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破6亿,章子怡发文猛夸,《夺冠》到底好在哪?
作为国庆档率先上映的《夺冠》为影院复工开了个好头,截止10月7号,票房已经突破6亿,成为年国庆假期走进电影院令人热血澎湃的佳片。

本应该在2020年初上映的电影,因为疫情的原因,一直拖了9个月才跟观众见面,经历了改名、重剪,连导演陈可辛都说,这部电影真的“难”。
不仅是因为社会大环境的难,更是电影本身的难,从筹备、选角到拍摄到上映……整个过程都很难。

导演陈可辛在电影宣传的时候说:“这部电影可谓一波三折,片中几乎所有的演员都至少拒绝过三次,好在最后这些好演员都被他说服了”。
连巩俐这种影后级别的演员都打怵,“我真的没有信心,怕演不好。郎平可是全国人民的偶像,如果我演不好,就可能会成为千古罪人”。
所幸,由陈可辛执导,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以及现役女排队员真人出演的《夺冠》顺利上映了。

电影旨在传递中国女排近四十年历史里不同年代价值观的变迁,从中国女排的故事入手,以小见大,见证时代的发展。
电影上映后,“巩俐演技”、“巩俐背影式表演”、“朱婷演技”、“张常宁转球”、“郎平搂着巩俐说神像”、“巩俐三页台词一条过”等话题引发无数热议,连“国际章”章子怡都化身影粉亲自下场,为巩俐和女排队员们加油。

巩俐作为演艺界的优秀女性饰演体育界同样杰出的郎平,无论从气场和形象上都十分神似,连郎平本人都搂着巩俐说神像,不得不说巩俐的演技确实很棒。
为什么要选择郎平作为主线?
中国女排从1981年到2019年,将近40年的历史里发生了太多的人物和故事。
无论是袁伟民带领的老女排的“五连冠”,还是郎平出国留学之后,陈忠和带领的女排“黄金一代”的雅典辉煌,还是郎平回归带领新女排的“十一连冠”,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女排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历史印记。

这对导演和编剧的选材是一个很大的考验,陈可辛自己也说“拍中国女排,最大的难题就是怎么取舍”。
但电影戏剧创作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主线,以小见大来展现时代故事。
到底什么人、什么事才能代表女排,诠释好女排精神呢?
郎平说:“女排精神是什么,不是一定要赢,但是明知道自己会输,也都要一分一分地把它‘咬’回来”。
最终电影选择以郎平为主线,贯穿了老女排、新女排的历史故事,重现了中国女排拼搏奋斗的光荣历史,不仅夺冠瞬间让人热血沸腾,其展现的荣耀背后的血汗故事更让人热泪盈眶。
很多观众不理解,为什么《夺冠》里选择郎平作为整个故事的主线呢?
不仅是因为被称为“铁榔头”的郎平人生故事比较有戏剧性,起伏跌宕,更多的还是郎平贯穿了女排的整个时代。

从1981年老女排“五连冠”到2019年新女排“十一连冠”,郎平都是功不可没或者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从郎平刚进国家队到跟随主教练袁伟民夺得女排冠军;从退役去国外执教,2008年奥运会带领美国队打败中国队备受争议,到2013年再回国训练女排,经历低谷败绩最后一举实现十一连冠佳绩。

无论从个人发展还是时代背景下,郎平都是女排精神不可或缺的一个存在。
而谁来饰演郎平呢?
年轻的郎平由郎平女儿白浪饰演
白浪最开始是拒绝的,对于一个毫无表演经验的人来说,要饰演自己的妈妈,是十分艰难的,后来在妈妈郎平的两次鼓励之下,经过慎重思考才接下这个重担。

为达到郎平年轻时偏瘦的体型,白浪疯狂减肥,拒绝一切甜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坚持运动,一个月体重减了30斤。

白浪努力学习表演,拍摄过程中有任何不理解的地方都会打电话给妈妈郎平咨询,有了郎平的加持,也为陈可辛减少了很多的烦恼,也可以尽可能真实的诠释好郎平的角色。

电影里,年轻时的郎平因为年纪小只能打替补,每天蹲杠铃,达不到100公斤不能训练,因为比别的队员练的慢,只能大晚上等别人都睡了自己再加练,随便一练就是一万次扣球,膝盖流血、手上皮开肉绽都是家常便饭。

“一天8小时的摸爬滚打、衣服破了、球鞋开口了,粗糙的场地都用人血、人汗磨得包浆了,场地的沙粒嵌进皮肉里,要用小镊子才能捡出来”。

电影真实再现了当年老女排队员刻苦锻炼、流血不流泪的女排精神,成功并不是偶然的,是付出比常人更多倍的努力才能达成的。
中年的郎平由巩俐饰演
53岁的巩俐荣誉加身,名副其实的演艺界的杰出女性,被称为“剧抛脸”演啥像啥。
为了更好的模仿郎平,巩俐提前数月前往女排训练基地和比赛现场,贴身观摩,还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不时记录。

在4个多月的拍摄中,巩俐在现场几乎不说话,因为她早已走进郎平的内心世界,并让自己完全成为了郎平,所以才有了三页纸的台词一气呵成的奇迹,成功打破陈可辛一条过的记录。

就连一个背影都在表演,陈可辛妻子吴君如去探班时,看到巩俐驼着背,以为是她背痛复发,想要伸手给她按摩缓解。
巩俐却拒绝道:“郎平老师就是这样,挺直背就是我自己了。因为郎平教练的角色需要弯着腰,常年的运动生涯有腰伤,要让角色长在我身上的感觉!”

