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阅读流水账 | 2020(3/4)
近期的悬疑阅读略显疲态。一直致力于遍尝百草,试读新作家,但最近没有特别精彩的遇见与惊喜。
继续流水账,按喜好程度分为四个等级,纯属个人口味。
◎ 挺喜欢的:无 ◎ 怪不错的:4本 ◎ 过得去的:4本 ◎ 不喜欢的:4本
😊 怪不错的
很可惜,我是在多年前看过电影《沉默的羔羊》、近期又看了电影《红龙》之后,才想起来找这一套三部曲读读。因为前两个故事是全盘剧透了,所以看的主要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作家的构思、章法和笔力。结论是:精彩,无怪乎Thomas Harris尽管作品不多(统共6部小说),口碑却很高。
就我个人感想,汉尼拔系列的好看可能有两个方面:
- 创意新。Red dragon出版于1981,The silence of the lambs出版于1988。仅就个人印象和猜测,那个时期悬疑小说可能还是硬汉侦探和律政悬疑等类型的天下,还没有以连环杀手与心理变态为题材的作品,犯罪心理学在悬疑创作上属于全新领域。网络资料显示,FBI大约在1979年开始研究Criminal Profiling,但直到1984年才正式成立National Center for the Analysis of Violent Crime (NCAVC)从事系统性工作。Thomas Harris 的小说生动细致地展示了犯罪心理画像的运用,虽然不免夸大其词、神乎其神,但在悬疑创作里是个重大的创意突破,给当时的悬疑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感受。
- 笔力老辣。第二部The silence of the lambs尤为出色。作为悬疑小说家,Thomas Harris的谋篇布局是机巧精当的,细节设定是丰富充实的,而文字也是沉稳耐看的。一个猜想不一定对:可能由于当今出版渠道众多,文字变现容易了很多,因而出版物水准更加参差不齐。论文学功底,感觉老派作家的平均线比现在高。
最后说一句,Hannibal的结局我能接受,但不太符合个人口味,不喜欢女主那样被黑暗吞噬的宿命感。
友邻推荐的Robert Crais,看了一本,不错,大致上跟Michael Connelly、Lee Child、Harlan Coben差不多的水准。故事构造曲折、节奏紧凑、人设鲜明,而且至少有一个巧妙诡计能给读者惊喜。
Demolition Angel 的女主是LAPD的一名拆弹小组(Bomb Squad)警员,3年前从爆炸案险险生还、但痛失工作伙伴/男友。女主虽然酗酒,但努力走出阴影,开始调查一桩导致警员惨死的爆炸案。这时男主出现,他是ATF(Bureau of Alcohol, Tobacco, Firearms and Explosives)警员,请求与女主合作。他发现近年来全美多地都发生过类似爆炸案,专门用遥控炸弹杀害拆弹专家。
我个人最称赞的两大亮点:➊【轻微剧透】故事副线不动声色地运用了阿婆ABC谋杀案的设定,聪明,巧妙,意料之外啊。➋聚焦拆弹专业,比较有新鲜感。
接下来看L.A. Requiem.
