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道德经》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首先我认为不应该把上士中士下士拆分开作为人群的标签。我个人认为如果要理解这段古文应该用同一群体的不同状态来解析。因为如果我们顺着原文读下去会产生一个先入为主的不对等观念,那就是上士一定是在某一方面优于中士,中士在某一方面优于下士。
但根据“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调性,老子心中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此等等级之分。换算成现代语言就是,只有无道无德的人才会觉得人是有等级优劣之分的,这种分别的标签被定为“上士,中士,下士”但是他老人家(老子)是个得道的人,他会用我们凡人的眼光看众生吗?我觉得完全不会,故我推论所谓的“上士,中士,下士”应该是同一个体的不同阶段。这样说可能太过抽象,我们把顺序调换一下,以“下士️中士️上士”的顺序来展开讨论。
首先我要表明我的一个立论,那就是我认为世间的一切没有严格的因果联系,因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太复杂了,他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如果真有严格的因果联系就不会存在人类所建立的一切文明,因为人类不需要建立文明,因为这所谓的“文明”已经有了,那就是理想派的“因果联系”,人类需要做的仅仅是追随这所谓的因果联系而已。但这种假设只存在于想象中以及公式里。所以回到那个“三士顺序”(上士中士下士),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因果联系,只是各种结果链的其中一种组合,在明白了这一点后我们接着展开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的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一些标准化的解释是说一些高明的道理,上士(智士)听了会立刻去执行(强调智士的执行力相比于其他二士都高)。中士(次等智士)听了会去怀疑这个道理(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下士(普通人)听了会笑(注意我这里没有用笑话这个词,而是直接用笑),从这里开始我的解释就与主流标准答案有冲突了,即便是站在他们三士高低等级论的环境里,我都认为这个“笑”并不是说下士会去笑话自己刚刚听到的一个高深的道理。
而是会被这种高深的道理的另外额外作用打动,那就是道理虽然晦涩高深,下士不容易听到其道的至臻之理,但是这个“道”对于下士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可以让下士“笑”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为下士带来了欢乐”。到这里我仍然还是在那个三士等级系统里,接下来的话语就会跳出这个体系,重建另外一种属于我个人的解读体系,分享给大家。
就像前面我提到的,这三士作为个体(不一定是人,因为万物为刍狗,那么万物皆可得道)不同的阶段。其实就可以这样解读,在“我”还是下士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很高明的道理(或者是道),那时候我不懂他深刻的含义,但是却让我产生了会心一笑,给我带来了快乐,所以我记住了这个道理。
——试想如果一个高深的“道”之于载体即不产生负面情绪亦不产生正面情绪,能么唯一的结果就是这个载体会忘了“道”——
那时候“我”可以说自己完全是一个“下士”,后来“我”笑过以后,这个道给予我的反馈是如此的强烈,让我记忆犹新,于是时时回味,一定程度后我竟然开始怀疑这个“道”是否有更深刻的含义或者更高深的解法。这就达到了“中士”的“若存若亡”。后来我“悟”道成功,勤而行之。
从以上歪解危辞可以看出,即便是高深的道,也还是要让载体记得才能有助于传播,而不是属于某一部分天才群体的专属暗语,甚至是其用来居高临下嘲讽下士的“器具”——这种解读我认为是偏离了道本身的。
最后的最后我说一下为什么要这样解这段话,原因是我在听到了戴建业老师的一次网课中提到“如果我们解读诗、经,和清代人解读一样,清代人和明代人解读一样,明代人又和唐宋一样,那么我们得文化是没有发展的。”我被这段话深深打动,并且真正意识到我们在宝贵的孩提时代被“标准答案”的荼毒是有多深。而这一次的解读是我的一个尝试,我前面提到这是我的“歪解危辞”,但是我最终呈现出了这一段还算完整的解读思路。我非常愿意看到有更多的朋友用差不多和我一样的字数来反驳我,而不是用几个百字以内的形容词来发泄情绪。因为我要做的并不是解经解诗,我更想做的是化你们心中的那股怒成文章。即便个个不同但只要系统性的表达,则终将百花齐放。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我再分享一则《论语》里的段子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读懂这段文字的含义,就能体会其实夫子也主张“赋诗断章,自取所求(解)”。而不是去追求一种权威,一种标准答案,一种禁锢的僵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