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维(71)刚性需求与柔性需求
第九节 刚性需求与柔性需求
需求类型根据需求强力的不同,可分为刚性需求与柔性需求。刚性需求是需求强力较大的需求,柔性需求是需求强力较小的需求。常见的刚性需求有物质需求、存活需求、基本需求,常见的柔性需求有意识需求、发展需求、享受需求、延展需求。
刚性需求具有强制性,柔性需求具有选择性。刚性需求是必定得盈放的、不可选择的需求,柔性需求可以盈放也可以不盈放,可以在需求类型中选择性地盈放。刚性需求不能被弃置一旁,如饥渴需求是不能不理睬的,柔性需求可以对需求类型进行弃置和挑选,如可以弃置哲学需求选择文学需求。刚性需求具有急迫性,柔性需求具有延缓性。刚性需求由于需求强力强大,一旦显现就得尽快盈放,不能拖延或耽误,比如排尿需求,不能憋久不放。柔性需求的需求强力相对微弱,可以延缓、中止甚至终止,比如盈放审美需求的活动,可以被意志中途打断或终止,也可以延迟盈放。刚性需求弹性小,柔性需求弹性大。在经济生活中,生活必需品对应的刚性需求弹性小,高档耐用品对应的柔性需求弹性大。刚性需求的需求类型及其盈放活动都具有相对稳定性,需求弹性较小,柔性需求的需求类型及其盈放活动变动性较大,需求弹性也较大。寻求充饥解渴的吃喝需求,弹性小,也容易盈放,但寻求龙肝凤髓的享受需求,弹性则很大,可以无限膨胀,不容易盈放。
刚性需求和柔性需求之间不具有可转化性。原本潜在的需求因种种因素被激发出来变成现实需求,比如新的消费需求被激发出来,是需求的一种变化发展。柔性需求存在着发展变化,刚性需求变动则较小,现代人的刚性需求与古人的刚性需求相比,并没有多少变化。刚性需求也存在变动,但其变动主要不是体现在需求类型的量变上,而是体现在盈放方式上。对居住需求的盈放,古人有住茅屋,今人有住别墅,盈放的都是同样的居住需求,只是盈放方式变化了。柔性需求是不断变化的,量变、型变、扩变都有,但柔性需求无论怎样变化,也不会变成刚性需求。正义需求是一种柔性需求,有些人的正义需求比生命需求来得更为强烈,所以愿意舍身取义,这种行为是意识改变或观念改变的结果,并没有改变生命需求比正义需求更加刚性的事实。刚性需求也不会变成柔性需求,舍己救人行为并没有使刚性需求变得柔性,在任何情况下,饥渴需求的强力都比正义需求的强力大,饥渴需求不会因为义人是义人,就使他可以不吃不喝照常活得好。刚性需求对任何人都有着强大的强力,它迫使任何人都要认真对待自己,与刚性需求作对,只能自取灭亡。
在需求世界中,从很多方面看,性需求都是异常特别的需求。就需求强力而言,性需求位于刚性需求与柔性需求之间,它兼有刚性需求与柔性需求的双重特点。由于性需求存有刚性需求特点,性需求不能过度压抑;由于性需求存有柔性需求特点,性需求可以被调控而不是一味放纵。压抑或放纵都不能安置好性需求在需求世界中的合适位置,会使它跳将出来独占鳌头,搅扰到需求世界的正常运转,并进而对意识世界和身体世界造成侵害。对性需求的压抑并不能否定它,反倒可能适得其反,让它在受压的刺激之下膨胀,最后以破坏的方式爆发出来,形成性犯罪。对性需求的放纵也不能让它餍足,它的弹性要比吃喝需求大得多,如果有实现可能并不受惩罚,它会像失控的洪水一样泛滥无度。对性需求的压抑是牺牲性需求以盈放其它需求,对性需求的放纵是牺牲其它需求以盈放性需求,它们都是对性需求特点的无视,都不利于需求世界的整体性盈放和高质量盈放。
刚性需求贯穿个人生存和人类生存始终,在文明发展的初阶和低级阶段,民众的绝大多数活动,都是在盈放刚性需求,整个农业文明都主要出自刚性需求并为刚性需求服务的。在现代社会,刚性需求仍然重要,仍然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它们在不少人那里已经隐退为背景,出现在前台的是越来越多、越来越繁杂的柔性需求。之所以如此,在于存活需求、基本需求等刚性需求的盈放总体上已变得相对容易,人们就转向了柔性需求的追求。这不意味着柔性需求的追求与刚性需求的追求就无关了,实际上柔性需求与刚性需求是存在相关性的。自立的成人最先要盈放的主导需求,是最急切的如存活需求这样的刚性需求,只是在存活需求激发的问题被基本解决后,主导需求才可能从刚性需求转向柔性需求。对柔性需求的追求,可以附带地盈放刚性需求。人在盈放柔性需求时,并未把刚性需求弃置,刚性需求的盈放是内含于柔性需求的盈放之中的,柔性需求很好盈放了,有利于刚性需求的更好盈放。
一般说来,刚性需求与低级需求对应,柔性需求与高级需求对应。在需求世界中,从低级需求与刚性需求到高级需求与柔性需求的过程,是需求从一元走向多元、单一走向多样、简单走向复杂的过程。技术文明越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的主导需求由低级需求转向高级需求、刚性需求转向柔性需求。人们的需求世界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需求世界的量变、型变和扩变的变动会更加频繁,对需求的追求也会变得越来越个性化。盈放活动可能有终结的时候,需求变动却是不会终结的,至死都可能在变动。人类的需求变动若终结了,人类活动的源动力就枯竭了,人类就会像干草一样走向绝灭。
