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诗选十二首(2020.9.14-2020.10.5)

《三和》:
我们从贫瘠的乡野而来
我们从燥热的考场而来
我们从房价高企的群租房而来
我们从利润滚滚的血汗工厂而来
我们重复着“干一天歇三天”的神仙生活
我们品尝以“挂逼”为名的饭食和水
我们在露天广场上放声打呼
我们以“不干了”维护仅存的体面
我们每月一千两百元的收入
相当于三十天的简易床位,六十顿挂逼面,九十瓶挂逼水和十五次通宵网吧
看,生活多么美好
有吃有喝,有睡有玩
请大声称呼卑微的我们
一句“三和大神”
只有放下所有尊严后的逆来顺受
才能为我们赢得无数眼球的凝视
当喧嚣过去,人流退潮
等待我们的
或许将是三和的彻底消失
而面对空荡荡的未来
无助的我们该去向何方?
滚滚向前的时代浪潮之下
田园已芜
何归,何去,何来
何辞以对?
2020年9月14日晚8时38分草就于竹林斋
《浣溪沙•泰州雨夜思小鱼》:
举目望海低赏环,秋雨阵阵记天寒,忆妻闲读正青鸾。
昨夜羹饭味犹在,今宵菜蔬意满盘。一颦一笑自凭栏。
2020年9月17日晚8时34分草就于泰州天德湖
注:1.第一句中的“海”与小鱼名字中的“海”对应,而“环”则指小鱼为我购买的华为手环。
2.“青鸾”一词出自《山海经》,这里暗指小鱼的考古学专业背景。
《歌者》:
秋日又至
依然翠绿的树叶
抵挡不了即将枯萎的命运
谁这时孤独
或许就将永远孤独
黄昏落日下的都市角落
你穿着人字拖,一摇一摆
执拗地用方言土语
歌唱大时代中的变迁与离愁
在一个传播无处不在的消费社会里
你们的率真与土气
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标题
成为各色人等的闲聊谈资
成为商品广告的附着载体
成为综艺噱头的戏剧冲突
而镜头之下
你依然自顾自地歌唱
唱这个时代的荒谬与悲喜
唱家乡历史的复杂与纠结
唱立足世界、放眼小城的豪情
唱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小人物命运
在千里之外的江南故都
我于钢筋水泥筑就的现代建筑之中
用心聆听你们的音乐
歌者千颗心
听者一滴泪
不求相识
但求相知
而后相忘于江湖
最终
跟随歌者
一起低吟浅唱
想起了这座城市里
另一位歌者的声音
——亲爱的兄弟,我还会唱歌
直到天荒地老
直到老无所依
2020年9月22日中午12时26分草就于鲁迅园

《少年游·秋午闻桂香有感》:
桂香满园溢花枝,犹记去年时。尺牍万卷,诗书千行,未觉韶华逝。
双鬓微霜不惑近,壮志尚可支。昼思孔孟,夜谈老庄,儒道自相适。
2020年9月24日中午12时29分草就于鲁迅园
《秋日》:
关门,下班,行走在中山北路上
这一天,跟往常
看似没有什么分别
上班,打卡,忙忙碌碌
一件又一件事务之中
你选择将心灵
搁置一旁
在仅有的午间闲暇里
你重读里尔克的《秋日》
于陌生的熟悉诗句中
找寻这个普普通通的秋日
跟往常不一样的意义
冯至有冯至的秋日
他高歌“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从伍子胥到杜甫
他歌唱每一个孤独的高贵灵魂
在诗意逐渐黯淡之中
各自耗尽生命的光华
昂首死去
北岛有北岛的秋日
他一醒来,就“读书,写长长的信”
从首都北京的阴暗角落
到斯德哥尔摩的喧嚣咖啡馆
在不见枯萎的时间玫瑰之中
守望芳华
让曾经急促的步伐
缓慢到无比宁静、从容
秀陶有秀陶的秋日
她叙写每一个“落叶飘零时”
从充满诗篇的美丽岛
到大洋彼岸
摩登的汽车城市
于不同语言的变换之中
探究词与物的神秘关系
我有我自己的秋日
用质朴的歌声
唱诵“这时孤独你就永远孤独”
在朝八晚六的现代性之中
通过阅读
与叙写秋日的你们连接
在一场隔空进行的对谈盛宴之中
如庄周一般
逍遥畅游
永远自由
前方那一片片枯黄的落叶
记录的是
每一个曾经灿烂无比的
生命之歌
2020年9月24日晚8时38分草就于竹林斋
《一个人的演出》(与师友赵照往事杂忆):
2012年的南京秋日
夜幕早早落下
在桨声灯影的秦淮河边
你和你心爱的旧吉他一起
独自吟唱,深情吟唱
台下坐着的
唯一一名观众
就是同样热爱歌唱的我
当晚的青果
冷清而不寥落
安静而不空荡
我和你,你和我
借助音乐紧密相连
在台上
你的吉他用和弦伴你低吟
在台下
我的灵魂用心弦与你高歌
这的确是只有一位观众的演出
却又仿佛你和我的民谣二重奏
一年多之后的北京之冬
我们在江湖酒吧再次相遇
我从台下走到台上
用质朴的声音歌唱
