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的功能性
上一篇日记里,我说,一个人的自我——准确的说是自尊及自信——从脆弱成长到坚定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反叛到迷茫到尝试的这个过程。在一个人蜕变的过程中,她并非一定是孤独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她依旧建立了一些关系。这些关系是具有功能性的。
比如反叛阶段,当自己所抗拒的内容成为一个极端,那么一定会找到一些同样站在天秤的另一极端,或者是伪装站在另一极端(实则依旧难以摆脱前一极端的掌控)的人,成为自己的支持关系。当一个人走出反叛阶段,这些关系于她而言就过时了,她需要离开这段关系,寻求更匹配于下一阶段的关系。同理,在迷茫阶段,她一定会找到一些无条件支持她的关系,以修补上一阶段而来的应激后遗症,与此同时,这些无条件支持她的关系,会给她的每一次试探予以赞同,以健全她的自我坚定。但同时,这些无条件予以同伴赞同的人,本身可能处于一个人生迷茫期,因为不知所措,所以无条件附和另一个人。这样的人也不见得对这段关系足够真诚(我始终认为自尊水平无法稳定下来的人必做不到足够的真诚),但他们总是看起来很簇拥这段关系。
在各自的迷茫阶段,这两种人是可以形成紧密联结的,毕竟一个人承担了探索的责任而另一个人将探索的责任甩了出去,形成共谋。
但是假若这个时候,有一个人从迷茫阶段走了出来,她形成了足够的自我坚定并打算开始属于自己的旅程,另一方就自动成为了被抛弃的一方。此处的悖论是,于一方而言,这段关系已然食之无味,甚至会阻碍她的继续发展,但于另一方而言,这是一种赤裸裸的遗弃。先走出的一方是没有办法点化另一方的,因为只要共谋关系还被期待留存,就意味着其中有一方仍在试图将一部分自我寄托在他人身上。除非一个人本身想要改变,否则别人无法使他改变,这永远是真理。假如两个人都开始渴求改变,则该关系自有其不具有冲突的走向,亦不需要拿出来讨论了。
世上大多数关系是存在功能性的一面的,即使它不存在功利性。关系的功能性为关系埋下了一种隐患,即假使这段关系所产生的功能对其中一方来说不再有用,而另一方依旧流连忘返,那么这段关系便要走向尽头或鸡肋的位置。那么关系中难免出现抛弃方和被抛弃方。
暂时以我的视角看来,先使功能性无用的一方,除了选择一种较为体面的抛弃方式之外,别无他法。
人们自然期望同步成长的关系,但事情并不由个人意愿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