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麦印象:侯麦百年,迷影一年
认识埃里克·侯麦
2020年正是埃里克·侯麦诞辰的一百周年,关于影迷们对他的印象似乎都差不多:一位法国新浪潮时期的低调电影大师。虽说是低调,但似乎侯麦在文艺电影爱好者的圈子里还挺受欢迎,同作为文艺电影爱好者的我今年从第一次接触《四季故事》的《春天的故事》开始便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他的电影。这篇文章将从我一个小小影迷的角度,迷影侯麦一年,对侯麦的一个初步认识与分析。先贴一张大师的照片↓。

如何形容侯麦的电影?
如果我给它贴上标签那可能会是:情景电影,话痨,男欢女爱,色彩摄影,现实主义,极简主义。如果让我用四个字总结会是:简单有趣。
朴实无华,侯麦的镜头
镜头是电影最基本的语言,认识一位导演的风格最值得研究就是他的摄影。侯麦的电影为什么简单?因为他的摄影简单,侯麦采用的都是电影中最常用的拍摄手法,当人物静坐不动时,侯麦通常采用大量的近景和中景来拍摄人物,而且镜头通常会放在一个角落长久地对着人物,并且不会频繁地切换近景和中景, 这给予了镜头一种偷窥与观察的感觉,侯麦想做的就是让观众代入到拍摄的角色中去,我们不禁会想:“女主到底在想什么,她为什么要坐在这里?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当人物在移动的时候,侯麦会采用最简单的平移摄影或手持摄影来跟随人物,这样观众就能够关注到侯麦想让观众注意的人物,观众会知道他/她才是这个镜头中内容的主导。

其实这些都是电影拍摄技巧中非常基础的,基础到我觉得我上去我也能拍出来,但是简单不代表电影普通、一般,诚然这种方式正适合情景电影,作为非类型片,大多数的情景电影都会采用这种现实主义拍摄手法,但不同导演的风格还是不尽相同,侯麦的特点就在于去复杂化,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他对于色彩的搭配。
色彩摄影,侯麦的纯色时尚。
摄影不仅是光影的艺术,色彩同样占据着至高的地位,如果你打开侯麦《女友的男友》的电影剧照,你会发现一个特点,几乎每一张剧照都有一块突出的颜色块,大块的蓝色,红色,绿色点缀在我们的主角身上,这是属于侯麦的纯色时尚,这种纯色时尚在半数的侯麦电影中都有出现。为什么侯麦要这么频繁地运用这些纯色美学?我认为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的少男少女主角更好看点,我认为这是侯麦对情景电影的独特理解和表现。


电影有电影的规则,拍电影的时候有许多禁忌,如打破第四面墙,越轴拍摄等等,而电影里的色彩搭配也有它的禁忌,通常来说,一部电影,如果不是特别需要或是表现情绪,导演不会大量的使用鲜艳的颜色去铺设屏幕,因为鲜艳的颜色会夺取观众的关注,从而夺取镜头所要表达的意义,这一点纵观影坛,就我认识的导演来说,可能就韦斯·安德森是个天才般的例外。
如果你对比侯麦的《秋天的故事》和《冬天的故事》你会发现,这两部电影的色调差别非常之大,前者是鲜艳饱和的暖色调,而后者皆是暗淡低调的冷色调,很显然这是侯麦对于色彩与情绪的突出理解,因为《秋天的故事》是青春洋溢的爱情片,而《冬天的故事》更多的是关于家庭与婚姻的主题,显然鲜艳的颜色更加适合阳光积极的主题,而暗淡的颜色更加适合严肃认真的主题。如果把这点代入到侯麦的电影中,你更会发现,这些鲜艳的颜色会更加频繁地出现在那些年轻青涩的主角上,而步入中年的角色会更少。不过一个巧妙的使用是在《秋天的故事》中,侯麦将红色穿在了马嘉利这个大龄剩女的身上,让她显得更加年轻活泼,在电影的结局中,我们也知道,马嘉利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就好像红色给予了她运气一般。


