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埃及生活
查看话题 >入埃及记(12)沙漠中的母亲河

By 零林
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幸运地拥有一条母亲河,何况还是在大沙漠。
埃及就是这个幸运儿。埃及人的母亲河,无疑就是尼罗河。
绵延6650公里,尼罗河作为世界第一长河,在埃及境内的长度有1530公里,并由此汇入连接亚非欧三大洲、千百年来纷扰不息的地中海。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95%的国土是沙漠的埃及而言,没有尼罗河可能就没有这个国家,更没有这里几千年来璀璨了人类历史的文明。
从卫星地图上看,尼罗河之于埃及,仿佛漫漫黄沙中的一条绿丝带,或者更像一只摇曳在茫茫沙漠中的绿色风筝,上部的尼罗河入海口三角洲仿佛风筝迎风飘舞,下方的河流及狭窄的河滩就像系着风筝的长线,生生不息,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埃及人。

无论是在历史课本上,还是在旅游画报上,抑或在旅行社的宣传页面上,最能代表埃及的应该有两样东西:金字塔和尼罗河。
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尼罗河代表着两个字:浪漫;而对于埃及人来说,尼罗河则意味着另外两个字:生存。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可以一边眺望着金字塔,一边在尼罗河上享受浪漫的时光:品味着轮船餐厅里的美食,乘坐三角帆船游荡,在波光粼粼中感受夕阳的灿烂,抑或在光影阑珊中欣赏夜开罗的景致,甚至登上一条游轮,从遥远的阿斯旺、遍历卢克索和开罗、一路流入地中海。
而作为普通的埃及人,尼罗河意味着他们几乎所有的水源:饮用的水、生活的水、浇花养草的水、农田灌溉的水、工业循环的水、变茫茫沙漠为现代化新城的水……
试想,如果没有尼罗河,在这无边无际的沙漠里,将不存在金字塔、不存在各种神庙、不存在木乃伊,也不存在那些动人心魄的神话传说和震颤历史的英雄故事。

刚踏入埃及不久,我就有些迫不及待地跑去看尼罗河。在妻子的带领下,坐到了尼罗河畔一家露天咖啡厅,一边品尝据说是埃及特色的水果茶饮料,一边望着身旁缓缓流淌的尼罗河水。
“水挺清!”这是我对尼罗河的第一个深刻印象,因为它和我们想象中的大江大河如长江、黄河,有着不一样的观感。
从近处看,尼罗河水摇曳着水草,能看到草丛间偶尔游过的小鱼,以及水鸟扎在水中的爪子。微波抚向岸边的时候,仿佛这是一个大大的湖面,而不像一条流淌的大河。
向远处看,尼罗河波光闪烁,常常分不清它的水流是向左还是向右,只能通过水面上的漂浮物,才能缓缓确认它的水流方向。

的确,尼罗河是一条温柔的河。虽然历史上也经常河水泛滥,但绝大多数时间里,埃及境内的尼罗河,都在平静地、缓缓地流淌。
也正因如此,虽然也是大江大河,尼罗河却不太有浪奔浪涌的姿态,更没有波涛澎湃的气势。
也许正是因为流速慢,尼罗河即便到了下游,水依然显得很清澈。印象中,只是在3月中旬,埃及连续下了几天大雨,上游的水突然暴涨,裹挟着泥沙滚滚而下,使在开罗看到的尼罗河变成了一条黄河。然后经过近一周的荡涤,又恢复了往日清波荡漾的模样。


尼罗河这样的性格,千百年来也塑造出埃及人的性格:平和、慵懒、热情、随遇而安。
对于埃及人来说,尼罗河不仅提供了生命之源,还创造了无数谋生的机会。尤其是依托尼罗河发展起来的旅游业、服务业,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游客到此流连忘返,也让埃及人赚得盆满钵满——至少,也能找到一只养活家人的饭碗。
走在尼罗河畔,你会碰到形形色色的埃及人。有餐厅咖啡厅的保安,有路边停车处的管理员,有推着小车的小贩,有无所事事的青少年,有招揽乘船游览的生意人,有渡轮码头口进进出出的过客……
不管走在哪一处、干的哪一行,只要和你四目相向了,尤其见到你是外国人,埃及人都会微微地笑,或者好奇地望着你看。特别是那些生意人,如果你的眼神里透露出一点点愿意交流的讯息,他们就一定会马上热情地凑过来:要不要尝尝?要不要进来坐坐?要不要乘帆船玩会儿、半个小时也行?
有一段时间,常常看到有当地人划着小船,在尼罗河上撒网收网,却好像从来没见他们有什么捕获。然而即便这样,他们的日子也依旧一天一天过。
日常的生活里,埃及人也对尼罗河颇有感情。
尼罗河畔有一些难得的绿化带,有时还设有公共长椅。这么一片小小的绿色空间,便是民众的小公园,极受青睐。

伴着无声流淌的尼罗河水,总会有情侣坐在那些长椅上窃窃私语,或者大妈凑在一起享受美食,或者某个人躺在上面酣睡。
旁边的草地上,有的是一家子大人小孩围在一处享受天伦之乐,有的是几个孩子无忧无虑相互追逐打闹,甚至一些流浪狗也会找一块草皮趴在上面,搭起耳朵旁若无人地睡觉。
150年前,埃及人除了尼罗河外,又多了一条极为重要的河——苏伊士运河。
开凿这样一条人工运河,在当时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大工程。而这么一条重要的河,埃及人直到差不多100年后才掌握在自己手里,之前则一直是帝国主义者争夺的肥肉。
不过,相比之下,苏伊士运河对于埃及人来说,更多意义上是一条用来赚钱的人工河。而尼罗河,这个“神的馈赠”,则意味着埃及人的全部,意味着埃及的存在。这种意义的差距,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即便贵为母亲河,尼罗河也有受伤的时候。
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伴随着埃及人口近年来爆发式的增长——1986年以来的30多年间,埃及人口从4800万增至1亿多,98%的人聚居在尼罗河流域——如何更好地利用尼罗河的水源,更好地保护尼罗河的水质,始终是埃及人的一项头等大事。
因为农业和城镇化的发展,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等对尼罗河的污染,一度造成埃及每年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于是,越来越多的尼罗河儿女,开始投入环保行动。这种行动不仅来自官方,也来自民间。
在尼罗河岸边,常常能看到当地公益机构的志愿者组织清理垃圾,开展环保宣传。当地媒体上,关于尼罗河保护的报道和公益宣传也十分常见。但愿,这样的行动会越来越多,也能真正把尼罗河保护起来。

疫情期间,因为旅游业停摆,尼罗河清净了不少。往日随处可见的三角帆船,都收了帆,静静地停在码头边,仅竖着一根根桅杆杵向天空。
河面上往来的,不见了游船、也不见了快艇,仅有偶尔驶过的货船,以及每天单调地往返于尼罗河两岸的渡船。

埃及逐步解封以后,尼罗河上又渐渐欢腾起来。
尽管天气炎热,早晨和傍晚的各一段时间,总有三角帆船从各处岸边漂出来,在河面上缓缓地游荡。偶尔有几只快艇,憋坏了似的,铆足了劲飞驰,在河面上留下长长的尾迹。
河岸边那些露天餐厅咖啡厅,雨后蘑菇似的一个接着一个撑开遮阳伞,迎接着越来越多的顾客。特别是到了傍晚,原本清净的路边停车场,又开始变得拥挤。甚至沿着路边,都停了长长的一溜私家车。
看来,埃及的母亲河,又要开始活力焕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