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含25条简讯:保利15周年逾41亿成交、艺博会预热、Enzo Mari逝世、鬼海弘雄逝世。。。| 艺术客 · 一周

上周依然是拍卖行程紧密的一周。国内,五日鏖战,历时八天的北京保利拍卖十五周年成交逾41亿,多件作品刷新纪录,书写新历史。国外,苏富比与佳士得都以双城记的专场拍卖模式,继续全球联拍的节奏。富艺斯、邦瀚斯也先后举行伦敦拍卖。ART TAIPEI、艺术上海的举办,使即将到来的11月艺博会行程成为下一个关注热点。
拍卖
保利拍卖十五周年成交逾41亿

10月20日夜,经过五日鏖战,历时八天的北京保利拍卖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以成交逾41亿元顺利落下帷幕,这一成绩也使保利拍卖再次蝉联单场成交额之最的桂冠。本场拍卖刷新多项重要纪录:吴彬《十面灵璧图卷》5.29亿元成交刷新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成交世界纪录;“清康熙 五彩十二月花神杯”1.33亿元成交刷新2020年度古董珍玩艺术品拍卖成交纪录;现当代艺术板块,王兴伟《八五后标准表情》、毛焰 《苏童、常进、鲁羊、李小山》与赵半狄《在那个早晨》的成交价,均刷新了艺术家个人拍卖纪录。骄人成绩为疫情之后的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注入一剂强心针。
班克斯领跑苏富比晚拍

10月21日晚,苏富比伦敦及巴黎两地拍卖会圆满结束。这场跨越英伦海峡的晚拍云集20世纪巴黎现代及前卫艺术、战后“摇摆伦敦”时代至21世纪当代作品,博采众家之长。班克斯颠覆印象派经典的作品《给我看莫内》,在6位藏家经过9分多钟的激烈竞投后,最终由苏富比亚洲区主席黄林诗韵的电话委托客户,一名亚洲私人藏家以640万英镑投得,成交价755.16万英镑,合人民币6600万元,创艺术家拍卖纪录第二高,也成为当晚最高价。在苏富比的巴黎现代艺术及伦敦当代艺术晚拍中,两场共斩获9042万美元,近7000万英镑。
“从伦敦到巴黎”佳士得欧洲7.88亿收官

10月22日晚,佳士得跨越伦敦、巴黎两地举行的全新系列“二十世纪:从伦敦到巴黎”拍卖会顺利结束。一连四场接力拍卖精选现代、战后、当代艺术及设计杰作,还独辟蹊径地引入了拍卖史上首个混合现实行为艺术作品。当晚成交额共计约902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7.88亿),超越前一日举槌的苏富比伦敦及巴黎拍卖。同时,还刷新了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丹尼尔·里希特、史蒂芬·希勒和马库斯·卢佩兹4位艺术家的拍卖纪录。
富艺斯和邦瀚斯竞逐伦敦

除苏富比和佳士得之外,富艺斯和邦瀚斯也进行了伦敦场次的拍卖,伦敦行程密集。10月20日,富艺斯“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拍”在伦敦举行,总成交2658.3万英镑,成交率90%。乔治·巴塞利兹经典的倒置绘画《最后的自画像I》高达2.5米,创作于艺术家重要时期,估价为470万至600万英镑,最终以498.35万英镑成交,合人民币4349万。此前,10月15日,邦瀚斯伦敦“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拍卖举行,45件作品成交总额1114.5万英镑,成交率68.2%。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的作品《如云似幻的爱侣》以817.1万英镑,合7134万人民币,领衔整个专场。
北京
长征空间呈现赵刚个展

10月24日,“中东铁路:赵刚”在长征空间举办。作为“中东铁路:行走”的双部曲之一,展出赵刚从“行走”的初始阶段至疫情爆发以来创作的共102件绘画作品。通过描绘生活中的物件、著名或无名的人物、艺术史上重要的图像、以及各种风景和花草,赵刚将现代历史、艺术史以及西学东渐史上的重要时刻与事物组织到个人生命的叙事里。此次展览是他对绘画在中国的百余年历史及其当下现状的反思和表态;也是他对既有的创作模式的反叛,从中寻找、推翻、重建绘画的本质在他生命中的表达。
空间站讲述“东北亚纪事”

10月24日,空间站为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的王希奇教授举办最新个展,讲述《东北亚纪事》。有别于主流历史的叙述,王希奇的作品和文献给出了个人化的对东北亚地区历史的解读。展出作品以艺术家对史实文献的研究为基础,重新审视了满铁和港口在复杂的战争历史中所处承担的经济和政治的地位。以肖像研究的方式重现了美军战俘和遣返日侨俘的个体档案,还原了那个时代的基本的精神状态。这些肖像体现了个人如何在时代的地缘性政治的动荡中被迫流转,所携带的历史创伤的集体心理经验,在“纪事”中揭开尘封的历史时空。
亚洲艺术中心再现原口典之力作