而身旁的你
则以从容而镇静的姿态
与我以歌而和
一唱一和之中
我们让下午的江湖酒吧
暖意融融
再次见到你
是在央视《中国好歌曲》的舞台上
依然淡定,依然从容
那曲叶芝作词的《当你老了》
被你唱得婉转而雍容
让岁月流逝
在美妙的旋律中
化为无言
接下来的日子里
你的那曲《当你老了》
开始被李健、莫文蔚等明星演唱
这首歌在制造一个又一个
天文数字的流量同时
幕后的你
还是继续用心写歌,用心歌唱
用心用音乐记录
每一个如我这般
萍水相逢的人
再后来
有了伴侣的我
跟你在南京重逢
从夫子庙到成贤街
在那个以唐吉诃德命名的酒吧里
我们如那位浪漫骑士一般
继续忘我高歌
现场的观众
从三年前的一个人
变成此时的几十个人
这样的数字
跟南京的八百万人口相比
只是沧海一粟
然而你我都深知
音乐的种子已经被播撒
不指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但只求自己的作品
能被懂的人听到
时光又匆匆过去了五年
年近不惑的我
在朋友圈里
翻看当年模糊的演出照片
回忆你对观众介绍
我们之间以歌会友的故事
还有好兄弟蚂蚁先生频出状况的吉他演奏
以及我毫无准备的暖场歌唱
说到底
在音乐面前
我们都是孩子
永远笨拙
也宁愿这样
继续笨拙
你还在继续歌唱
直到老去,直到白发苍苍
我,也还会默默歌唱
在内心深处
歌唱我们畅想的人间童话
以存在的本能
维护内心自由的力量
再一起高歌一曲
你我都无比熟悉的《当你老了》吧
是的,我们都在老去,我们都已老去
然而在我们留下的歌声之中
一切都将永远年轻,永不散场
2020年9月25日晚9时28分草就于竹林斋
《离》:
又一次路过熟悉的宜宾小吃馆
我仍然习惯性地向内张望
想找寻付姐阳光的笑容
和那爽朗的吆喝声
这笑容与声音
已经成为我之于南京下关的乡愁
每一次出发,每一次回归时
都会重温
然而小吃馆的招牌还在
店内却已经一片杂乱
陌生的摊主
卖起了廉价的碗碟
而小吃馆的菜单板
还依稀在远处,作为背景
仿佛昭示这样的贩卖
正是为小吃馆的终结
再唱一曲挽歌
表面看来
我们跟付姐并没有离别
在朋友圈里
她还在热情而认真地
发布着淘宝的各种广告
为生计,为希望,也为两个孩子的美好未来
她第一次参加化妆舞会
宣示整日忙碌的劳动女性
同样有热爱和追求美的权利
面对这些
我往往没有点赞,也没有评论
却一直在默默关注着
这位老朋友的一切
然而再次走到小吃馆
门前之时
我才真正意识到
跟付姐之间的分隔与离别
这分离,不只来自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也来自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江湖世界
广阔而充满危险
蜷居于庙堂角落
贪恋一份安宁的俗人如我
只有以空洞的祝福
寄予我们的付姐
你已经远在千里之外的巴蜀小城
可南京这条逼仄的鲁民路上
还在流传你的传说
还在汇聚食客朋友们的留恋
2020年9月26日上午11时13分草就于10路公交车上

《音乐之光》:
福禄寿——一个极具传统韵味的乐队名称
倾情演绎的
却是“都灵之马”般的
悲凄与荒凉
低八度的效果器
让主唱雌雄同体
或许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优秀女人来说
男人这种动物,本来就可有可无
你闭目弹奏着木吉他
安静而从容的姿态背后
是撕心裂肺过后的宠辱不惊
而那匹尼采紧抱的马
那匹贝拉•塔尔黑白影像里的马
已经跟电影《八佰》里的马
融为一体
山河破碎的悲情
跟爱恨离别的凄切
同样动人
我们都是无辜的马
我们都是有罪的人
如是而已
当木玛唱起木马时代的老歌
北京迷笛时代的记忆,被迅速唤醒
苍茫而喧嚣的海淀公园里
有打火机的亮光,有塑料垃圾的味道
而更多的,则是
青春荷尔蒙的纵情释放
我们以年轻的名义放纵
我们以岁月为代价狂野
然后,被这一切
冠以“纯洁”的名义
多年之后,我们功成名就
我们大肚腩腩
我们在闪光灯汇聚的时刻
再次喃喃自语
那些叫作“纯洁”的东西
并在其后面,加上“2016”的字样
以显示我们的与时俱进
谁说不是呢?至少还有情怀
可以消费,可以消解
于是在又一场狂欢之中
我们泪如雨下
这迷失的泪水当中
是对于纯洁的感动,还是对失贞的悔恨
一切都已经无从问起,就让它
在音乐声中,深深埋葬
又一次听到Haya
你们的舞台歌唱
“寂静的天空”的名头下
已然没有寂静可言
撕心裂肺,已经成为徒劳的过往
是啊,正如你们的近邻追问的那样
大哥,你玩摇滚,究竟有什么用呢?
