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关于博士申请中motivation几篇文章的分享动力
之前在woman in academia小组中写了三篇关于博士申请的motivation的文章:
分享/讨论|博士面试/申请信中的motivation究竟是什么(一)
分享/讨论|博士面试/申请信中的motivation究竟是什么(二)实操-A
(填坑)博士面试/申请信中的motivation究竟是什么(二)实操-B
在写的过程中,组里的姐妹们给了我很多鼓励和积极的反馈,感觉自己以前的经历或者说观察,也许能帮助到从未谋面的人们,奇妙又开心。
我并没有像身边的人提起自己在写一些博士相关的文章,只是在和career service里的姐姐聊起来的时候,她赞许又惊讶:你是怎么开始写的呢?
是的,我也问自己,是怎么开始的呢?
最最直接的诱因应该是,组里一个硬件条件很好的申请人,因为motivation的原因,最后和offer失之交臂。这个小孩子的背景和性格我都很喜欢,我导师也是很好的指导人,对于这个学生错失offer我真的觉得很可惜,也就萌生了想法要和大家聊一聊motivation这个申请中很玄妙的东西。
另一个直接诱因是,从去年开始,博士申请竞争压力明显变大了。这里我主要指欧陆院校奖学金/工作合同的博士位置,csc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从我进组以来,导师一直要我参加博士和博后的面试,我隐约感觉录取的难度在上升,到19年的时候,这个感觉被证实了,硕士实习位置收到的申请和录取率已经低于100比1。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申请形势更是惨烈:很多院系/组资金受影响,招聘被冻结,一些资金没受影响的组因为不清楚疫情的长期影响,在今年上半年也放缓了审核。到今年下半年,欧陆各学校基本也适应了疫情的存在,还有资金的组重新开始了新人招聘,然而这半年攒下的毕业生、之前打算申北美后来改申欧洲的申请人一起进入data pool,竞争烈度可想而知。
那么怎么提高自己呢?在我们做申请的时候,硬件条件(教育背景、上手的项目)基本已经定型,然而软性条件还有很高的提升空间。在极大的申请压力下,提高软性条件可以帮助大家提高录取的概率。
另外很重要的一个点是,我希望给自己一个机会,回顾过去几年的经历,有什么观察和体会?有什么成长?其实被导师要求参加面试全流程,我自己有这么几个心理阶段:好奇--哇看看这个博后是做什么的;平静--嗯帮老师看看这个申请人的背景和能力;奇怪--为什么所有的博士生博后面试都要参加,而且导师会不断地问我对这些申请人的看法呢,尤其对博后申请人,我好像也没啥资格评价人家的能力吧;到最后,博士末期,回归平静并把它当成个项目--导师对申请人规划的课题方向需要什么能力,申请人的学术背景与能力和我们组匹配吗,申请人的演讲与沟通能力ok吗,我从申请人身上和他/她面试中的表现能学到什么呢。
中间的“好奇”阶段持续了很久,我也不是最后做决定的人,我观察到的也有限,为什么导师还要我参与全部的流程、并且每次要我详细告诉她自己对候选人的看法呢?导师除了想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申请人之外,是不是还想训练我什么呢?
我从来没有正面问过导师,为什么要我们全程参与所有面试。但是几年之后进行回顾和总结,我也确实感觉到了自己的成长。因此把这些想法与思考记录、提炼、输出,也算我自己除了科研结果之外,对社会的一个回馈吧。
鞠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