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一位网友关于“世俗谛讲成胜义谛”。
关于内地藏传喜欢把世俗谛讲成胜义谛的例子,本来是想评论上面回复您的。但思考一下,内容较多,就直接以这种回复,也免得多条内容上下不连贯。
一、比如内地藏传在讲到对上师的虔敬心时,重点是放在外在肉身上师。通过宣传比如,做灌顶的上师是圣者,从而包装成外在肉身上师是超人。这样外在上师说什么都是正确的,都是有密意的。外在上师的事业要无条件、尽力帮衬的。如果你对外在上师的观点有理性质疑,是你的福报不够、障碍现前,根器低劣的表现。
换句话讲,当上师瑜伽、对上师的虔敬心等修持内容中的上师,定义的核心是外在肉身上师时,不仅把人抬上神坛,同时,要求你无条件听话。这就是世俗谛讲成胜义谛。
二、那么实际情况是什么呢?
上师有外内密三种:外:现实存在的上师,我们这个层面就是肉身上师;内:前方虚空中,行者自己所缘境而显现的心性上师,为自己思惟之本貌;密:金刚身;
上师瑜伽、对上师的虔敬心等修持内容中的上师,是内上师、密上师。这才是核心。因为,修持时观的上师是自心之本性的意象,所以,是具三身五智与佛无别。这就是自心之本性、诸佛、师,三无别的意思。
为何观的上师具有具三身五智与佛无别?因为诸佛住于众生与佛之法性实相中(自性绝对清净之界)法身空性殊胜宫殿。心之本性、自生上师、诸佛,恒时居所就于此处。
是故,对上师的虔敬心、上师瑜伽的修持,本身就是对恒时无动摇,无入亦无出,平等性永住的法界;能所二取皆空明觉,三时所知坛城显现,以空性令疑惑怖畏醒;粗细妄念全止息,心住乐空无二之本慧(法界)中。所以,此处的上师即法身大乐界佛陀之本貌。
为何在第一段中讲YY外在肉身上师是超人是有问题的?因为从胜义谛上来讲《金刚经》:世尊言:须菩提,如是,如是。不应以圆满之相观如来。又,须菩提,若以圆满之相观如来,则转轮圣王亦为如来。是故不应以圆满之相观如来。尔后,须菩提长老对世尊如是言:世尊,若我依照世尊之言而揣度所说义,即不以圆满之相观如来。尔后,世尊以偈颂言:若人以色求见我,若人以声了知我,此人乃已入邪道,彼等众生未见我。应观诸佛为法性,一切导师乃法身;法性并非彼所识,故彼不能被了知。
忆念上师指的是什么?是自心法身不被妄念障碍,而以三门有意识的忆念作为保任;以及明空无二之佛化身以清净意念。是故,忆念上师即是忆念佛、忆念上师与忆念自心本性无有差别。
以上就是胜义谛讲成世俗谛的举例。
以下补充一些看法:
只有行者把握住自心上师、内上师、密上师,才能外推外上师层面。比如认识到愿意接受并教导自己时,是感恩无限的。当我们行者在内在觉醒之道上,要战胜情绪烦恼并获得证悟,我们行者就需要戒律、指引和无畏的勇气。这些恰恰是外在上师能提供给我们行者的。而修行指的是我们行者,给上师一个许可证,许可上师可以和我们先入为主的概念干架,可以干扰我们的轮回生活,可以否定我们的“我执的期待”。
虔敬心不是整天遇事就某某仁波切说的,祖古讲的,就一定对;这是不见如来的。只是把外在上师,抬上神抬,坐上神座来替代“神”!
虔敬心是行者从世俗的吸引转为对证悟的渴望。这才是师徒真正连接的方式。
视师如佛,并不是讲外在上师就是真佛或不是,实际上,外在上师是不是佛、是凡夫都没关系,重点是我们行者修持之道中有一个关键处,就是佛性(自心之本性)。这个佛性很难把握,需要一个关键来连接。这个关键就是佛性显现的上师(心的意象)。所以以上师为道就是在讲,上师是行者修持的内在觉醒之道的整体。而不是抬人上神坛。
所以,把上师归为法,而不是一个“人”,这是更好的方式。
上师瑜伽(上师相应法)中,外内密的上师都是行者自己的心性,当把虔敬心、清净显相献给外在上师(此时的外在上师是修持中心之意象)时,行者自身就跟内上师、密上师融合,到了一定功夫时,外、内、密上师与行者自身是无别的。所以,对上师虔敬心、上师瑜伽等,始终是自心令自心觉醒的方式,使行者自己和觉醒之源合一。行者自己最深层的心就是上师心就是诸佛意,三者无异差。上师瑜伽(上师相应法)中,上师的大慈大悲等在我们行者内心种下种子,开发、成熟,这就是自心的自我觉醒的潜能。是故,上师瑜伽重点及主要是聆听内在的上师。
是从这个角度而言,对于行者来讲内在是不是成长,就可以视其对上师的虔敬心与对众生的慈悲心,二者是否增长来确定。
我并不是讲外在相对上师不重要,而是讲外在相对上师,不要视为一个“人”而是法,就不容易出现个人崇拜从而丧失智慧面向,外在相对上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我们行者沟通,发现自己的全觉的佛性,是故外在上师是引荐我们行者去面见、聆听自己的自心上师、内在上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