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
今天参加医院的扶贫下乡工作,昨天说的是让六点半到,我到的时候发现只有一个人到了,好像每次开会也是这个情况。
以前在部队也参与过类似的活动,去的地方名字特别难记,叫辉县拍石头乡松贡水村。这个地方跟我们单位很有渊源,最开始是有一次训练直升机因故降落在这附近,得到了村民的援助,事后专门回去感谢,之后就建立了联系,成了我们的共建单位,没有特殊情况,每年都要去一次。形式就是义诊送医送药,由政治处主任带队,同行的有宣传股的干事、负责照相的士官、卫生队长、军医、卫生员、司机。我在单位的时间有幸去过两次,跟着两任不同的政治处主任和卫生队长。这个村子坐落在太行山东段北麓的一小片山坡上,房子以石头为主要原料,村里的路是从下而上曲曲折折的几条石阶小道,两侧零散分部着一些住户。这是一个很小的村子,总共只有七十多户人家,除了汉族以外还有一部分彝族的村民。这里的地势不平,耕地也不适合粮食作物的生长,种的大多数是各种果子。我两次去的时候都是在秋季,山楂熟透了,红彤彤的挂满了山坡上的山楂树。
义诊活动在村委会的院子里进行,村民们提前得到了通知,当天我们到的时候他们已经提前在院子里等着了。村子里留下的大多数都是老人,带孩子的妇女都很少,年轻人几乎是没有的,这里虽然条件不算太好,老人们还是挺长寿的,来就诊的老人平均年龄接近八十岁。据说,冬天的时候,老人们会集中在村委会一楼的房子里集中居住,这里有一定的取暖措施,还会派人负责照看他们。大家对义诊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能来的几乎都来了,老人们似乎都更加怕冷,跟山里寒气重也有一定关系,我们去的时候穿的是外套,他们很多都穿上了薄袄。义诊主要就是量量血压,听听心肺,简单的问问身体情况,根据他们说的不适发一些药,主要是像板蓝根、感冒颗粒、三九胃泰之类的中成药,相对安全一些,还有一个很大的需求,就是膏药,他们腰腿痛的很多。十一点多的时候义诊基本就结束了,我们可以在山上转一转。中午的时候是在书记家吃的饭,书记家坐落在村口进村小路旁边山坡上一片相对平坦的空地上,每次招待都很热情,我们会留下一些慰问品带走些土特产。那时候部队还没有严格禁酒,酒喝的不多也不少,主任授意除了司机大家都可以喝点。回去的路上,借着酒劲,大家都睡了,下午到单位也可以休息一下,不用上班。几年过去了,村子应该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有老人们更老了吧,山楂也快该红了。
对于经历过的事我记得还算清楚,没有刻意去记下,只是想起来的时候以前的事就会真切的浮现出来,甚至关于一些细节依然能够触动我产生相同的感受。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 记在永医虞城贫困村下乡途中
后记:这次来的地方是虞城县大侯乡张平楼村,也是在村委会进行的,来的基本都是老年人。我原来安排是来讲科普的,实际情况也没有多大的意义,负责人就让我拍了几张照片然后负责登记信息去了。医院还是比我们之前能做的东西多一些,测了血糖、血压、心电图和B超,根据检查的情况内外科的专家们给予他们一些建议,要说这个活动的意义还是有一点的,没错,就是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