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大会也就算了,为什么连街舞的舞台上都有很多东北人?
【本文首发自我的公众号:Jessie的疗养手记(JessieBLXX),公众号版本有配图】
《脱口秀大会》第三季总决赛大家都看过了吧,前六里五个东北的,嘉宾里最搞笑的沈腾和罗永浩也是。
所以我坦白:这篇写“东北为啥文艺复兴”的稿子就是从那个时候拖到现在的。
构(tuo)思(gao)期间,我去了一趟江浙沪,录了好声音和街舞。好声音不说了,前几年东北人雄霸全场,那英都纳闷(奇怪)。
录《这!就是街舞》第三季总决赛的之前,我不知道原来直播是8个小时,知道的时候,我已经坐在台下手拿毛巾了……好在,大众评审还能一起瞎叨叨(聊天)。
张艺兴战队的乔治上台之前放了一个短片,坐我旁边的资深媒体人蔡蔡老师发出了一个灵魂拷问:“为什么街舞的舞台上有这么多东北人?”
身为他周边仅存的一位东北人,我觉得我有义务回答这个问题,于是我说:“因为我们这代东北人不想赚钱。”想了想,我又补充了一句:“你看《脱口秀大会3》了吧,呼兰那段就是喜欢折腾你看到没?就这种人,在我们东北已经算奋斗逼了。”
不过感谢蔡蔡老师,我这篇文章终于看起来没那么过时了。
先为乔治鸣个不平,我不懂张艺兴团队和粉丝怎么好意思发通稿表示被乔治那段话感动哭了的。乔治明明是在委屈:“和导师有些想法不一致”“这就是我送给导师张艺兴的礼物”。
这段话的意思我翻译一下:我不喜欢这个作品,我觉得不好赢不了,但是导师坚持,我犟不过他。那算了,输赢无所谓了,导师要过生日了,我就当为他表演了。
不是不能中国风,但是这毕竟是街舞的舞台,中国风也要为呈现街舞而服务,比如最终的冠军杨凯那段哪吒。但是乔治那段节目,明显是中国风的形式大于街舞,展现不出乔治的实力,很别扭。乔治成绩那么差,就是被被导师的中国风(还不高级)执念给害了。
(以上这段请粉丝们不要来杠我,这都是我一个精神病人的臆想。)
东北文艺复兴这个话题从去年就开始说,去年有句话:最好的当代文学是《冬泳》,最好的音乐是《野狼disco》。我个人有点质疑《野狼disco》,但是我这几年最喜欢的新歌手毛不易也是东北的。
到了今年,我看到有人在质疑不应该叫“文艺复兴”,因为东北文化一直很兴盛,没有衰败。
怎么说呢,怎么叫无所谓,但是近几年东北文化对外输出确实变了。
多年前,东北文化对外输出的是以赵本山为首的“东北农村文化”:“大棉袄来二棉裤里头是羊皮外面裹着布”,标志是火炕上的大花布和二人转。
全国人民喜欢主要是觉得稀奇又好笑,那别说南方人(东北人眼里出了山海关都是南方人)了,我们东北城里孩子也觉得很稀奇。
但是从梁博(第一届好声音总冠军)开始,东北文化对外输出就开始变了,不是他的口音,你根本不会在意他身上的东北标签。
这一点从大家对范伟老师的印象也可以感受到:以前是赵本山的配角,丑角“药匣子”。现在是金马影帝、《我和我的家乡》里让观众哭成泪人。
就算是一直带着东北标签的沈腾,大家也不会说他是赵本山第二,而是新一代“喜剧之王”。
将这些称之为“东北文艺复兴”并不为过,因为这是东北真正的在输出精英文化,而上一次,可能还要追溯到新中国刚成立时期。
而在这次复兴当中,主力军是东北90后年轻人。
于是,在1333个字之后,我终于要开始正规的解答“为什么”这一问题了。
【此段不是杠精可以不用看】但是我还是需要多费一段话来解释为什么我可以解答:我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大学生活在重庆,全中国除了台湾和新疆其他地方都去过了。现在深圳工作生活,移民城市让我见识了各地人的不同习惯。并且我已经做了8年文娱记者了。
1.漫长的冬天,使幽默和解放天性成为东北人的必备技能。
东北的冬天太冷了,东北人都是能不出门就不出门,日常主要是聚在一起打麻将、吃零食(嗑瓜子)和唠嗑。社交场所要么是某个人的家里,要么是洗浴中心(汗蒸房)。
洗浴中心不用说了,很多文章写过了,天天赤裸相见肯定比洗澡单间的人解放天性。
唠嗑是以团体为单位,但是大家都想说,怎么抢夺话语权呢?那就是谁说的有意思听谁的呗。所以我这种不会说段子的小女孩从小就被人说“话少”(我的南方朋友们纷纷翻白眼:她明明是话痨)。
直到我做了记者,再回老家的时候,终于可以依靠明星八卦抢夺话语权了。
