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陨落》一战前各国的行动逻辑
奥地利外交大使向伦敦外交界透露了贵族政府的亲笔信,内容要求其政府同意由奥地利协助塞尔维亚清洗公职人员内部的民族主义者,并提供名单,48小时答复。这等于要求对方放弃主权。塞尔维亚声称自己有7万的预备役,打算与奥地利硬碰硬。奥地利外交官说,大国对一个小国提出这样的要求合情合理,就算是把它毁了也合情合理,统治低等的斯拉夫民族本就是我们皇帝的命运和义务。 关于欧洲其他国家,沙皇和他的贵族正在试图压制全国性的工人罢工,本意并不想介入塞尔维亚与奥匈帝国的争端,同期,法国总统协外交官出访俄国(但法国媒体全国上下却在关注卡约夫人谋杀案),希望说服俄国贵族政府,一场民族主义的战争是可以提高人民的凝聚力的,说不定能缓解国内矛盾。 俄国军界已经进行了积极的准备,他们认为早做准备比晚做强。为此已经进行了更加广泛的战争准备,莫斯科、喀山、奥德赛、基辅地区均进行了大规模军事调动,而且已经启用了预备队。 德国人那边,奥地利军队越过塞尔维亚边境走两公里就是贝尔格莱德。柏林政府第一时间表态永远支持奥地利,然后又发电报要求奥地利军队不要进入贝尔格莱德。维也纳的贵族对德国外交官沃尔特说,俄国已经进行一定程度的动员了,奥地利不可能单独对抗俄国,所以我们的部队一定会进入贝尔格莱德,这样才能确保你们德国参战(因为德国一定不会允许俄国染指巴尔干地区)。德国外交官对此无可奈何,这不是某一个人的即兴发挥,这是理性思考后的一个基本事实。 为此,德国人在柏林召会法国代表,要求法国对即将发生的战争公开宣布保持中立。德国人表示,只要英法表态中立(或者英国代表法国表态),德国绝对不动手。但法国的霞飞将军已经在积极的主张法国政府进行全面的军事动员。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后,维也纳贵族政府的强硬态度引发了各国政治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各国政府的表态从强硬走向了更加强硬。 英国方面,首先,英国贵族政府认为,塞尔维亚政府是一个依靠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建立的政府,如果它接受奥地利的照会,那么就不得人心会立刻下台。所以塞尔维亚没得选,不会接受奥地利的条件。也就意味着在英国看来48小时之后两国就会开打。 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英国正在进行一次大决战规模的动员,这种动员恰恰能防止战争,确保英国置身事外。英国是真的想要置身事外,因为国内正在发生爱尔兰叛乱,此时此刻主观上没有意愿大规模的介入欧陆矛盾。英国的战争准备是瞄准德国的,伦敦议会宣称英国绝不允许任何国家进攻法国。只要德国不动手,英国的态度是随便其他国家怎么打(防止世界老二做大)。英国和法国甚至表示,如果德国不参与这场萨拉热窝事务,英国和法国会认真考虑介入当前的巴尔干问题。 另外,伦敦政府此时正在内斗,除了爱尔兰在闹独立这件事,叛变保守党的海军大臣丘吉尔正代表自由党出面组建战时应急联合政府。而贵族把持的保守党希望坐山观虎斗,只要现在不与自由党联合,其内部的反战和好战派就会内斗分裂,这时保守党再出来新建内阁,到时就可以保证战争被执行的更加坚决。 为此,英国希望促成一个由英德意法加上奥地利和塞尔维亚组成六方会谈,用来拖延矛盾的总爆发。德国贵族奥拓认为,这是英国设局企图离间德奥关系。 不到半天,丘吉尔擅自调令海军封锁了德国进攻法国所必经的海道。这样,德国要进攻法国只能走陆路,就必须先打比利时。 几小时后,奥地利向塞尔维亚宣战,德国进攻比利时,英国向德国宣战,等等,一战爆发了。
全部链接: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doulist/13253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