10月24日,“原口典之纪念回顾展”在亚洲艺术中心开幕。继台北、上海站之后,亚洲艺术中心(北京)特别策划了此次回顾展,纪念日本“物派”(Mono-ha)代表艺术家原口典之在创作中致力于探究“物”在历史洪流中不断演变的思考,以及人类应如何透过“物”反观自身与时下世界的关联。展出作品均为其2019年在亚洲艺术中心(台北二馆)展览的在地性创作。通过对作品的回溯与梳理,呈现原口典之对“物”的观察与他在场域中精心设置建构的表象与本质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呈现其对身体、历史、生命、社会、时间等多维度的思与行。
画廊周北京直播“工作实践与反思”

10月21日,画廊周北京发布论坛预告&问题征集,将于10月30日晚直播圆桌讨论。以“不同地域当代艺术非营利机构与平台从业者在疫情期的工作实践与反思”为题,邀请来自大中华地区多家非营利机构从业者,围绕当下艺术与公众、媒介等多方关系及影响展开对话,共同探讨:在众多公共文化场所受限的当下,美术馆等非营利机构或平台在线上、线下都进行了哪些新尝试?面对新的观众群体,如何结合新型的观看习惯及图像机制而去重新思考、策划项目?等五大议题。通过这些一线从业者的共同探讨,进一步支持和发展华语地区的文化景观,共同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上海
2020艺术上海预热“上海艺术品交易月”

10月22日,“一带一路”艺术上海国际博览会开展,也正式拉开了年内上海大型艺术展览的帷幕。近70家画廊及艺术机构参展,更添不少新面孔。博览会囊括经典、当代、未来三大板块,涵盖国风水墨、古典油画、摩登当代、潮流未来等各类艺术精品,宣告着沉寂近一年的上海艺术盛会正式重启。去年颇受关注的潮流艺术专区今年再引热潮,展示备受年轻藏家欢迎的绘画、潮玩、手办等,并和爱奇艺厂牌BKStore携手创造街头涂鸦新高度。艺术上海开创“4+365”线上线下联动的模式,打造具有更大空间的艺术新业态,预热第二届上海国际交易月。
香格纳M50演绎“土星气质”

10月25日,香格纳M50呈现三位来自广州的女性艺术家秦晋、陈丹笛子、林钰屺的影像装置作品群展“土星照命”。借用美国当代作家苏珊·桑塔格用“土星气质”来描画以本雅明为代表的这类思想家的精神肖像,呈现三位艺术家创作中“土星式”的敏锐。秦晋用独特的视角体察个人历史如何附着在意识形态环境中从而产生复杂的变化。陈丹笛子探讨在城市与自然紧密状态当中彼此的欲望和缺失。林钰屺的影像和装置作品更多是对现实世界真相的提问,包括对自我的真相,以及社会传统观念中女性的身份。
施勇新作亮相“露台计划”第三期

10月24日,正向艺术研究所露台计划第三期推出艺术家施勇的新作《谨慎!你的介入将对其产生影响,也对你产生影响》。这件与“平衡”概念有关的身体介入式装置,只有一个中心支点。当身体介入平台之时,平台会产生不平衡。只有在平台上介入者相互调整位置来重新找到新的平衡点。因为对词语“缺陷”的兴趣,施勇认为异物是“缺陷”也是支点,成为产生不平衡,或者说是瓦解平衡的起始之点。他的作品以物理的方式呈现,但带出的思考不仅止于物理意义上的身体,更有人类社会学角度上,多重边界、社会机制等的被击活与被凸显。
济南
山东美术馆梳理金日龙抽象创作

10月24日,“自约视界——金日龙抽象艺术二十年”在山东美术馆开幕。展览梳理和研究了金日龙近二十五年来在抽象艺术领域的创作历程,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剧变前夜(1996-1998)、看见心象(2016-2017)、重构意象(2018)和自约视界(2019-2020)四个版块呈现艺术家不同时期的创作风貌。金日龙将强烈的精神性、客观理性和主观情感有机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状态。昔日工笔的层层罩染,油画的厚重感、塑造性,设计的规制与匠心,影像的理智和人性之光,都一一沉淀并交织在“自约视界”里,形成了其抽象艺术的基本象貌。
苏州
故居花园打造“无限·苏境”

10月20日,“无限·苏境—当代多媒介装置艺术特展”在苏州仁恒仓街故居花园举办。展览邀请艺术家周浩南、装置艺术家JUJUWANG、萨米尔·格林、新媒体艺术团体Fn媒体实验室、视觉艺术家布兰登·雷加德,以“苏境”为主题,结合传统艺术题材与当代艺术表现形式,共同探寻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新高度。此次作为仁恒仓街商业项目最先面向公众开放的空间:故居花园,将在未来几年持续在艺术领域发声,建立“input-print 艺术接力计划”,以艺术的方式表现仓街的新生、成长、发展,变化,绽放。
宁波
“2020跨媒体艺术节”登陆宁波

