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问不代表他拥有能综合认知万物的能力

橘黄色标注的文字,可以证实从古至今的人,不管是社会上什么段位的身份,什么智商的头脑,亦或学问才华出类拔萃者,他们虽然自认为会读佛经,也愿意信佛。
相信我对此的研究,大多数的信,只是一种共识习俗共流的影响与引导走上的这条道,这种信法有很多个人期望与情感寄托在里面。
佛经与信,不是这样出发的。能有出离心者的信,以及踏上修佛的路的信才是正确的信,认识不到五欲六尘的本质是苦,那么佛经与信都是白读白信。
如何在世间觉才是走上正确信的办法,如果连世间觉都觉不出个为什么信,还停留纠结在我如此善良为什么过的如此落魄的肤浅问题上,足以证实其认知慧根之浅薄,虽然大多数法师述及出家信佛乃善根福报为基础,我觉得,是觉知的慧根才是最重要的基础,没有这个前提,人们对善良的认识几乎是肤浅的…很容易夭折在表象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后彻底心灰意冷。
修习佛法从最基础的修心开始,所谓的“”苦感”,只是针对人们习惯养成的一个舒适适应惯性的逆向考验,假使,人们习惯了我对你好,你就得回报我的好的思维,想要学佛是很容易退失,因为遇到与之相反境况,比如一味以自己认为的善行付出,希望好的回报没有及时回馈,自然,他也就心灰意冷了,经不起考验。
得道高僧的诗写的很明确,梅花之香与美来自苦寒。这个“苦寒”就是人人经受不住的反向不以人性舒适为本的身心极限考验…
当你踏上信的路途时,要做好沿途的风吹雨打的心理准备…
有个艺术家,甘愿放弃名利与舒适生活的物质条件基础,修鞋很多年,修出了一颗安详圆满的心境。而有个艺术家,在承受外界的极端冲击与毁灭下,内心也是承受了苦寒的折磨,最终虽然没有放弃,但是,他的内心有苦涩,这是不圆满的体现…
因果报应,它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你不能以一加一的思维去对比简化,当你简单了,所有的事就简单了,当你复杂,所有的事也会跟着复杂。
人的心念是驳杂的,所以,因果也是驳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