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人口普查背后的大国秘密…

大家好,我是老李。
今天和大家聊聊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也许能从这一次人口普查中看懂一些中国的基本面。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今年再次到来,可能看这篇文章的不少读者已查过了。
目前中国有三大普查,即五年一次的经济普查、十年一次的农业普查和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
我们都知道,无论模型多么先进,样本多么充分,数据偏差总是不可避免的。要真正了解国情和国力现状,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直接上门。
老李我不知道其他国家的情况如何,但是中国的动员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在这方面是不会考虑成本的。
这次人口普查的规模比往年的都大,调查项目也更全面:
内容包括姓名、身份证、性别、年龄、民族、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婚姻和生育、死亡、住房。
透过人口普查所得的数据,我们可以为未来的政策,例如生育、养老、教育、就业等,提供基本的数据支援。
此外,今年的人口普查比以往多了一项:查房。
根据已经披露的一些第一手信息,老李我再和大家深入聊一下。

部分数据
1.人口结构
上门进行人口普查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可以看到中国居民的人口结构,当然,会有一些地区和城乡的差异,但普查员一手的信息仍然具有参考意义。
老人
调查并不是拆迁小区,所以基本上白天老人都在家,由此发现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独居老人越来越多了。
有时他们听不到敲门声,看到门上挂着春联,表示有人住这,打开门的时候,看到一位老太太,见到我很高兴,说很久没人来看她,听着让人心酸。
她的老伴已经去世了很长时间了,她的孩子们偶尔过来看看,老奶奶对信息普查不太懂,所以直接拿了一袋子的文件,存折、房产证、社保本、结婚证等等,我急忙叫她收起证件,不要随便给别人看。
哎,想到那些专门欺骗老年人的骗子,真是可恶。
孩子
查了有近一千户人家了,在有孩子的家庭里,男女比例还是有些失调的,当然也会有偏差,有一次去一栋楼,里面男孩子比较多,换一栋楼,女孩子也不少,但总的来说,还有男孩子更多,感觉将来找老婆不太容易。
有二胎的家庭也真不多,也许农村多一点,但城市里二胎真不多,哥哥妹妹的家庭不多,姐姐弟弟的倒是有,大概是一般一胎是男孩的话就不会想要二胎了,一胎是女孩的话就想再要个男孩。
觉得主要原因还是抚养孩子的成本太高,所以最近有专家呼吁开放三胎,我认为没什么问题,那些有能力的去国外也会多生,生不起的即使放开了也不会生,干脆不要限制了更好。
2.学历
本科率真不高,可能是城市和小区有偏差,调查了1000户,本科生不到20人。
网上查看数据显示,中国的本科率为4%,这实际上是人均数据,一线大城市,我觉得本科率至少在10%以上,小城市,特别是年轻人少的,人才流失严重,本科率真的不高。
许多打工的人是没有受过高中教育的,据估计,他们中很大一部分连高中都没毕业就出来了。
更别提老人了,那么多的老人只是一个是本科的,还是当年大城市过来支援的。
3.年轻人
与老年人相比,我发现年轻人现在很难沟通。
老年人一般都很热情,有些人还想留我一起吃晚饭。年轻人基本都很警惕,说话也是爱理不理的。
而且,我发现很多独居的年轻人,整体就在自己租的房子里玩游戏,房间非常脏乱差,但是老人的家都很干净,我想应该是暂时没有找到工作吧。
此外,更令人头痛的是群租房,基本上都是外来打工的年轻人,他们两三个人住在一个房间内,学历基本上是初中,在附近的餐馆或超市工作,早出晚归,白天基本上不在家,每次都无法完成人口普查。
当被问及他们的房租和收入时,一般月收入在3000元多一点,房租则在700元左右。
就整体感觉而言,老年人的整体面貌比年轻人更好。
4.贫富差距
必须得说,即使在富人小区,贫富差距仍然存在。
我见过大平层被隔开成一间一间的小公寓,租给别人,估计房东不是本地人,就是外地来炒房的。
外面看上去很好的夫人小区,打开门一看里面的装修其实很一般,我以为进去都是富丽堂皇的那种,目前只有一家装修的富力堂皇的。
此外,那些住在大平层里的人似乎也没有管家或保姆,照顾孩子的还是靠奶奶外婆。
5.房子
事实上,对房子的总体调查还是比较困难的,很多人不想透露他们有几套房子,问了也不会诚实回答,基本上都填了一套。
当然,我们不会强制要求,毕竟现在大数据,只要网上一查就知道了。
空置率倒是能看出一些事。
一般来说,在门上贴春联或福字的人,都是有人居住的,如果贴满了水电煤账单的,基本就是没人住的,敲门也没人开。
总的来说,老小区的空置率低,但租房的多,我见过怀孕的年轻人都住在出租房里,或者合租的。因此,网上的女孩,必须有房有车才能结婚的,也不能全信。
新小区的空置率很高,晚饭时上门普查,有的小区一片黑灯,要不就是房价太高,要不就是炒房的太多,反正人很少。

结语
从实际去调查了之后,情况和很多人想象中的还是不一样的,当然肯定会存在一些偏差。
普查结束,老李我会做一个整体的调查报告,来和大家了解一下真实情况以及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今天就到这里,
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