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独立设计如何拥抱传统文化?

近年来,随着文化自信的确立、多元文化的发展,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国潮”似乎成为了本土独立设计师们热衷探索的主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我们能看到具有文化特色的品牌、设计成长迅速,融入多种非遗技艺、文化的“汉服”也成为了切合Z世代的消费新趋势。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中华文化、非遗文化的传播速度——相比5年前,B站国风兴趣圈层(国创、国风舞蹈、汉服等)覆盖人数增长20倍以上。

非遗需要传承、设计需要创新,当我们看到消费者们对文化内核的需求,独立设计如何拥抱传统文化、拥抱传统文化?
必要与首要
厘清正确的文化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有很多概念被演绎或被断章取义……如何选择、继承,使其与服装设计相结合,既不失传统,又符合现代生活品位,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
——韩雯,中国新生代独立服装设计师 密扇品牌联合创始人兼创意总监



在刚刚结束的上海时装周中,密扇发布了2021秋冬系列《嘉珑》,作品传递了对“贵南藏秀”的全新解读。这一系列的设计灵感源于韩雯在青海西宁的一次看展经验,博物馆中琳琅满目的藏族服饰将她深深吸引,韩雯从中挖掘出了藏族“嘉珑”仪式的故事,并希望通过这一点传达民族文化中的年轻、摩登气质。

在秀后采访中韩雯透露,为开发《嘉珑》系列,团队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青海与当地绣娘们一起工作。“‘嘉珑’是藏族的一个仪式,当少女们要出嫁的时候,她们会给自己做一条彩色的发辫”,辫套上绣着各式图案,缀有各种宝石、玛瑙、贝壳等饰物。
基于这个故事,韩雯希望将“叛逆少女成长为独立女性”的转变呈现于时装之中。




韩雯提到“民族的才是摩登的”,对她而言,设计的重点在于厘清正确的文化概念,挖掘其中的硬朗和酷,“而不是放大文化中的符号”。不同民族文化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图腾和信仰,在设计中尤其要对这些重要信息多加了解和注意。
此外,了解当代少数民族伙伴的生活、风格也很重要。他们正代表着属于少数民族的摩登与年轻。

今年是密扇深耕中国风设计的第六年,过往系列中,他们以解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为核心,挖掘有故事的中国元素、探索艺术化的时尚表达。
韩雯认为,“传统文化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持续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因子,我们不可能抛弃传统文化而独自前行。”
当下需要“新风再造”
而非搬运、模仿
“有些衣服穿完之后就是旧衣服,而有些可能就是古董……走进博物馆的衣服真的很少。我希望能做更多的衣服走进人们生活,伴随他们的生活,在他们的血脉中一代代传承。”
——中国第一代服装设计师Guo Pei 玫瑰坊品牌创始人郭培

非遗传承人渴求创新、时尚感以及更大的舞台,另一方面设计师和品牌也在不断将目光投向传统文化,试图在其中探寻设计灵感。如此,便更需要设计师们通过创造,让传统手工艺等在当代的语境下释放更多可能。
传统文化不意味着陈旧与乏味,它也可以时尚、时髦。当独立设计拥抱传统文化,首先要理清发展文脉,同时要结合创新、结合当下的表达方式。

设计师郭培是中国最早的高级定制服装设计师,曾连续十年为央视春晚主持人及重要演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礼服、众多一线女星做服装定制设计的。
多年以来,郭培一直在中国特色、华丽、脱俗的之间探索着可以代表中国的设计语言。对于服装设计中的文化传承,她表示“如何让传统走入生活是设计师应该去考虑的,走入今天的生活才能走入未来的世界。”

郭培提出保留味道的改良一定是基于传统文化的“新风再造”,而非在其他服饰的基础上融入传统元素。
只有基于历史沉淀的不断创造、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才能更好地诠释和发展文化内涵。
推动传统时尚化
需要多领域、多层面推动

“从事时尚行业的设计师们更应该感受到一种责任,要帮助这些拥有传统技艺的手工艺人适应当下,要让传统的美,活下来。” ——《VOGUE服饰与美容》编辑总监张宇
随着年轻消费者们对个性化、设计感需求的不断提升,设计的内涵深度、制作工艺也同时被促进发展。独立设计拥抱传统和当代的文化是必然趋势,将民族的、传统的带入世界,亦是设计发展的未来。
要推动这一方面的发展,不仅需要促进设计师与传统文化、非遗等的联系,也要提升非遗传承人的技能与创新力,探讨设计、材料、制作等环节的改良升级。

去年大火的综艺《时尚大师》评分高达8.8分,其中众多片段让人印象深刻:郭培前往世界丝绸之源钱山漾遗址体验蚕丝织造手工技艺和湖州刺绣;陈瑞麟多次到访敦煌,从敦煌壁画的颜料中找寻灵感;马可走过40万余公里、坚持27年发掘和保护民间传统手工艺……最受瞩目的除了以上内容,还有节目中王俊凯、迪丽热巴、孟美岐等明星作为“中国色彩推荐人”的助力。
从扎实的内容输出到极具流量背书的宣传推广,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传统文化的璀璨、多元,也能够看到非遗有待开发、“破壁”的无限潜力。

通常一些繁琐、高成本的工艺会局限于一些技术和材料的应用,而今天如果具有创造力的设计师们可以将它们转译、提炼为兼具美及实用的内容,那无疑将为传统文化在服装载体上的传播注入更多可能。

随着大众包容度的增强、个性化穿着需求的提升,我们能看到非遗传承、文化传播的更多机会。如果这些设计和技术可以兼具实穿性、年轻化,符合当代的审美,那将会利于市场接受,从而走入良性的发展循环。
2019的“国潮元年”的爆发让我们看到了新的潜力市场。相信虽然传统文化转变为真正有内涵的“国潮”道阻且长,但今天,我们正走在路上。
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时尚无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