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世界
无事翻阅草稿纸,偶见一文,今作为十一日记发上豆瓣,聊以自娱。
老人去世,众亲戚火速赶来,却没有一人流泪,包括老人的亲子女。他们只默默整理遗物。此时,一七岁小孩(我的表弟)突然以稚嫩的嗓音求一张逝者照片,并说要以此怀念他,思念他。此言一出,众人呜然。 那么,他们刚来时为何不为亲人哭泣呢?吾父曰:“成人承受力提高,能够忍住悲伤。”然而,悲伤就是悲伤,是人类真挚情感的体现。这与其说是能力提高,倒不如说是成人的麻木。 这种麻木是一种社会责任,表明社会成员愿意牺牲自己部分情感,维护社会秩序(或者说,处理正事)。的确,有人去世时,默默处理显然比哇哇大哭更有用,更有利于维持稳定的生活秩序。而孩子还不需要承担这责任,因此可以无约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TA不得不学会适应这个世界,适应一切社会规则,这迫使TA限制自己表达情感的天性,也就造成了所谓承受能力的提高,亦即成年者对于情感的麻木。成年者的情感也就只剩下世界允许剩下的部分。 这被视作天经地义 ,因为改变孩子比改变世界简单得多。但这只是世界的偏见。 孩子诞生之前,生存信手捏来,并不适应什么。呱呱落地后,孩子仍然保持这一天性,才说出一派我们称之为童真的话来。而这个世界要求孩子去适应,去学习。孩子们一路上磕磕绊绊,有的跌倒再也没爬起来,有的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这是人类社会的适者生存。 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生命没有母亲,人类没有母亲。人类这个孩子没有母胎,就这样闯入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在适应中萌芽,在适应中崛起。人类的生存从来不是信手捏来,而是靠血淋淋的竞争夺来的。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适应,必须变得跟环境一样冷酷麻木。人类社会秩序造成的麻木本质是世界的麻木,人类社会的存在是人类对世界适应与妥协的表现。 但这一种麻木却不比世界的麻木,世界的麻木是客观、无意识、无目的、先天的,人类的麻木却是主观、有意识、有目的、后天的,这就造就了所有不同。正是因为要适应环境、生存下来,那一种自私的冷酷以及它造成的麻木给人类留下了许多要求:团结、进食、繁衍。换句话说,这些冷酷的秩序给我们留下了爱——一种伟大的情感。在极其冷酷的原始时代,爱被压抑为简单原始的自私的欲望,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爱逐渐得到舒展,我们有了亲爱友情,我们可以自由恋爱,我们可以为家人累死累活,我们可以为祖国奋战到死。这样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就是世界不断向人类天性妥协的过程。 在孩子与世界的矛盾斗争中,首先战败的必定是孩子,但最终战胜的也必定是孩子。这仍然是一个充斥着混乱、扭曲与麻木的世界,但我们看到孩子的天性之言正在触动成年人的心灵,人类社会愈来愈注重人性。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终有一天会战胜世界。那一天,世界将适应孩子,而不是孩子适应世界。 那一天,我们会在逝去的亲人面前一同洒下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