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一落千丈考
“喂,大和尚,你好。”
这样一句随常的问候,搁在中国中古时期,或许能让被你问候的僧人感到别样的殊荣。毕竟,在与青灯古佛相伴的众僧中,鲜有几个当的上“和尚”的名头,更遑论“大和尚”了。但是,假设今天你用这句话和僧人打招呼。有些僧人面上不说,内心却厌恶的很,他以为你如此招呼人家,等于在示人以轻蔑。
何以古今之间,僧人对于被叫“和尚”的反应会截然不同呢?
探流词源,可知和尚一词源出于梵语,其称“师长”为“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耶”或“邬波遮耶”,省音为“和尚”。随着汉地佛教中国化程度的提高,“和尚”又被注入“谦和至尚”之义,形容佛教徒谦虚敬和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总归,就字面而言,“和尚”一词在当时乃是对站在修养和学问的制高点上的僧人的尊称,它代表着僧人在艰苦的佛学修行中获得的高级段位。我们中国人又尚“大”。但凡国号前都会加个“大”字,如“大汉”“大明”,等等。在“和尚”加上个“大”字,则愈显其崇隆。纵观中国古代,真正以“和尚”尊称而见诸经传的僧人不过数十人,而能以“大和尚”之号扬名且名至实归者更是寥寥无几。如此可见,“和尚”之号之难得,“大和尚”之号之尊贵。
宋明以降,在佛教由山林流向市井的过程中,种种流行于市井的传奇、演义、戏文,也开始热衷于对僧人群体进行刻画和评弹。其中,用“和尚”谓僧人,成为这些艺术载体中惯用语。就这样,“和尚”渐由普通僧人本来够不着的尊称,逐渐蜕变为指代乃至等同于僧人的普通代称。
步入现代以后,更为世俗化,且具更强传播力的大众传媒又形塑了新的佛教形象。经大众传媒的一番形象建构,佛教好像全然是作为古老文明的典型代表而被搬上银幕的。也正是如此,在“现代”这一巨大的时空场域中,僧人也被强行灵肉分离,在世俗民众看来,他们的肉身欲好与自己的宗教信仰存有巨大的且越来越大的内在张力。在这方面,释永信方丈就是个鲜明的例子。他用现代工商管理的金点子盘活少林寺的举措,一直以来即深受质疑和指戳。很多人甚至认为,他就是个批着袈裟捞钱发财的假和尚。释永信这样的僧人一多,作为代号的“和尚”便不可避免地和信仰堕落、宗教腐败等消极意涵扯上了关系。于是,“和尚”在经历由尊称降格为随常代称的变故之后,又被打上了贬义的色彩。
和尚,和尚,虽历经千年沧桑,惶然间竟是一落千丈呀。是亦可知,词汇的意涵总是随世而推移,随世而变化,不以个别人、个别群体的意志而转移丝毫。“和尚”如“奇葩”,“奇葩”如“和尚”,都从嘉词的宝座上堕落下来,遭人戏谑,遭人白眼……感慨之余,不免又畏惮于“历史的行程”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