10月21日,“近未来:可能生活”2020跨媒体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在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举行。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携手多方力量,通过艺术创作、学术策划和展演项目与公众深度对话,从媒体与技术、媒体与社会的双向,推动当代艺术实验性和跨媒介研究、跨领域实践的发展。艺术节将于10月31日至11月10日在中国宁波东钱湖畔启幕。两个展区、六大展演板块和国际学术研讨会组成此次艺术节。以“近未来:可能生活”为主题,以艺术和想象力为方式主动向未来发出邀约,向不确定提出挑战。为尚未到来却即将到来的“可能生活”注入积极活力、乐观希望和无畏勇气。
武汉
艺元空间发布曾梵志新书

10月22日,《曾梵志作品全集1984-2004》新书发布暨展览在艺元空间举行。全集由意大利Skira出版社与梵志艺术与教育基金会联合出版,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出版物。近6年的编纂工作,全面记录每件作品的资料:作品明细、高清图片、创作背景及解读、全球范围的出版、展览及研究记录,再辅以大量珍贵照片、原始文献档案及创作年表。其中不少作品名单及资料更是首次发表,是目前为止研究曾梵志艺术最全面的专书。全集既能深入研究曾梵志的某一特定时期、风格及主题,也能宏观审视其漫长创作历程的起承转合、不同系列之间的牵引,这正是曾梵志艺术最引人入胜之处。
南京
四方当代美术馆展映馆藏影像

10月25日,四方当代美术馆“特别映像展览项目”《我怕我会爱上你》,在由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创作的会议中心展映。三件馆藏影像(装置)作品——分别来自黄炳、童琼及寇拉克里·阿让诺度才,并邀请李一凡及艾萨·霍克森参与并在会议中心的主展厅呈现新作。议题从关于某个青年劳动者群体的,美学派系的田野调查,到某个都市丛林的中个体欲望的挖掘,到关于某个第三世界遭受的历史耻辱之物是如何在当下被美学化、大众文化,和流行化的等等。这些作品与会议中心已有的展览“装修”形成对话、对照,在“会议”和“恳谈”的气氛中营造多维、可变甚至“非(传统)展览”的展览状态。
杭州
天线空间受邀入驻杭州开幕展

10月24日,作为首家受邀入驻杭州天目里游牧画廊的机构,天线空间呈现开幕展“白日美人 Normal Days”,展出艺术家Allison Katz、Ajay Kurian、韩冰、李明、Nancy Lupo、尉洪磊、周思维的作品。“白日美人”展示了尉洪磊各个时期的录像与雕塑以及绘画作品。Allison Katz在数码时代作为一个物质客体,成为一种标记存在的超自然行为。周思维置身虚拟而实在的“新”自然里。Normal Days即是展览的高潮,包括韩冰最新绘画里美国街头的工地废墟与街头涂鸦混合的肌理材质,也包括李明拍摄于钱塘江边戈雅公寓小区工作室的7屏同步录像《航道》。
香港
白石画廊呈现“韩永旭:面孔”

10月24日,白石画廊于H Queen’s空间展示韩国艺术家韩永旭的刮痕油画作品。韩永旭作品的尺寸是庞大的,所使用的物质和技法也同样宏大。十三年前,艺术家开始在铝箔上使用刮针,但他很快就发现了铝箔的局限性,于是改用铝板。通过重复的划、涂色和在表面抹擦及按压去色,以展现人物的姿态和揭示他们的真实性格。“面孔”个展上,红和黑是铝板上的主色调。韩永旭认为红和黑都代表着人的欲望,但红是欲望的迸发,黑则是一种挣扎。他相信“绘画的核心是将存在的本质通过直接面对它的方式带出来,所以作品就是连结物质和内心的媒介”。
台北
2020ART TAIPEI期许“登峰·造极”

10月22日,2020 ART TAIPEI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在台北世贸中心一馆隆重开幕。自1992年开办,27年来从未中断。今年以“登峰·造极”为主题,期许其不畏艰难而前行,并创造极致的气象。贯彻“学术先行,市场在后”的价值理念,规划“彼邦·吾乡——东南亚战后留台艺术家特展”,并邀请多家非营利艺术空间举办特展,展现台湾艺术生态多元结构的切面。“MIT新人推荐特区”呈现青年创作者丰富多元的艺术样貌,原住民艺术家特展区,深挖原住民日常及关系。公共艺术展区,名和晃平《王座》、蔡志松《凝》相互映照当代现况。潮流艺术比例较去年减少,仍不失火热。
东京
東京画廊举办“70周年回顾特展”(前期)