2.东北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生存压力,接受了良好教育,为文艺打下了基础。
东北是全中国独生子女制度贯彻最好的地区,教育资源也很丰富。这意味着只存在你不想读书了,不存在父母不供,或者学校不够。我到了深圳才知道原来还存在不努力就没办法读高中的大城市……
同时,许多90后的父母基本上都养活自己没啥问题,有社保医保,还可以接济孩子。我们东北独生子女从来不觉得啃老是个问题,我爸妈钱不给我花给谁花啊。所以就导致了东北娃绝对不存在不努力就会饿死的情况,大不了回东北是我的口头禅。
这意味着我们做任何事都不怕失败,都有退路。
3.下岗潮带来的悲情底色,不会将青春献给工作。
全国其他地区的年轻人,成长阶段伴随着经济上升期,对于经济下滑造成的一切没有直观感受,甚至有些人认为经济会永远飞奔下去。
但是我们这批东北孩子知道,不是的。东北经济的高点早就过去了,之后无论怎么说东北经济振兴,都是全中国增长最缓慢的地区。
下岗潮的阴影笼罩在这片土地上,这份伤痛埋在东北人的骨子里,让悲观成为了东北的底色。是不是很矛盾?那么幽默的一群人,生活的底色却是悲观: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日子并不是越过越好的,舒服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不知道其他地区的人如何看待下岗潮,裹挟在飞速进步的社会里,其他地区年轻人大概会说:是他们不够努力,这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他们现在过的不也很好吗?
可是啊,我们看到了那些被逼下岗的人是最优秀的技术工人,他们可以靠耳朵听出机器哪里有问题,是真正的匠人。他们将青春献给了工作,做到了最优秀。可是时代的巨轮碾压而来,跟你优不优秀毫无关系。
有些人自杀了,有些人走上犯罪道路。
还有些人重新养活了自己,依靠的是老朋友、亲戚介绍的工作。或者一些过去擅长的兴趣爱好——比如蒸包子。
所以很多东北人会保持警惕,不会相信996是福报,知道加班无法带来财富自由,重视朋友义气、享受生活。他们知道,工作不该是生活的唯一。
4.惯孩子的东北家长,就喜欢我们待着。
第4点其实是2和3的总结。由于2和3的存在,我们这代90后的东北家长,很希望孩子可以在体制内。但是和山东那种考公务员不一样。山东人是希望孩子有权力,光宗耀祖。
但是东北人纯粹是希望孩子可以捧着一个铁饭碗待着……我在深圳工作8年,每次想跳槽到腾讯,都会被我妈一句话劝退:你想一大早挤地铁吗?
我已经算东北娃中的精英“别人家的孩子”,但是我在深圳经常被我的朋友吐槽:“JESSIE就是不喜欢赚钱,太懒了”。
我实在是懒得告诉他们,东北人就是这么“懒”,我爸妈朋友们的孩子,在老家做着最清闲的工作,甚至有人就是不上班爸妈养。
要么不结婚,要么结了婚但是不生孩子,准备丁克。因为生孩子养孩子拼教育都太累了。
5.以上所有加起来,导致我们所有的折腾,所有努力,都只是因为热爱。
作为一个东北女孩子,我最能共鸣的人是李雪琴。小时候我的理想就是像我家狗一样,每天躺着,饭都喂到嘴边。然而跟李雪琴一样,我每次说我小时候很懒作业都不写,卷子全空白的时候,都不能透露学校。
今年7月我还吵吵着要回东北,找个月入2K不动脑子的工作。但是以前我要是做废物还得说服我爸妈,我又觉得上学和上班不至于让我跟我爸妈掰头,就这样混过去了。
最近因为确诊躁郁症,我爸妈认真地跟我说:你想回家就回家吧,爸妈又不是养不起你。
然后我也认真的思考了一下,我还是喜欢写稿子的。也就是说我根本不怕丢工作,我工作只是因为我还喜欢。
所以啊,东北文艺复兴的原因已经很明显了:因为东北容得下,甚至默许鼓励你不去赚钱,做个闲人。只有闲人才有时间思考人生,搞文艺,搞创作。
出名是顺带的,就像梁博,好声音总冠军又怎样,他还是只做自己喜欢的音乐,没有利用名气出100首抖音神曲。
成不成功这些90后东北人是无所谓的:我们只是纯粹的,找到我们喜欢做的事,做就完事了。
要是某天不喜欢了,就不做了呗,可以像呼兰,生命在于折腾。
比如我,平时别人约个评论千字千元我还不乐意写。但是在豆瓣猛烈输出,分文没有,也没啥人看,没人评论更没啥人转,但是我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