😐 过得去的
虎妈老公写的悬疑小说。感想略微复杂,mixed feelings——有褒有贬。
➊ 先褒。前阵子看的The triple package太水,几乎令我疑惑虎妈夫妻身为耶鲁法学教授的思考和写作水准;而这两本悬疑小说翻开读了没两页,倒是迅速驱散了我的这团心头疑云(至少对鲁教授)。这两个故事从构思到取材、再到行文笔力,都颇可嘉许。
- 首先,这两个故事的构思灵感显然都与弗洛伊德学说有关。第一本The Interpretation of Murder 的书名是在致敬《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小说里的女主Nora就是以弗洛伊德著名的歇斯底里案例case study of Dora里的Dora为原型,而故事发生时间就设定在弗洛伊德及荣格出访新大陆的1909年,弗荣二人也亲自在故事中亮了相。第二本The Death Instinct书名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条“死亡本能”理论,故事发生在1920年,弗洛伊德没来纽约,但作家还是安排女主到欧洲去拜会他了。——总之,大量的弗洛伊德素材展现了作者的内行与精通,说得头头是道,不是没有专业光环、不是没有趣味性的。这不奇怪,鲁教授在普林斯顿的本科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弗洛伊德,他的父亲还是一位精神治疗师(psychotherapist)呢。
- 这两个故事都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1909年弗洛伊德到美国讲学;1920年纽约华尔街爆炸案),第二本小说的女主还设定为居里夫人的学生,大量的地理、环境、器物、事件描写显示了作者认真而强大的资料功夫,对历史小说爱好者不是没有吸引力的。
- 小说的悬疑架构不是没有野心的,侦探角色设定为二人组:一位精神科医生+一位警长,看得出作者本来摩拳擦掌,如果这头两炮打响,他这个系列会细水长流写下去。悬疑元素也算应有尽有,有推理、有red herrings、有反转。
➋ 后贬。尽管有上述种种优点,但作为悬疑小说,这两本在我读来质量却并不高,甚至有点糟糕,可以说是平庸的那种糟糕,也可以说是不及格的那种糟糕。想想可能主要这两个原因:
- 悬疑构思本身很平庸、没创意、不出彩,包括诡计的设计、red herrings的设置、推理过程的设定。比如第一个故事采用了一个“装死”的诡计,也太简单太幼稚了吧。
- 讲故事没技巧,叙事节奏上把握不好轻重缓急,不抓人,文字表达扎实,但比较单调呆板,不太能调动读者情绪。
这两个缺点对悬疑作家来说就是致命两击。至于说人物扁平,这是类型作家通病,倒不那么要紧。简言之,鲁教授拿着好食材,也认真照着食谱来,但就是没炒出一盘好菜。这是个天份问题,他不是写悬疑小说的料。难怪,这两本书尽管有书商书评多方捧场,却仍然销售平平、口碑普普。鲁教授写完两本也偃旗息鼓,不干了。
跟着友邻凑热闹看了两本。 😆
第一本比第二本稍微精彩些,但总体上不甚感冒这位作家的这一路写法——我叫它一个“拉大旗作虎皮Style”。就是说:➊ 他的构思很隆重、叙事很宏大,有一种要把男主山楂(Hawthorne)写进侦探小说史的自信与气魄,但事实上只有雷声大雨点小。就他这两个故事,不如学日本人写成精致小巧的本格推理,会更漂亮。➋另一方面,作家不断在故事进程里可劲儿地白乎要跟斯皮尔伯格、跟Peter Jackson开会,确实也是真的,作家是名编剧嘛,但这跟男主破案有什么实质关联?除了充气注水把一本书撑到300多页,除了增加点莫名其妙的名人光环,有任何意义吗?读者我没有兴趣,读者我反而看着烦呢。
第一本The word is murder的开篇挺出色。词句简明,快言快语,讲述一位60多岁的阔太太来到殡仪馆,交钱买单,安排好了自己(未来的)葬礼,结果6个小时之后,她就真死了,谋杀。——可惜,有个好开头也不能保证一整个好故事。当然,致命要害在于浮夸和啰嗦,故事本身的悬疑设定、线索推进、red herring等等都还是在及格线上的。譬如,书中写殡仪馆老板是阔太太影星儿子的忠实影迷,收藏了他的全套DVD,这个细节交代得平淡无奇,但其实饶有深意。而我最赞赏且忍不住笑场的一个梗是 iPhone输入法那执拗的Auto-Correction功能,作家把这一生活体验运用得很精妙,读者均能感同身受,边叹息边摇头,又好气又好笑。
