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日记
前言
一个星期的开学讲座听下来,看书是必不可少的学习项目,具体是个什么量,管理比较严格的老师可以作为参考:每周读10本书,每本书讲了什么一本一本口述,对于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最起码要看150+以上的书,毕竟文科生特别是哲学的科研就是看书、讨论、写作。
终于重新回到校园生活开始哲学系的学习了,,感觉老师在课堂上讲到的知识很多,只记一点零散的笔记远远不够,吃完饭这才过去不到2个小时,课上还想着下课后好好消化总结一下的我,坐在电脑面前又变得脑子空空,不知道该记些什么。但效果总结的过程还是应该要有的,自己的知识地图还是得由自己去建造,习惯要养好。
由于对本科选的专业没啥激情,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各种看展音乐节livehouse旅游等娱乐项目中混过去的,虽然自己一个人在图书馆呆的时间也不少,但大部分书看完就完了,甚少去研究,毕业论文也写得一塌糊涂的。现在有机会在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习,上课也上得津津有味,学还是不能白上,深度思考/研究能力得培养起来了(认真脸)。起码这回认认真真写个论文吧。上个星期去图书馆借了几本感兴趣的毕业论文看,知识累计还没到水平,行文结构可以先练习一下,每堂课有什么收获先自己练习写篇日记或者小论文,毕业论文就不怕没有东西可以写了。
马克思的哲学和思政课
以下观点为课堂笔记,具体细节及参考文献有待考证。
九年义务教育思政课打着马克思的名义构建了一套辩证唯物主义知识体系,其中参杂了很多恩格斯和列宁的观点。其中关于哲学和世界观的定义是马克思去世之后,恩格斯为了维护马克思哲学地位,回应业界的质疑所发表的讨论,辩证法的部分也是恩格斯对马克思观点的阐述,马克思本人不置可否。关于物质的定义是客观实在性这一观点,是列宁的观点。
恩格斯没接受过正统的哲学教育,属于没事研究研究经济学,一不小心就要被爸爸喊回去继承家业的那种富二代(百度百科不是这样说的,有待查证),恩格斯对马克思观点的阐述虽然没错,但缺乏思维过程的思辨,解读思维贴近日常,没有经历过思辨的真理是空洞和肤浅的。
马克思经历过科班哲学训练,重要的哲学流派思潮都经历过。早期马克思追求德国浪漫派,写了大量艺术性诗歌,后来追随基督教研究神学和宗教,后回到辩证法和思维的讨论,研究哲学需要学习思辨的过程,去参与和体验,去追村得到结果的过程。
最后又回到哲学是什么这个古老的问题。课上几位同学对此发表了观点,简单粗暴地记录一下(其实远远没有这么简单,但是我没记住):
1.哲学是一种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它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2.哲学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上帝的话语;
3.哲学是思考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忽视之事。
“当我们思考哲学史什么的时候,这个思考就不再是哲学的了。这表明哲学有自己的边界。”——德里达《书写与差异》
好像是一个月以前写的日记了,打开草稿箱发现了还是发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