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男神】(1) 遥想公瑾当年
书中自有颜如玉,史上常出大帅锅。我心血来潮又挖了一个坑,一来是想给之前多年的花痴做一个总结,二来是想给之后准备穿越的妹纸们作一个参考。
那么第一铲往哪挖呢?不知是不是前不久刚复习了那首“千古风流人物”,我心中第一浮现出的就是美洲狼那爽朗的笑容。我自己都有点感动——作为一个花心的花痴,美洲狼在我心中的地位竟然稳固了这么久。
好,那就从美洲狼,不是,美周郎挖起——话说大家觉得这个帅锅应该长啥样?目前最符合我想象的长这样 (嗯,三国志游戏里朴实但耐看的画风):

美周郎姓周名瑜字公瑾。名字出自《楚辞·九章》“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瑾瑜二字从偏旁就可以看出都指美玉。类似的字还有琼瑶。由此可见,周家希望此子美人如玉,呃不是,美德如玉。执此同样心愿的还有诸葛家,有子名瑾字子瑜——忽然有点可惜诸葛亮跟诸葛瑾没有互换一下,不然还真是天作之合……在此美好心愿下,小周果然出落成了一个大帅锅。口说无凭,有史为证:“瑜长壮有姿貌”。就这?emmm,正史里就这——但《三国志》惜字如金,曹家的外貌都一个字没记;能被正史记上一笔“有姿貌”的,那绝对是大帅锅。只是从“长壮”二字来看,可能周郎的帅跟大家想象的还有点不一样。对弹得一手好琴的周郎,我估计“美姿颜,好笑语”这几个字可能更符合大家的想象。只是,这几个字描述的却是江东小霸王孙策——以后有机会再扒这个连正史都说“美”的男子。哦对了,正史里还有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小周是个帅锅:“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以郎相称的,《三国志》正文(不算裴注)记载里仅此一人。
当然,光长得帅还不能成为男神——容貌、家世、德行、才能、品味,一样都不能少。扒完了容貌,接下来扒家世。
说到那个时候的显赫家世,最容易想到的大概就是“四世三公”的袁家。东汉的中央政府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是除上公(即太傅)外的最高官职。袁绍的高祖父袁安官至司徒,曾祖父袁敞官至司空,祖父袁汤官至太尉,生父袁逢官至司空,叔父袁隗官至太傅——四代中有五人都做到了三公甚至上公,够显赫吧。但因东汉时期实际政治权力已转移到尚书台,三公并无多少实际权力。尚书台的最高官职是尚书令,但品阶不如三公。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于是出现了“录尚书事”这个职位,附加给三公。从周瑜的高祖父周荣算起,周家四代,周荣官至尚书令,荣之子周兴官至尚书郎,兴之子周景官至太尉,景之子周忠官至太尉、录尚书事——这家族背景不是位高就是权重,也是很可以了。而周瑜本人更是与孙吴政权首领的关系亲如CP,不是,亲如兄弟——瑜策、瑜权,外加瑜亮、瑜乔,你们站哪队?
