个世界。
做自己的代价,有可能孤独终老,收获的却是满满的舒服感。终究我不是那个喜欢束缚的人。并不是所有的人必须有人陪伴才能走完生命。
即使有伴侣,也不定可以陪你到永远。总有人先走,我们还是会面对生死离别。更何况找到那个可以依托你的喜怒哀乐的人很稀有。
有人说我对爱情的渴望是想找到依靠……不想解释,鸡同鸭讲。毕竟感同身受是不可能的,因此那一刻蜕变了。
(三)
不再想刻意寻找所谓情感,因为懂得的人自然会懂。无待也好有待也好,其实我要的不多,不是依靠,是那种不可言说的东西。
从小足够独立,不仅仅生活独立,完全人格以及心理独立。并不觉得孤独终老有什么不好,两个人能做的我一个人一样能做。
生活中没有必须两个人做的一个人做不了,如果躺在床上,有伴不一定会侍候你,无伴不一定过得更差。
我要的是分享而不是依靠,分享彼此的眼里的美好和忧伤,然后剩下的就是陪伴,其他一切琐事没谁我一样活得惬意、安然。
(四)
所有的贪欲真的消失了,有人说的对,老天不给说明我不需要。我现在需要的其实就是做回原本的自己。
不是别人眼里羡慕的生活方式。是那种恣意生长像野草随风摇荡,而不是再一次给自己心灵之羁绊。
唯一改变的就是我想深入看些国粹和外国各个不同哲学家的书籍,那种边看边做认真笔记并且有感而发。
在路上流浪是一生不变的实践,除非责任,没有能挡住我的脚步。即使八十岁我愿意还是行在路上,做个闲人。
(五)
一直属于心思活泛却简单执意的女子,披着文艺的外衣,写着不着边际的文字,管他的,活自己就好。
想破脑袋也无法算计世俗的日子,那么就这样顶着愚笨而洒脱的本性,抑郁了就写文字或者抬头看看阳光,还有那远方的一抹绿色。
无欲为刚。走着走着就真的老了,希望自己的死亡是那种自然而然的老死。医院特殊职业总会知道有些人真的是自己知道死期的(这不是科幻)。
我想当我知道要死去,我会准备好最后的香,把喜欢的诗歌读一遍,和平时一样净手喝茶或者也来一杯咖啡,亦或还要来一杯红酒。
所有的喜欢我带不走,那么就最后的尽兴,也不知道是否那天有人陪我在身旁,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了无遗憾,痛痛快快的死去……生来就是为了本向死亡,也许还不是终点!
落笔于2020-10-29号13:4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