就像当年巩俐出演《秋菊打官司》时,为了演好农村妇女,去陕西农村学习了三个月不洗澡,用洗衣粉洗头发,粗糙的皮肤、打结的头发,无不是巩俐为了饰演好角色做出的努力。

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郎平为代表的女排精神?
是因为她们的身上有着一股不怕吃苦,打不死的劲头,是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各行各业都需要的一种精神,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与时俱进的女排精神。
当袁伟民的那句“中国女排,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从耳边响起的时候,女排精神的团队凝聚力,让人看得十分振奋,热泪盈眶,这种真实的情感让所有观众为之共鸣。

之所以《夺冠》收获好评,更重要的一点还是真实。
电影的“真实感”带领观众回到拼搏年代
选角真实:除了主演郎平的选角真实,老女排队员的选择上也是力求接近。
影片开拍一年前,剧组就开始全国寻找演员。最早决定找1米8以上的演员,教她们排球然后试拍,但拍出来效果不够好。
剧组就开始在全国上万名排球运动员中海选,覆盖范围从大、中学校队,到省队,甚至还有前国家队成员。历时半年经过数轮淘汰、表演训练,终于定下十二位饰演老女排的演员。

就连展现女排队员与父母的年夜饭的镜头,都是选了真实队员的父母,真情实感的再现了就算在全国阖家团圆的时刻,女排队员还在进行着残酷严苛的训练。
最后2016年中国对战最强队巴西的淘汰赛,更是选了真实新女排队员来饰演自己,连对手巴西队更是找了当年真实的选手来出演,可谓是力求完美。

布景真实:漳州女排训练基地,一个孕育出“五连冠”的中国女排群体,被称为“冠军摇篮”。
导演陈可辛为了电影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尽量去还原,希望使观众看到真正的女排精神和年代变迁。影片从选角、到服装、再到场景道具,1:1还原历史。
道具组在北京顺义的农药厂复刻了漳州基地,从白色排球、杠铃到绿色墙面的排球坑,甚至是混着人血,人汗的竹地板都是从旧体育馆撬回来再装上的,无数的女排人在这个地板上摸爬滚打了太多次,连郎平去看了,都大呼“太像了”,“这墙上的每一个球印,就是以前那帮傻姑娘,一个一个球给凿出来的”。
比赛真实:影片重现了历史上重要的三场比赛,1981年的中日大战、2008年奥运的中美比赛,2016年对战最强队巴西的淘汰赛。
虽然所有的镜头都是重拍,但是因为都是女排队员的本色出演,真实的呈现了当年的历史大赛,如临其境,再次将观众拉回到当年看比赛时的激情澎湃。
将女排精神的与时俱进融入时代发展,将时代下的不同年龄的价值观展现给观众。
从女排精神的刚柔并济到体育精神的革新
一万个球,负重100公斤,这些高大健壮一边撸铁,一边打球狠辣的女孩子,充满了刚强和战斗欲……
电影除了展现她们刻苦锻炼的一面,还展现了生活中女性的一面,大过年的辛苦训练之后,看到父母会惊喜开心的流泪,和几个小姐妹在赛前一起开心的烫头发。

女排队员也是普通人,除了训练她们也需要正常人的生活,他们是排球运动员的前提,是拥有家庭、爱人,家人自己生活的普通人。
郎平说:“排球只是一份工作,我希望她们拥有自己的生活,不仅仅有排球”。
当经历了女排十年低谷期,郎平重回女排执教的时候,郎平问新队员们,你们爱排球吗?

有人站出来说,我不爱排球,从来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其实我不爱,我想去考大学。
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体育运动员就应该热爱体育,从来没人去关心过他们真正想要的。
朱婷回答郎平说:“我打排球是为了我爸妈,看到修车的父亲辛苦的赚钱,曾经想过放弃,去打工赚钱”。

郎平说:“你要是打不出来,回去打工人家都嫌你高”。
当郎平再次质问她:“你打排球到底是为什么?”,朱婷说:“为我自己”。
“那你自己要什么?”“成为你”,郎平说:“你错了,你永远不会变成我”。
这句话不仅是郎平针对新女排队员的提问,也是对于观众的灵魂叩问
——“你从事的工作是你热爱的吗?你努力拼搏是为了什么?”

女排精神,从80年代中国引入日本冠军教头大松博文的魔鬼训练、第一代主教练袁伟民的严苛训练,到郎平所带领的新一代女排队员的科学化的训练体系,数据化的指导方式,发挥每个队员的优势。
推行“大国家队”概念和复合型管理团队,加大选拔人选,打破固定模式,队员们轮番上场,人人都是主力,同时也可以根据赛场现状随时应对比赛。
训练方式和管理模式都产生了与时俱进的改变,但严格要求、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依然深深植根在女排队员的心中。
朱婷在《开讲啦》时的演讲中说:“女排精神最大的就是坚持,一点一滴的坚持,一年年的坚持,从五连冠到十一连冠的坚持,一直不变的就是拼搏、坚持、永不放弃,永不服输”。

任何时代都是需要英雄的,无论是MVP(最具价值球员)郎平、朱婷还是中国女排的团体英雄,女排精神不光是个体成员的成败,更是团队的胜利,只有团队成员的通力配合才会赢得最终的胜利。
这么多年来,振奋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一场场夺冠的比赛,更多的还是那些不断拼搏,永不服输的女排精神。
女排可能不可能每次都“夺冠”,但是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
一部电影没法将整个时代故事都讲明白,或多或少都会有遗憾,但遗憾不正是可以变成催生将来更好的作品的动力吗?
只要女排精神一直都在,将会有无数的真实故事和影视作品鼓舞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断拼搏,永不服输。
END
本文系原创,抄袭必究。
关于《夺冠》,你有什么想聊的,欢迎评论区留言。
(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