接下来再说德行。话说正史的影响力果然远不及接地气的小说,拜《三国演义》所赐, “智激周瑜”、“三气周瑜”,“既生瑜,何生亮”——这些形象能成经典,深入人心,代代相传,看来不仅是作者脑洞大开,广大群众也喜闻乐见。不过嘛,这小说要放到现在发布,可能会引发粉丝大战而搞到网站关闭……既然都说了是作者的脑洞,那以上所有当然是不见于正史记载的——别说正史,连野史记载都没有。《三国志》正文中说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可见周瑜的人缘其实是不错的。即使与程普不睦这一点,《江表传》里也说其原因是“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而对于程普的倚老卖老,周瑜的反应却是“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终使程普也发自内心地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周瑜的大度,还表现在举荐人才上。按《三国志》记载,甘宁、鲁肃都是周瑜推荐给孙权的。而周瑜临终时,虽在荆州问题上已与鲁肃意见不一,但为了大局,仍然举荐了鲁肃继承自己的位置。
而在才能方面,再拜《三国演义》所赐,众所周知的是“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论足智多谋,那跟他那能借东风的CP自然是不能比的……而按正史记载,赤壁之战那关键的火攻也确实不是周瑜想出来的。不过嘛,也不是诸葛神仙想出来的;是人家周瑜的部下黄盖献的计。史书里并没有记载周瑜有过多少所谓的“妙计”,当然更没有什么“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的才能并不体现在作为“谋士”上,而是体现在作为一个指挥战斗的将帅、军事家上;他更擅长的是分析和决断。才能还是要靠成绩来说话。赤壁之战周瑜不仅力主抗曹,还以对交战双方有理有据的分析让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作为全战的主要指挥,赤壁之战的胜利无疑是周瑜光辉的顶点,只此一件也足以让他名垂青史。而除了赤壁之战,周瑜当然还有其他战功,只是被赤壁之战的光芒所掩盖了而已。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周瑜助孙策攻下横江、当利两处军事要地 。《续后汉书》的作者、南宋人萧常说,周瑜攻下横江、当利可谓大功,只是因为史书上的记载太过简略而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孙策收江东六郡(吴、会稽、丹杨、庐江、豫章、庐陵),除吴郡和会稽,其余四个都有周瑜并肩作战的功劳。而孙策死后,孙权遵照孙策“保江东,观成败”的遗嘱,八年都没扩张地盘。曹操部下王朗评周瑜“谋无不成,规无不细”,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周瑜似乎还真没吃过败仗。从旁人的评价来看,也可以充分说明周瑜的才智。按《江表传》记载,孙策说“周公瑾英俊异才”,孙权说“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刘备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而从史学家的角度,《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周瑜“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东晋史学家孙盛更说张昭和周瑜“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而江东盖多士矣”——直接把江东的人才济济归结于张昭和周瑜这一文一武所引来的“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最后来扒一下品味——毕竟文武双全是男神的基本素质。周郎诗文好不好不知道,但人家音乐好,而且不是一般的好啊。“曲有误,周郎顾”作为文学作品中一个常用的典故已广为人知。即便是用笔简约、惜字如金的《三国志》,也在正文中记载了周瑜少年时就精通音乐的事:“瑜少精意於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这一段已算是陈寿用笔颇多的记录了,可见在当时,周郎顾曲确是非常有名的事。东汉末年至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文学和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文学上,有“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在音乐上,有嵇康、蔡邕、蔡琰、杜夔等。从音乐上来说,文人习乐在当时是很普遍的事。但作为精于音乐的武将,却是寥寥无几。于是后世出现了一个有些古怪的词——“儒将”,因为儒雅之风对于叱咤疆场的将领来说,似乎是很矛盾的,然而这种矛盾用在周瑜身上,却更增添了他的魅力。
如此男神,要何等美人来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一双璧人,撒了多少世的狗粮……在女性为数不多的正史里,能以美貌被记上一笔的,那绝对不是一般的美。惜字如金的《三国志》,对乔家两姐妹相貌的描述也及其简略:“皆国色也”。国色二字的分量,懂的都懂。能担此二字,翻开整个三国史,也就这姐妹俩了。话说八卦杂志《江表中》里记载孙策对周瑜说,“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也是够自恋的——传说孙帅锅是因为毁容心碎而死,有机会再扒。两个男神娶了两个国色,怕是忽略了身边那个刚满十八岁就吃了三嘴狗粮的少年——孙策, 到底谁才是你亲弟?!当年没有抱得美人归的小权子,在多年后让自己最看重的长子(太子孙登)娶了美人的女儿,又把自己最疼爱的女儿(公主孙鲁班)嫁给了美人的儿子。此时周瑜已去世多年,周家也没有什么权势。都说那时候的婚姻多半是政治联姻,小权子你这一手双重联姻又是为了啥呢?
孙权在评论四大都督时对陆逊说,“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又说吕蒙“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於子敬。”可见孙权对江东四大都督的排名依次是周瑜、陆逊、吕蒙、鲁肃。孙权的这段评论也得到了正史的认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写到,“孙权之论,优劣允当,故载录焉。” 遥想当年,在赤壁之战前夕,面对两方悬殊的兵力以及大多数文官的主降,周瑜说:“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这言谈之间自信豪迈、锐意果敢的气质、风度不得不令人心驰神往——只能说,这样的人,是帅到骨子里了。
© 本文版权归 polymercat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