第二本The sentence is death说的是一位专打离婚官司的知名大律师被谋杀,后面又牵扯出几十年前大律师大学时代的一桩导致他好友身亡的事故。挺平庸的故事,反转尽在意料之中。唉。
☹ 不喜欢的
这位作家Lisa Gardner很畅销,在goodreads上评分也很高,上述两本小说均在4分以上。——但我喜欢不起来,她的特点恰恰我个人比较忌讳的:开局耸动,但➊ 雷声大雨点小➋现实感差,破案过程装腔作势,谜底设定薄弱,整体走向重口味猎奇。
Live to tell 有三条故事线。主线讲述一系列灭门惨案,表面上看,惨案均由其中一名家庭成员所为。女主是波士顿PD刑警,她负责本案。副线一是精神科问题儿童疗养院的年青护士,她童年经受过父亲痛杀全家的巨大创伤。副线二是家有问题儿子的单身妈妈。开篇不差,但整个故事越讲就越没现实感,越讲越瞎编乱造起来。
The perfect husband 就更扯了,我简直就没认真看,翻完的。说女主的前夫原先是一名优秀警探,女主嫁给他之后,发现他其实是个连环杀手,遇害者有10来个女性吧。女主就想办法告发了他。但前夫没坐几年牢就越了狱,要来找女主算账。女主听人介绍来找隐居的男主,求他出手教自己防身武艺,自己死不要紧但要救娃(此处设定必须有孩子)。当然男主的设定必须是海军陆战队,但为了曲折他又必须设定为心灰意冷、厌世酗酒。最后女主打动了男主,他们联手把前夫干掉,并且幸福相爱了。
试读Daniel Silva,结果发现谍战小说不适合我……大概是年岁渐长,对007式的神通及魅力不仅免疫,而且抗拒。原本还在满怀期待,计划要看 Graham Greene小说,现在想想有点意兴阑珊了。
The English girl 是以色列特工Gabriel Allon系列的第13本,讲述英国首相的秘密情人离奇失踪后,绑匪要挟巨款赎金,英方的军情五处头头请来男主出山。正在交钱换人之际,人质的汽车爆炸,男主一时间人财尽失、任务完败。男主心有不甘,继续追查,发现首相情人身世神秘,再查就查到俄罗斯的地界了……书名the English girl指的就是这位神秘的首相情人。
整个故事曲折惊险,爱好谍战小说的读者应该是会看得满起劲的。
小说中有一点我个人很觉不适,那就是作家对男主的刑讯逼供咋那么挺津津乐道捏。
一位意大利孤寡老太太的葡萄庄园忽然被指没有合法产权,已被神秘地卖给了某家大公司。她的远亲从米国请来了女主(天下第一的律师)和男主(天下第一的PI,女主的丈夫)两位救兵。(米国律师在意大利没有执业资格?知道,他们另找本地律师配合。为什么不直接请本地律师?因为腐败。)女主首先当然要向老太太了解庄园的来龙去脉啊,老太太却不肯说,号称回忆里有太多心灵创伤,给了女主一本手稿,说故事都在里面了。
起初我以为是个律政悬疑,兴趣浓厚;看了几页发现作者硬要强推一个历史小说,还是个很平庸、很没新意的二战反犹历史小说。小说大概2/3篇幅都是女主的阅读作业,看老太太给的手稿,是一位小提琴天才柏林犹太女孩自述家破人亡、逃亡意大利的经历。剩下1/3讲述女主帮老太太拿回地产,并破获纳粹余孽。
一个非常做作刻意的故事。只说2个点吧:➊老太太怎么问都死活不交代自己的身世,非要女主读手稿,这个设定的目的只不过是作家要逼着读者看他写的三流历史小说。什么心灵创伤、什么不忍回忆——荒唐,天下第一的大律师凭啥那么有空、有闲、有心呢?➋ 天才小提琴手也是作,青梅竹马的党卫军男友冒着生命危险来给她通风报信,她却不抓紧时间逃跑,还惦记着乐团有几场演出,最后母亲和男友啥的全都惨遭毒手。
悬疑阅读流水账(1/4)
悬疑阅读流水账(2/4)
悬疑阅读流水账(4/4)
OPP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心血来潮读读书 | 2025(1/4) (5人喜欢)
- 悬疑阅读流水账 | 2025(1/4) (4人喜欢)
- 油管笔记 ✦ LGAT 心灵课程的陷阱 (13人喜欢)
- 第二次 move on (19人喜欢)
- Deep Research 做的作业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