10月24日,東京画廊+BTAP(东京空间)在今年迎来开业70周年,将举办两个阶段的“70周年回顾特展”。前期展览主要展出60年代前后的战后艺术家。其中有“九室会”的斋藤义重、Yuki Katsura、吉原治郎、金焕基;“具体派”的白发一雄、元永定正;“Neo Dadaism Organizers”的吉村益信、筱原有司男;和“Hi Red Center”的高松次郎等当年珍贵原作。自1950年山本孝与志水楠男在银座创廊以来,東京画廊70年如一日坚持推广举办着各种艺术展览,迄今为止,总共举办了700余场展览。通过本次展览带给观众们一场有关亚洲当代艺术的回忆。
奈良
奈良东大寺迎来第72回正仓院展

10月24日,第72回正仓院展在奈良东大寺正仓院内拉开帷幕。此次展览共展出59件宝物,其中北仓17件、中仓23件、南仓16件、圣语藏3件,有4件为首次展出。日本正仓院,是用来保管寺内财宝的仓库,建于公元八世纪中期的奈良时代。日本正仓院收藏涵盖了当时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服饰、家具、乐器、玩具、兵器等各式各样的宝物,总数约达9000件之多。宝物多为传世品而不是发掘品,因此保留着原有的品质和风貌,反映了奈良时代日本文化和技术的精华,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巴黎
卓纳巴黎呈现“新闻”绘画展

10月21日,卓纳画廊的巴黎空间欣然呈奥斯卡·穆里略的绘画新作展“新闻”。完成于艺术家2020年春夏全球疫情爆发期间的作品,回应了疫情时期令人焦虑的社会及政治环境,同时更深入地对艺术家持续关注的主题进行了发展。穆里略常将自己早期的画作碎片缝合在一起,也会将诸如天鹅绒、亚麻的材料拼接起来,随后在混杂的表面上作画,从而营造出拼贴的效果,突出各个绘画平面之间的能量对比。这些新近创作的绘画通过语言的转化与消融,为我们呈现出崭新的含义及叙述的可能。
巴黎玛黑区空间上演“夜幕与幻影”

10月22日,巴黎玛黑区空间与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合作举办罗伯特·劳森伯格创作于1991年的两个系列作品《夜幕》与《幻影》,该系列作品皆由金属绘画组成,将摄影图片以丝网印刷的方法印于带有态势笔触的铝板上,随之成像。劳森伯格梦境般的图像会根据画面表面的光线、阴影及反光而变化,时而出现,时而消失。这些作品回应着它们周遭的环境,玩弄着观众的感知,并将现实世界也带入绘画中,让人回想起劳森伯格的著名格言:“绘画既属于艺术也有关于生活,两者均不可造。(我的工作在两者之间的夹缝中)。”
逝者
悼念!意大利设计大师Enzo Mari逝世

10月19日,意大利设计大师 Enzo Mari在米兰圣拉菲尔医院去世,享年88岁。1932年出生在意大利纳瓦拉的一个工匠家庭。辍学后,直到1952年,他才进入布雷拉美术学院,在那里学习绘画和雕塑,之后他决定专攻舞台设计。20世纪50年代末,他开始认真设计物品,包括家具、陶瓷、厨房用具,并为多家著名制造商设计。1974年的“建议自行设计”算得上是开源和DIY设计的鼻祖了。Enzo Mari 被业界敬为“设计的良心”,对于孩童理解和与世界沟通的方式有极大的兴趣。2020年10月17日,米兰三年展举办的 Enzo Mari 回顾展开幕,是 Enzo Mari 作品最广泛的回顾展,涵盖了他60多年来对设计、艺术和设计理论的贡献。他认为“创造力是对知识的质疑”,将这些作品全部捐赠给了米兰市,但要求在这次展览结束之后,这些作品要在40年之后才能再次展出。
悼念!日本摄影师鬼海弘雄逝世

10月19日,日本著名摄影家鬼海弘雄在东京辞世,享年75岁。1945年出生于山形县。1964年,就读于政法大学学习哲学,师从福田定良。鬼海弘雄在毕业后从事包括货车司机、船厂工人和远洋水手的数年工作期间,对业余的爱好从电影转为摄影。一本戴安·阿勃丝的影集,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84年,他终于成为了自由摄影师,并在三年后凭借《王たちの肖像》获得当年的日本写真协会新人奖。之后贯穿了鬼海弘雄一生的《PERSONA》系列即是《王たちの肖像》的延续,它们一共有十九本,在后期也走出了浅草乃至日本。2019年,《PERSONA最终章2005-2018》,为这部众多的个体肖像巨作画上句号。让一个平民在撇除了时代的意义后留在历史的影像上,仅作为他自己,这是《PERSONA》系列的核心,也是《王たちの肖像》的名字所寓意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或超链接文章中所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