政府和企业是盈放民众需求的社会主体。政企活动要能得到民众的认承和欢迎,既需要从民众的刚性需求出发以盈放民众的刚性需求,又需要明晓民众当下的主导需求和柔性需求以及其需求的跃动状况。民众的喜好和情绪易变,根源于其主导需求的变化,且主导需求的变化在民众中很可能出现分划。在刚性需求被盈放后,可能转向柔性需求的盈放,在此柔性需求被盈放后,又转向彼柔性需求的盈放。不过,政府和企业的活动既需奠基于民众需求,又不能完全为民众需求所牵引,这既办不到又危险。对政府来说,可以通过其活动既盈放民众需求又对民众需求起到引导作用。对企业来说,可以在盈放民众已有需求的同时激发出民众的新需求。政企活动是可以改变民众需求特别是柔性需求的,它们作为外力也常常在真实地改变民众需求。
当然,无论在任何时候,民众的刚性需求都应该作为政企特别是政府优先盈放的需求,有时还要予以直接盈放。政府很难直接盈放民众善变的柔性需求,它应该由民众自己去盈放,政府最多是提供民众盈放活动的平台。尤其是民众的快乐需求和价值需求,是政府所不能盈放的,它们也并不因为刚性需求得到盈放了就会自动盈放。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民众刚性需求的盈放变得容易了,在未来甚至有望由机器人来盈放,从而把民众从对刚性需求的盈放中解放出来,专事柔性需求的盈放。这不意味着政府在民众刚性需求的盈放中的作用就无用了,单就机器人的指导和协调,就离不开政府组织人力去操作,更不能说政府从此可以退出现实社会进入博物馆了。随着民众需求由低级需求和刚性需求向高级需求和柔性需求的多元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其盈放和协调变得更加复杂,就越需要政府发挥比过去多得多的作用。
在民众的主导需求整体上由刚性需求向柔性需求型变后,未必会让人变得更加幸福。在需求的量变、型变和扩变三种常见的变动中,边际需求的跃动对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的影响尤其大。人在得到盈放前,会期待盈放,在得到新的盈放后,起初会产生较强的新鲜感和满足感,时日一久就不再如此了,这在根本上是由于边际盈放未跟上边际需求的张扩,导致新的失落感的产生。需求的型变使得主导需求在变,也会产生新的匮乏感。需求盈放的落差感会增进或减少满足感,吃喝需求由过去的勉强盈放到现在的充分盈放,满足感要强些,未经历过这种盈放的落差之人,对刚性需求的盈放不会产生特别的感受,幸福感也就不强烈。今人与古人比起来,在刚性需求方面盈放得充分,但在柔性需求方面未必如此,且随着主导需求的变迁,古人感到的满足今人未必能感觉到,当然今人也能感受到古人感受不到的满足。
第十节 个人需求与共享需求
需求根据主体准则,可分为个人需求和群体需求两大类。个人需求是单个主体的需求,此之主体主要是人,也可以是动物乃至植物。个人需求与个体需求不同,个人需求是在与非个人需求即群体需求相比较的意义上讲的,而个体需求是在与非个体需求即原始需求相比较的意义上讲的。原始需求是需求世界低级的、不成熟的需性存在,个体需求是需求世界高级的、成熟的需性存在。个人需求和由个人需求构成的群体需求都属于个体需求,但个体需求不能单独等同于个人需求或群体需求。群体是由个人构成的共同体,群体需求也是共享需求。共享需求是两个主体以上相互共享的需求,共享需求依据不同准则可分为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共享需求形成了不同的圈子,简称共需圈。
在共享需求与个人需求的关系上,个人需求在逻辑存在上优先于共享需求,但在实体存在上并不具有唯一性。无论是个人需求还是共享需求,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需求,不能说只有个人需求是真实的而共享需求就是虚构的。共享需求的实质就是个人需求,只是它不是单个人的个人需求而是两个以上的个人需求的交集,这就使它显得与纯粹的个人需求有所不同,并会对个人需求形成一定制约。共享需求本质上属于个人需求的一部分,若它不是个人需求的一部分,那它要么是与己无关的外在共享需求要么就是虚假的共享需求。个人需求是需求世界的本位需求和核心需求,一切共享需求在根本上都是围绕个人需求运转的,共享需求只有与个人需求发生关联,才可能得到个人的认同和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