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坚持读书的理由是什么
查看话题 >读书经历梳理|美学、灵魂与经验
我是出生于千禧年后的孩子,这也就意味着,我的读书范围难免受到广泛信息的影响而杂乱无章,我总是依据着当时的思维习惯去一读到底,并没有很固定的方向。但是停下来总结,以重要的人生认识形成为节点,我从小到大的读书经历可以梳理为一下几个阶段,划分依据是基于类型和当时的阶段目的,不包含工具书,大致上是按照时间顺序,但是有所交差和空缺。读到的书对“我之为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艺术启蒙,美学认识
我目前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能够进入全国顶尖艺术院校学习,不能不归功于少年时期偶然得到的基本装饰艺术书,这一阶段的阅读可以算是“我之为我”的启蒙。中央美术学院的优秀作品集、江南大学的艺考高分试卷,以及《梵高作品集欣赏》《德加绘画欣赏》,包括非常广泛的当代画家的插画集。少年时期同样种爱各种日本漫画,从三年级便爱上看,现在还保存着半书柜的《黑执事》,在受到情节感染、一种达尔文式的人生观的影响同时,更多的是加强了自己对线条、构图、明暗的理解。美的感受使我对这些作品大量临摹,再创作,虽然无人指导,但终究是曲曲折折得到了启发。
艺术是为一个整体,我认为是要需要与其他艺术类型相交互理解的。在初中便喜爱读诗,读《海子诗集》《顾城诗集》以及王尔德的诗,每天抄一首,自己也会试着写一写,在大学又迷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我会理解那种诗人的心情吗?其实很难言说,我只能说是受这些文字组合所产生的韵律美感而触动。
在高中的美术学习深入阶段,老师曾强调艺术从业者应该具备读史的胸怀。艺术活动应该是建构在我们对于艺术的理解上的。于是,携带着一定的功利性,我读到《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又在大学读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设计的故事》,以及读一些艺术批评书籍《弗莱艺术批评文选》《艺术的理论与哲学》《东西方艺术的交汇》,最近读到的一本是莱辛的《拉奥孔:论诗画的界限》。
(二)我们该如何认识精神世界?
对于日本漫画的种爱使我深受他们一种武士般的极端思维影响,作为一个少年总想要去探索,不禁思考,精神世界竟然具有这么强的力量?我该如何认识?母亲在六年级推荐的一本《秘密》给了我初答案,介绍吸引力法则的运用让我对于信念之力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我又去读到了《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当下的力量》《人性的弱点》,这些现在饱受诟病的具有欺骗性的励志书,我在当时是深深为之的内容震撼的,这似乎要把我引向一个危险的唯心主义的世界。但少年性,就在于叛逆不会让我深信不疑。
这一部分到大一的一年才续接,但经历高考让我的世界观更偏重于对自我的内在认识。于是《尼采在哭泣》作为一本哲学启蒙书出现了,在这个基础上《刀锋》《月亮与六便士》《面纱》《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小王子》《约翰•克里斯朵夫》,又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局外人》《鼠疫》《人的问题》,系统化知识又去读了《西方哲学史》,在最近进行希腊哲学的学习又去读相关的文献。
这是在形成认识观的道路中的探索。因为我有八年的写日记的习惯,所以往往读书笔记在我的日记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我在写作中对读到的内容再思考,结合我的经验,从而获得更佳内在化的认识。这个过程有时候是痛苦的,但是充实的。
(三)休闲的但重要的泛读
有一部分书也是我感官经验的重要来源,这其中很多都与上面的认识论书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初中读名著,《呼啸山庄》《飘》《小妇人》《简爱》让我的着眼点有女性主义的色彩,《基督山伯爵》《巴黎圣母院》《鲁滨孙历险记》则是一种对于意志的认识,《许三观卖血记》《二心集而已集》《骆驼祥子》关切中国的乡土……高中着迷于读一些畅销书,《追风筝的人》《群山回唱》带有人文关怀的现实色彩,以及一些关于人心理的思考《1984》《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失乐园》《睡美人》,东野圭吾和太宰治的大部分侦探小说,这些都是从更广泛的视角来增加感觉经验,从而给予世界观以论证。
在我看来,读书就是读知识、深化认识,它是我亲密关系的一部分,也是提升灵魂必不可少的途径,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获得内心的充实与安宁。但是越读着读着,便深感自己知识的匮乏和思维的愚钝,便进一步的更想去读更多的书。还是太少,总觉得,还是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