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8 读书 反间谍人员的十项条件
《我的反间谍生涯》 反间谍人员的十项条件
作者:(荷)奥莱斯特·平托 群众出版社1982 年出版
读者--关中麦客
摘抄: 一个真正的反间谍人员至少要具备十项基本条件,其中七项是天生的,其余三项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 首先,要有惊人的记忆力。 时隔多年以后,还能记得见到过的人的面貌、发生的过得事情的来龙去脉和事情发生的地点。要善于在连续几天的审讯中不做记录。 反间谍人员的重要条件是能够取得怀疑对象的信任,尽可能给他以假象。如果审讯人员停止审讯去做笔录,那么审讯的气氛就会紧张,受审的人就有可能不敢讲话,把口封死。 情况甚至更糟。嫌疑犯会利用你做笔录的空隙思考和编造回答。审讯人如果心平气和,宽厚仁慈,会使嫌疑犯觉得审讯人员只不过是在例行公事。 第二条是要有巨大的耐心和洞察力。 任何间谍都懂得耐心和谨慎从事。这种耐心与他性命攸关。审讯人员要获得成功,就要有超人的耐心。一个精明强干的间谍----无能的间谍顶不住长时间的审讯----时刻都想着自己扮演的角色。审讯者相当长抓住他的破绽是很困难的,因为他知道如何巧妙地回答你的问题,并且灵活的避开可能招致杀身之祸的话题。一个狡猾的间谍只有在细节问题上才会露出马脚,即在某些事实上他可能自相矛盾。 第三条是语言方面的才能。 即是再高明的反间谍人员,如果事事借助翻译,那他势必处于不利的地位。他无法把一个瑞典商人和一个德国商人或是一个冒充瑞典人又讲一口流利的瑞典话的挪威人区别开来;再检查怀疑对象的物品时,由于不懂书信、文件或报纸是什么文字而束手无策。 第四条是精通实用心理学。 审讯人员应该猜到嫌疑犯在想些什么,以便在审讯中因势利导。恐吓和粗暴的态度对某些被怀疑者的心理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亲切温和的话语往往有助于动摇敌人的顽抗。有些人的做法则完全不同,变幻无常、喜怒不定、喋喋不休,以期这样来达到目的是错误的。审讯人员如果一开始就不能把握住对手的特点,那他就是盲目的,就像一个蒙上眼睛走进赛场的角斗士一样。 第五条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勇气。 这样说可能有些费解。一般人认为审讯人用不着什么勇气,应该有勇气的是被审讯人而不是审讯人,尤其是从保命这个角度讲是如此。间谍都是些勇敢的人。他们被训练成勇敢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异国单独执行任务,没有朋友,他们的功劳也不为人所知。反特人员本身就应具备特务的一切条件,具有迷惑对手的高超的智慧。 凡是参加过重要审讯的人都知道,有一种“精神优势”的东西存在。这种优势不仅属于指控者,也属于被指控者。无需虐待他,但要使他明白,审讯是正义的,审讯者比对手更忠于职守。 如果审讯者能赢得这场无声的意志战,成功就近在咫尺了。 第六条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熟悉各国首都和重要城市的情况。 不仅熟悉交通要道和重要建筑物,而且熟悉小街小巷、旅馆、饭店、当地的特点和某处到某处的距离。 第七条是熟悉国际法。 所有嫌疑犯,不管是哪一国的,都有某种国际法所允许的权利和特权。例如,拘留不能超过一定的时间,在关押期间享有某种特殊优待等等。国际法谴责对俘虏和嫌疑犯的任何虐待。一个精通海牙公约细节的狡猾的间谍完全会捉弄审讯他的人,要求国际法保护。因此,审讯者必须以高超的艺术,在嫌疑犯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上压倒他。 第八条善于表演。 反间谍人员应该是真正的演员,要有假装激动、和蔼可亲、焦躁不安而在任何情况下又不失去自制的本领。掌握了嫌疑犯的个性和决定了审讯方法后,审讯者就要善于扮演自己的角色。 当语言亲切,目光和善时,为什么还要采用粗暴、狡诈的语调呢?如果审讯者一味和气,声调用的不适当,那也会被动,因维精明的间谍会立刻觉察出审讯者地迟疑不决而马上采取自卫。反间谍人员要善于不动声色地隐瞒自己的真实目的,这样嫌疑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疏忽。审讯者要善于利用这种疏忽,而不要让嫌疑犯发现自己的真实意图。如果审讯者的眼色或表情暴露了自己的真实意图,被审讯者就会提高警惕。 审讯连续进行,往往变得令人生厌。如果嫌疑犯是个固执的家伙,他就会不停的老调重弹。审讯者即使厌倦了,也要保持平静和耐心。他应该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真实感情,绝不让任何厌烦的表情表露自己的想法。 第九条分析能力。 在许多方面,这表现为逻辑思维的发展,即分析因果关系,研究嫌疑犯展开的链条中的每个环节。精明的间谍都会编造一个表面上合乎逻辑的故事,只有优秀的审讯者才能透过表面,用巧妙的提问弄清问题的实质。在这一点上,时间因素很重要。从理论上讲,任何诡计多端的间谍都能把自己的行为和计划说得天衣无缝,而一个诚实的人,特别是当感情处于强烈冲动的时候,往往不能把一个本来真实的故事讲的圆满。由于慌乱,一些极其重要的情节被忘掉了。据统计,能把一件事从头至尾井井有条地讲述出来的人为数甚少。如果不是受过训练,被审讯者往往遗漏重要情节,重复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20200918 白杨园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