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百科 |孩子照着大师的作品画就没错吗?


大家可能观察到了一种现象,现在,很多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喜欢把艺术大师的作品作为教学的范本,模仿大师的绘画风格,拼贴图形,涂抹色彩,以画得像某位艺术大师的作品为标准,判断孩子有或者没有艺术天赋。 那些被公认为艺术大师的作品就一定具有永恒的美感吗? 其实不一定,那些所谓的大师作品,一开始也不被人们认可,比如,马蒂斯被叫做为“野兽派”,莫奈的画被叫做“印象派”,这些名字的由来,都是因为观众嘲笑他们,看不惯他们的作品,给他们起的外号。 相反有的已经被大家认可的作品,换个情境,待遇就完全不同了。比如,日本的浮世绘,本来是庸俗的市井风俗画,到了欧洲就成了现代派画家追逐的经典。而马蒂斯功成名就的作品,在东方的画家徐悲鸿眼里,就成了被马蹄了脑袋后的糊涂乱抹。 所以,所谓的大师作品,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百世垂范的摹本,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对经典的判断也不一样。 这个老师喜欢马蒂斯,那个喜欢毕加索,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照着大师的作品画,就成了迎合老师审美习惯的“讨巧”。 而家长们呢?因为在日常的文化消费中,长期沉浸其中,知道梵高,也知道莫奈,即便一开始不喜欢,“看不懂”,但是,时间长了,慢慢地也就自我说服,逐渐认可了。孩子画的像大师,也就一并欣赏了。 对于学龄后的大孩子来说,通过模仿大师的作品,可以学习其中蕴含的文化知识,接受时代流行的审美标准,当然是有益的。 但是,对于学龄前的、还处于自我知识积累阶段的小孩子来说,模仿大师的作品与模仿一幅简笔画没什么区别。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他们关心的是图画上的故事,喜欢识别定义画面的形象,看一看,想一想,然后,说一说,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绘画的联想与想象中,发现自己内心的世界,积累关于自我的知识,这是一个浑沌的感觉与情感融合的阶段,对美与不美还没有形成概念。 也就是说,幼年的孩子感兴趣的是自己在艺术活动中的愉悦感,以及由此形成的获得感。 虽然这个阶段获得的愉悦感是他未来作出审美判断的依据,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反客为主,非要告诉孩子看齐白石的画就应该愉悦,看马蒂斯的画就应该不愉悦,或者相反,那就成了教条,遮蔽掉的只能是孩子的本真的心性。 孰轻孰重,大家一想便知。 所以,我想说,孩子照着大师的作品画,不是不可以,而是要看时机。时机不成熟,就是拔苗助长,反而坏事。 等到孩子八九岁之后,开始从“观内”走向“观外”,从自我知识的积累走向社会知识与文化知识的学习。 到那时候,他自然会接受时代流行文化的熏陶,自然会与社会共同的审美融合,就像我们无法制止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临摹动漫形象一样,那是他接受时代文化的必然选择。 不融入社会,不参与时代文化,与他人形不成交流,也就无所谓艺术。 即便是艺术家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