毫无一用,一无所是,亦无无用之用
然而,明了这一切的你
还在倾尽全力歌唱
唱这悖谬无比的世界
唱这丰富缤纷的世界
或许歌唱本身
就是你的存在方式
好吧,那就这样吧
不断推石上岸的西西弗斯
也总要给他,继续的
动力和希望
最惊艳的歌者,还是你们
反复被淘汰,反复复出
这种好莱坞系列片的套路
片方乐此不疲,观众乐此不疲
而你们,同样乐此不疲
那又有什么要紧的呢?
无论舞台多大,你们照旧放声歌唱
唱阿珍与阿强的爱情
唱那让无意义的人生,更加美丽的爱情
唱让你们立足世界,放眼海丰的爱情
唱那词与乐,词与物,词与人生结合的美妙爱情
所有的配器,都那么自然而然
所有的乐手,都如此忘我投入
来吧,来吧,一起欢歌吧,一起跳舞吧,一起摇摆吧,一起醉着梦吧、唱吧
愿这八分多钟的摇滚嘉年华
永不散场
在秋寒已深的时节
一周一周地
守望你,《乐队的夏天》
守望你,“乐队的夏天”
守望你,乐队的夏天
好吧,夏天已经过去,冬天总会来临
让我们在四季轮回、年华更替的同时
继续一个,歌唱到死的
荒谬承诺
无须永远
只求
曾经
爱过
唱过
喜怒哀乐般地
体验过
2020年9月27日晚8时2分草就于竹林斋
《家》(致小鱼):
是久经差旅后温馨的港湾
是日常饭菜前默契的对谈
是夜晚入睡前互动的共同体
是清晨出发时携手的小伙伴
我和你,你和我
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勇气
本色演绎
1+1远大于2的故事
有争吵
有无奈
有彷徨
有孤独
然而正如物体接触
必有摩擦一般
上述种种
都是感情的磨合剂
是享受新一轮甜蜜前的
开胃小菜
每一次暴风雨过后的沉默
都是又一次欢歌前的休止符
让彼此的节拍错落有致
因为二重奏的魅力
要远胜过
步调一致的
乏味合鸣
2020年9月29日晚9时4分草就于竹林斋
《小重山•中秋》(和书友夏添):
又逢满园桂香天。举目望苍穹,江河浅。
青山碧水画如帘。折熊腰,豪气溢无边。
书乐扣心弦。依稀梦蝴蝶、哭杜鹃。
往事如海共谁言?红颜泪,故人烟。
2020年9月30日中午12时42分草就于出租车上
《卡夫卡》:
你的吃饭穿衣
来自为生命中的未知
寻求确定感的耗费
而你无谓的书写
却一再指向
那些未知与不确定感
循规蹈矩的职员
变身为无枝可依的甲虫
来来去去的土地测量员
为始终看不见的城堡
而受困终生
怯懦卑微的老农
在法的门前
放弃尊严,而后寻求庇护
而创造这一切的作者
则在宿命与利润,体制与自由,个体与社会
等等关键词之间
来回游移
你敏感与踌躇的感知
化成的文字
意外从沦为灰烬的结局中走出
伴随欢呼现代性的滚滚浪潮
以后现代的方式
倾诉这个光怪陆离
而又色彩缤纷的世界
其最终的落款
是“一位体制内小职员的人生呓语”
2020年10月1日晚10时54分草就于竹林斋

《已故之乡》:
我在通扬河边长大
巴通扬与通扬先生的名号
伴我多年成长
我在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镇长大
“金姜堰,银曲塘”的美称
是家乡赋予我们
最早的自信与尊严
我在曲塘小学和曲塘中学的一路庇护下成长
母校恩师的循循善诱与同学的友爱团结
让自己的少年时光满是阳光
我在小镇的市井人情、家长里短中成长
熟人社会里的每一点波澜
都是街坊邻居们消解生活庸常的谈说之方
这是生我养我育我的小镇
再次归来,已是满目疮痍,遍地他乡
处处都是喧嚣的工地,与吵闹的促销音乐
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跟残破不堪的古镇遗迹之间
形成一种毫无美学效应的对比与反差
这是一种巫鸿所言的“纪念碑”式的废墟吗?
我无从得知
在那些废弃、更改与面目全非的生活记忆当中
找寻那个明清古镇的始初模样
那里有小镇最早的姑苏移民
那里有少年们在运河边桥洞里的嬉戏
那里有中小学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
那里有巷口老浴室里,伴着清茶,谈天说地的悠闲与绵长
2020年10月3日上午10时40分草就于曲塘回海安的网约车上
(配图来源于网络。)
江海一蓑翁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年4月推荐非新书书单 (1人喜欢)
- 2025年4月音乐分享
- 2025年4月推荐新书书单(社科类)
- 2025年4月推荐新书书单(人文类)
- 2025年4月电影分享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