臻味·敦煌|敦煌人的“炒面”
“麨(chǎo)”即今天的炒面,敦煌方言念“cǎo”
炒面是敦煌人常食用的一种食品,甚至是部队的常备食物。据《本草》注 : 麨即糗,以麦蒸磨成屑。说明麨是一 种将米或麦蒸熟后磨成的食品 。
麨面二斗。——S .1366
麨的做法产生得很早,因其方便食用,且容易携带,一直是北方人日常的方便食品。古代是将粮食蒸熟后磨碎食用,现在河西人做炒面的方法则是先将粮食炒熟,然后磨碎;一些地方也直接将磨好的面在锅中炒熟食用。
小麦、大麦、青裸、豆,甚至糜子、谷子等,都是做炒面的原料。有些地方还在加工炒面时添加其他原料,如麻子、晒干炒熟的糖萝卜、红萝卜甚至瓜子、瓜干等,使炒面的味道更加丰富。
酥油炒面是河西地区裕固族人的日常食物之一,裕固族人有一日“三茶一饭”之说。过去一般一日只做 一餐饭,其他均食炒面茶。炒面不同于汉族地区,其原料为青稞,磨得较粗,不隔除麸皮。
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又称拜火教,曾作为萨珊波斯的国教兴盛一时,随着初唐末期九姓胡人东归沙州而传入敦煌。
敦煌当时的祈赛风俗中有用炒面祭祀袄神的记载,祈赛时设供、燃灯,一年到头均有赛袄,农忙季节如五、六 、八、九月则停止。因当地以农业为主,敦煌地区在祭祀祆神时多用粮食作供物,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 。
(三月 )十七日准旧城东袄赛神用神〔食〕伍拾柒分,灯油壹升,炒面贰斗,灌肠玖升。 ——S .1366
现在的敦煌人也有吃炒面的习俗,但是已不是日常饮食,只在惊蛰当天食用。
现在的制作方法跟古时相仿,锅中放少许清油,再将适量面粉放入锅中翻炒,尽量让熟清油入面,来回不停翻炒中,面粉香味散溢,中间转用文火继续翻炒,至大约十分钟左右,白色的面粉渐渐变得微黄,也到了出锅之时,用锅铲将炒面盛在本地常见的一种扁瓷盘中。

将煎好的鸡蛋盛至先前盛好炒面的碗中,再撒进少许白砂糖,每碗冲入适量开水,搅拌炒面至均匀糊状(有点类似今天的奶茶粉或芝麻糊),即可食用。
世间万物,亦有美食不可辜负。处于丝路“黄金地带”的敦煌,络绎不绝的商客在此留下了琳琅满目的美食,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情境在敦煌壁画中随处可见。无论是古人每日必备的炒面,还是童年记忆中的小众零食炒面,都是对敦煌人精致生活的见证,寄托了他们对于自然的崇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热爱。
文案/郭瑶
学术顾问/王惠民
-
gzhexy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07 09: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