哲学与艺术,侯麦的台词。
在侯麦电影里,主角们似乎个个都是话痨,只要他们相遇,总是会喋喋不休地聊个不停,就像一见如故的好友一样,从日常琐事聊到个人自我,再到感情纠葛,以这样的方式来推进剧情几乎贯穿着侯麦整个导演生涯的作品,不过还有两种话题它们也一直装在侯麦的话匣子里,那就是哲学与艺术。
艺术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侯麦显然在自己的个人生活中也热爱哲学与艺术,因为在他的电影里,这两个话题总是会时不时挂在主角的嘴边,《春天的故事》的女主是个哲学老师,女二喜欢音乐,会弹钢琴。《双姝奇缘》里的农村女孩喜欢画画,《人约巴黎》第三章在画馆里并以毕加索的作品展开剧情,《冬天的故事》男主更是和女友大谈起灵魂轮回。把这样的话题以一种轻松直白的方式放入台词中,无疑给电影增添很多趣味性,毕竟文艺片爱好者就好这口,同时它也能预示着情节走向与人物的命运,这点在《冬天的故事》里作用尤为明显。

都市与乡村,道德与戏剧
侯麦说过:“电影是诗歌的庇护所”,而我认为侯麦是诗歌的绘画师,在侯麦的电影里,主角们不是去旅游就是去拜访,故事的场景都会发生在都市或是乡间,所以侯麦的电影里最不缺少的就是美景,再搭配上侯麦自创的纯色时尚,此刻的镜头如诗绘卷,美妙不言而喻。侯麦的电影很少使用到配乐,这也是他电影简单的另一个原因,他从不靠配乐去烘托气氛,更多的是使用场景音,特别是在乡村的时候,当主角们走在乡间上,你可以听到草丛中昆虫的鸣声,风吹过树叶摇曳的声音,以至于我在观看《秋天的故事》的时候,看着影片中舒适温和的阳光伴随着虫鸣,就像切身地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我认为侯麦的电影有两种基调,一种是较为严肃的关于成人生活的感情基调,另一种则是较为阳光青涩的关于年轻男女的感情基调。色彩是区分这两种基调的最好方法,就像我上文所说的,暗淡代表严肃,鲜艳代表活泼。围绕这两个基调,你会发现,前者侯麦经常会去探讨道德与底线,且地点通常都在都市中,上映于法国新浪潮时期的并让侯麦名声鹊起的“六个道德故事”就是其代表作品,而后者地点通常发生在乡村中,在美丽诗意的环境下经常会出现非常戏剧性的情节,“四季故事”就是其代表作品。

侯麦十分擅长于抓住现代男女对于感情生活的心思,他十分好奇我们在面对日常琐事,面对异性与同性之间的内心想法。侯麦是一个细腻的观察者,在他的每一部电影里,他的镜头像是主角们的影子一样,至始至终地对焦并紧紧跟随着他们,同时又像是一面镜子,把主角们掩藏在内心中细微的情绪和想法以一种直白的方式映射出来。侯麦是一个秘密的倾听者,主角们则是告密者,倾听过后,侯麦又会将这些极具个人主义的思想来为剧情铺垫过程、安排结果,他试图实验这些思想在道德底线面前的化学反应,这是勇敢者玩的危险游戏,实验的结果难免会出现惊喜与戏剧,令人不禁莞尔。
轻声细语,暗流涌动
如果你喜欢理查德·林克莱特的“爱在三部曲”,喜欢伊桑霍克和朱莉德尔佩走在维也纳,巴黎与希腊时聊着人生与彼此的感觉,那你肯定也喜欢侯麦这种行走于楼宇与乡间,话语间飘着人文关怀与感情羁绊的故事,因为我也是“爱在三部曲”的狂热拥趸。我爱侯麦的电影,因为观看他的电影总是让我感到有别于美国情景电影的轻松与舒适,因为他的电影说出来的是我们隐秘在内心中生活里的感触,我们看着主角们轻声细语地交谈,彼此的感情却暗流涌动。我爱侯麦的电影,因为他电影中的爱情没有像战争片中的爱情轰轰烈烈,也没有像灾难片中的爱情那样凄美,而像是只会发生在我们平凡人中,那种亲切的平淡和自然。

侯麦的女剪辑师玛丽斯·蒂芬谈到侯麦时,曾经称赞他即使年过八旬,却始终有着十来岁少年的心。如果让我选择一个导演留在青春的影像记忆中,那其中必然会有侯麦,因为他的电影就像是打了夏日滤镜一样清新热情,他的电影就是现代年轻男女中青春的代名词。
(截止至本文发布日期,个人只看过侯麦的8部电影,所写文本未必正确和全面,未完待续~)
-
love&peac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23: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