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五大独立电影之一
去看。
内容同样出自反派专题节目之好莱坞类型片十年。三位主播评述完名场面之后各自评选出了五大独立电影,这些电影作为观影片单,让我们得以了解好莱坞商业片之外的风格。总的来说,阿苏的选择倾向于边缘人群和女性,而杨导的选择偏恐怖/惊悚类,波米则是一如既往的社会政治角度。
毫无疑问,阿苏对第一名信笺故事颇有感情,也评述得最详细。电影没看过,但她提及的林奕含的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我很喜欢。林奕含相当诚实、残忍地回忆并揭露当年自己所受的伤害,非常震撼。她还太年轻,写得稍显稚嫩,尤其是文字方面,也可能是台湾文学字句与我们不同。但是小说的社会意义明显大于文学意义,它向我们展示了性侵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么长时间的畸形的被压迫的权力关系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受害者的心理状态。林奕含并没有因为写作释怀,纾解和被安慰都是不存在的。当时她已经结婚了,甚至在文学上崭露头角多年,算得上功成名就,但她依旧无法走出黑暗,这是一辈子的阴影,她在现实里和小说的房思琪一样自杀了,这就是彻底的悲剧。
三期完整链接:
好莱坞·五大独立电影之一
NO.5 少年收容所
导演:德斯汀·克里顿
编剧:德斯汀·克里顿
类型:剧情
片长:96分钟
上映日期:2013-08-23
我在选的时候其实是想说这些片子能够聚焦一些主流的影片不会聚焦的人群,或者是有主流电影很少运用的表现方法,比如这部《少年收容所》,它收容的全是曾经被虐待过的孩子。其实这个独立片的阵容还挺华丽的,有影帝拉米·马雷克(凭借《波西米亚狂想曲》2018获影帝)、影后布丽·拉尔森(凭借《房间》2015获影后)。它虽然讲受虐儿童这样一个聚集场所,但它没有去卖苦难,它也没有把这些孩子呈现出一个群像去讲他们各自的创伤,而是以女主角和其中一个被虐待过的小女孩,以她们这种对位关系为故事主轴来叙事。一开始会以为布丽·拉尔森饰演的这个女主角起一个治愈和导师的作用,但是看到后面就会发现她反而是被治愈的那一个,跟她对应的那个小女孩可以当作她小时候的自己。片子在高潮的地方有一场戏是她闯进小女孩的家,她怀疑小女孩在被父亲虐待,提着一个球棒就想去行凶,想保护她。那一幕我很动容,因为它表现的就是她是想保护当年的自己。在这个片子里我看到了一种非常细腻的非常别致的表现女性力量和女性自我治愈的母题。
NO.4 弗兰西丝·哈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
编剧:诺亚·鲍姆巴赫/格蕾·塔葛韦格
类型:剧情/喜剧
片长:86分钟
上映日期:2012-09-01
它全是用黑白摄影。中间有一场戏是女主角用一种小跑的姿势穿越过街道,我觉得她像小马驹一样,从纽约的街道穿行而过。她快乐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她刚换了一套新公寓。我看到这场戏的时候,突然想起了《朱尔与吉姆》(1962)。我还很喜欢的一点是它所聚焦的女主角是在主流类型片里很少见到的。她是一个典型的傻大姐,电影对她兼具一种同情和歌颂。我给她的定义是一个对生活自作多情的姑娘。她对她闺蜜自作多情,她以为谁都拿她当朋友,其实不是,她不断在被现实打脸,但是她一直对生活保持着自作多情,这种自作多情到最后反而被生活反馈了。那时你会非常动容,有一种很细腻的人文关怀。
NO.3 橘色
导演:肖恩·贝克
编剧:肖恩·贝克/克里斯·贝格齐
类型:剧情/喜剧/同性
片长:88分钟
上映日期:2015-01-23
这个片子的导演在这十年还拍过一个更有影响力的电影叫《佛罗里达乐园》(2017)。相对来说,《佛罗里达乐园》更成熟,但是我觉得《橘色》有一种不经雕琢的质感。《橘色》是用iphone5拍摄的,一开始我想说手机摄影就是一个噱头,但是看完之后会发现它的形式和内容跟主题正好贴合。主角是黑人跨性别妓女,她们在美国社会里面是最底层的。即便我已经很关注LGBT题材,都没有想过能怎么呈现这个群体,在《橘色》里面我看到了。有一句台词我觉得可以概括它的主题——洛杉矶就像一个精美包装的谎言,导演就是用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给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个洛杉矶。
NO.2 弗鲁特韦尔车站
导演:瑞恩·库格勒
编剧:瑞恩·库格勒
类型:剧情/传记
片长:85分钟
上映日期:2013-01-19
这个片子重新回顾的时候,突然发现它的时效性。我非常喜欢片子的结尾,定格在男主角小女儿的侧脸上,男主角所经历的跟这次的黑人遭遇其实是一样的,非常莫名其妙的原因就被夺去了生命。最后定格在小女儿身上,她问妈妈:我爸爸在哪呢。电影后面给了一段,直到2013年他们还聚集在这个车站维权,我觉得它的现实关照性非常有力量。
NO.1 信笺故事
导演:珍妮芬·福克斯
编剧:珍妮芬·福克斯
类型:剧情
片长:114分钟
上映日期:2018-01-20
《信笺故事》可以看做《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电影版。它们塑造的女性都是被性侵的,而且它们对应的关系都很相似。《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林奕含根据自己的经历改编的,她被性侵的时候是十三岁的少女;《信笺故事》讲述的是导演珍妮芬·福克斯自己被性侵的经历,她当时也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女。通过这个片子再去关注被性侵的人群包括这十年浩浩荡荡的me too运动。大众在思考和困惑一些现实问题的时候,他会诉诸文学和电影,而这些艺术载体也应当去承担这样的职责。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可以提供一个窗口让我们真正地去共情当事人,它能从一个特别近的视角观察整个事件。
《信笺故事》在形式上的表达非常独特,这个女导演本身是纪录片导演,她拍的时候用的自己的署名,就是纪录片思路,影片的女主角就叫珍妮芬·福克斯。她选择了一种伪纪录片的方式去回溯当年的事件。她自己有去调整和伪饰自己的回忆,比如她觉得当年她是在谈恋爱不是在性侵。她作为一个四十八岁的成熟女性发现很多记忆已经被篡改和淹没了,随着一些信件她重新去回溯当年。她以一种穿越时空的纪录片的方式展现这段心理历程,以画外音和纪录片的镜头去采访当年的当事人,包括她自己、性侵她的男人和当年的帮凶。我觉得这种形式一是结合导演本身的特色,二跟它的母题相契合,就是我能不能直面过去。最后那场戏让我非常痛心,最终是没有答案的,她鼓足了勇气,像女斗士一样,站到当年强暴她的男人面前,指出: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你当时就是性侵,我那么小的孩子,你怎么能对我做出这种事情?!但是这样一场倾诉之后又怎样呢?那个男人现在的老婆还在维护他,而她走出来之后其实是丢盔卸甲的。最后的镜头是她很委顿地坐在地上,她第一次和十三岁的自己同框,不管是十三岁的她还是四十八岁的她对于这个事件永远是受害者。如果看林奕含的采访,她自己也会说,不管这个书卖得多成功,她永远是个废物,因为这种事情,每天都还在上演,而且永远没有治愈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