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昨日世界》读书笔记
1、《通往革命之路》
问题就在这里,弗兰克知道他不喜欢做什么,却不知道他到底喜欢做什么。以往有家庭在他和“理想”之间,他心安理得藏身于后,抱怨现实,哀叹命运,像我们每个人正在做的那样。但等到了巴黎,,他将失去理由,他得直面理想,直到发现,自己没有理想。巴黎又不会魔法,并不能从虚空中变出什么,它只能撕去遮蔽,袒露虚空。
《革命之路》中他们觉得人生的空洞起于婚姻,但我清晰地知道,哪怕婚姻没有空洞也自有别的空洞在路上等着你,事业、身体、自我、任何人交往时不可避免的痛楚、内心原因不明的黑暗......这一个洞和那一个洞并无区别,人生必然通向革命之路,没有人可以逃离。
(我甚至羞于提到“理想”这个词,因为它在我的人生中,从未以某种清晰的轮廓呈现过。只有虚空和这种虚空带来的焦灼。)
2、《真理金字塔与小城人生》
写作的世界并非依赖米兰或伦敦,而是始终围绕着正在写作的那只手旋转,这只手就在你写作的地方:你身在哪里,哪里就是世界的中心。——奥兹
安德森后来说过:”人类生活缺乏一定的形式,它是由许多松散的、互不相联的因素构成的。”他的书也正是如此,那些看起来没头没尾却总是让人痛苦的故事,才是人生的本来面容,既乏味平淡,又复杂多变。
安德森在书中用对情欲的渴望覆盖了一切渴望,渴望摆脱既有的生活常规,渴望一成不变的节奏里出现某种”巨大而明确的变动“。但是这种变动的指向却是混沌的,就像书里的农场主杰西。本特利,是一个不合事宜、不得其所的人,“他所需求与人生者,他一向得不到,而他也不知道他所需求者为何物。”
书写者不见得有那样明晰的传承,却像阅读一样,一本书将成为另一本书的暗示,或者说一盏探灯,在另一本书上投出自己淡淡的影子。
2、《加缪属于夏天》
加缪唯一毫不动摇的,是西西佛式的希望,这种希望不基于命运,不基于上帝,只基于人的反抗,人的自由。
反抗不是胜利,反抗代表恐惧并未吞噬一切,自我依然存在且闪动微光。生命从来荒谬,邪恶永如瘟疫,但是加缪说了,人的身上,值得赞赏的东西总是多于应该蔑视的东西,加缪还说,者茫茫黑夜就是我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