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建筑
查看话题 >国庆一日游有悟:这地方吉不吉利啊?
夜深了,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还是决定翻身敲下这篇日记。本来想发在小red书上,但总觉得文字注定矫情,内容也注定不适合小red书的风格,想想还是打开了豆瓣。
2020年的国庆,出游人数超过6亿,大半个中国的人都选择了外出旅游,在PYQ里,不知道我算不算同龄人的异类,别人都喜欢打卡美食、网红点,我偏偏喜欢“破屋烂瓦”,但是胆子不够肥,一般危楼、有门锁的地方都不会进入。幸运的是,攀上了几个一样喜欢旧房子、古建筑的朋友,在国庆凑了个时间,来了一趟台山不知名碉楼探访之旅。
因为距离较近,台山著名的碉楼景点我们几个已经逛遍了,渐渐地,我们把目标放在了其他同样精致,但缺乏修缮的古建筑上。
在顺德的村新大街,已经对宗祠不再感到新鲜。但是看到这座修旧如旧、宏伟气派的三进式祠堂,我们还是停下了脚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历史文化遗产也相对应地得到了更好的保护。现在村里大大小小的宗祠,大部分都得到妥善的修葺。

广泛意义上说,宗祠就是纪念祖先、举行家族性活动的地方。经常有朋友问我,看别人的灵位有啥好看的?其实,每个宗祠就是人一生的缩写,同根同源的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奋斗、生活,最后化作一缕青烟,被后代铭记,这就是点点滴滴,朝朝代代堆积起来历史啊。
上泽圩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其建筑还是以平房为主,当时负责市政的官员林聪对上泽圩进行统一规划改建,统一改建为骑楼商民两用式的建筑,上泽侨居美国、古巴、南洋的陈氏宗亲纷纷响应,大规模的骑楼建筑在上泽开始建立。

广东的“骑楼”,民国时期的特色建筑,一般是商住两用的,底层为商用、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


上图中央气派的“贞栈”,据相关资料,是由平洲村人陈怡廉建造,当时主要办理侨汇、邮政业务,相当于今天的银行和邮局。后来更是作为电影拍摄场地,但可惜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如今知名度不如梅家大院。大楼内部首层为村民开设的麻将馆,现不能登上2楼。



骑楼古街的首层,大部分已经空置,如今在这里除了游客,看到最多的,就只是老人和小孩。听到最多的,除了车声喇叭声,就是麻将碰撞的声音。空气弥漫着慢悠悠的气息,在斜阳的照耀下,缺少了那么一点儿生气。

墙倒了,顺势而入——趣乐园

来到趣乐园,已经是5点多了,在周围的树木的半遮半掩下,绍琨楼优美的走廊越发明显。
一下车,Z就兴奋地跟我们说,这一栋,实在太经典了!
说着说着,我们就来到了围墙的缺口,Z转过头来问我们,你们进去吗?
我立马应道:“当然进啊!”
?
怎么其他人都没作声?
“你们不进去吗?”我问。
我对象J:“我还是不进去了,你知道我每次去这种地方都特别邪气。”
B看了一眼茂密的杂草,没说话,走开了。
第一次跟来的S也走开了。
L也默默走远了。

我拨了一下到膝盖高的杂草,转过头跟Z说,“你先进”。

受当时西洋文化的冲击,民国时期的碉楼大多引用了明显的西方元素:线条简洁的几何、雕刻精致的立柱、排列优雅的铁门。
一边走着,Z一边跟我说,绍琨楼已经锁了,没法进去,但是趣乐园的花园是附近碉楼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

我没说话,跟在Z的后面,细细地环顾周围的场景:经过炎热高湿的夏天,花园已经完全被植被覆盖,已经看不出原来花园的模样,加之雨季降水使干枯的水池又重新灵动了起来,可惜由于没人搭理,水已发黑,单也能看出来布局颇有心思。

突然,一个造型优美的亭子映入眼帘——这个建于30年代的小亭,坐落在趣乐园美丽雅致的花园东南角,周围有池水环绕。植物的枝蔓徐徐地铺满了通往小亭的柱子,有一种说不出的荒凉之感。
我跟Z走到亭子中间,细细地打量了起来:此亭是一对夫妇为怀念他们的23岁爱女而建,亭的名字已被涂刻。亭内有少女的照片镶嵌在墙上,照片里少女微笑着,温润如玉。照片下有一段文言文,说她是一位优秀的少女,从小琴棋书画皆通,豆蔻之年留洋深造,但可惜染病,不久后与世长辞,特立此亭以纪念。
正当我们在干啃着文言文之时,外面的小伙伴生怕我们不见了,问我们啥时候出来。鉴于趣乐园的其他地方也完全被绿色围绕,我跟Z停留了片刻便原路返回。
出来后,J跟B问我,你不怕吗?这不太吉利吧。
我坦然地说,这只是一对夫妇为纪念爱女而建造的建筑物,有什么吉利不吉利的。
J说,每次到这些地方(未经开发的旧房子内部)我都会不舒服。
我笑道,那是因为你的关注点不在建筑物上。
晚上其实我们还去了一个“网红点”——“草坪里”。站在我对建筑物的角度而言,我深深地为开发这个项目的所有人员感到佩服,因为这个项目的修复手法,是花了重本、而且尊重建筑本身的。

但是餐饮的引进方面主要都是村民在做,质量跟数量都有待加强,集市也没什么新意,可更别说烦人嘈杂的音乐带来的廉价感了……而且所有餐饮都激发不起我的消费欲。


我从没想到,在开平台山这个地方,能有改造得如此成功的古建网红点。
除了几座固有建筑,村子里面的道路、民房也修得非常平整,连危房的裂痕都帮你补了。

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修复工程,并没有强行修新似新,无论是里外,都根据古建本身的基础上进行适当修葺,所以无论从每个角度看,建筑物都保留了其风貌与特色,非常和谐。
我常常跟其他人距离家乡的祠堂修复工程,因当时wen化大革ming,建筑上所有的人头、兽头元素都被砍掉,几年前发现这座宝藏古建,村里决定修复。然而除了清理垃圾、修好道路这些以外,他们所谓的修复,就只是拿水泥随便往人头、兽头部分一摁就完事儿了。多少古建、多少文化瑰宝,就这样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不仅如此,这个项目很多细节都做得很好:道路都是用原来的石块拼接起来的,而不是用水泥一股脑儿堆上去的;非商用的公用地方,特意挑选了复古的风扇吊灯,使得屋里头明亮、凉爽;屋檐公仔的颜料是严格按照原来的颜色去调的,不会过于鲜艳刻意;大树都没砍掉,只是作了简单的剪枝,在底下还做了好几排长长的石板凳,方便村民、游客们乘凉……
真心希望这样的项目能持续建成,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生活,不用大家一股脑儿拥去公园;还保护了珍贵的历史建筑,使其重新活化起来;做游客生意的村民们,也可以藉此增加点收入。
回来发圈的时候,我妈看见了,说:“净去一些不吉利的地方”。还好没告诉她那个亭的故事呢,不然得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