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希腊哲学宇宙论时期读书笔记
导言见绪论笔记。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希腊哲学宇宙论部分读书笔记(37-93)
一:本文的目标:基本阐释古希腊宇宙论时期的主流哲学家观点,并试图利用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的哲学预设统握这一时期的哲学发展,
二:导论部分(38-41)
1.“如果我们把科学理解为理智为其自身而系统地追求的那种独立的、自觉的认识活动,那么就在希腊人中,就在纪元前第六世纪的希腊人中,我们第一次找到这样的科学”(38)
2.哲学的出现一开始受到日常需要和宗教的限制和控制。中国,印度和古希腊一开始都是这样。(38)
3.民主政治的政治的发展,个人主义的觉醒导致希腊文明的无政府状态。这种状态让那些贤者们力图从思想中恢复行将丧失的准绳。于是在动荡的状态之中,取名为哲学的希腊科学诞生了。(39)
4.宗教幻想助长了个人独立思考,从实践生活问题扩展到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再从认识自然界时这种独立思考中摆脱外在目的并获得自由,首先获得知识的自我限制,这就构成了科学的本质。(39)
5.古希腊哲学三个时期,宇宙论时期,人类学(praktische,实践的)时期,体系化时期。(40)
6.从理论观点看,古希腊哲学是整个哲学史最富有启发性的部分,古希腊哲学里包含了思维理性本身的法则里的形式假定,相对知识素材而言,已经得到明显的公式化。(41)
7.苏格拉底到底作不作为新时期的开端,这归根结底要看是将哲学推理的结果(消极的和积极的)当作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将哲学推理的对象当作决定性的要素。(41)
三.宇宙论时期(42-48)
1.希腊是哲学起源的直接背景是宇宙起源诗。宇宙起源诗披着神话的外衣叙述世界的故事,在其中个人的观点愈发自由,神话里的时间因素便消失的越快,这就有利于突出永恒的关系,最后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超越时间变化的万物始基是什么?万物始基如何变成特殊事物,特殊事物又如何变成万物始基。”(42)
2.首先解答该问题的是米利都学派,他们主要兴趣集中在物理问题上。很少有迹象表明他们对有机世界和人类知识的热情。阿那克希曼德把问题引导到了经验之外,他设想出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解释概念,即“无限”(或译为“无定形”)。(43)
3.爱利亚学派奠基人克赛诺芬尼从世界统一的哲学概念出发得出有利于宗教意识的结论。而赫拉克利特则是毁灭性地剖析了永恒实体的假定,只承认流变规律为知识的基本内容。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则是创造出了存在的概念(44)
4.最初的形而上学矛盾排斥了阐述自然科学的兴趣。但是很快又出现了系列探讨,不过探讨的重点放在了有机物领域和生理学的问题,并且力图调和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之间的敌对概念。(44)
5.毕达哥拉斯占有一种特殊地位,他们也考虑了赫拉克利特和爱利亚学派之间的对立而产生的形而上学问题,但他们希望通过数学去寻求答案。他们的学说中还会着重考虑伦理的价值和美学的价值。(45)
6.各个流派代表人物的生平介绍(46-48)
四.存在的概念(49-69)
1.经验中事物相互转化,这个事实激发了最早的哲学思考(惊讶?)(49)【注:哲学源于惊讶,而惊讶的是什么则是没有确切的答案,文德尔班给出的答案是这个】
2.伊奥尼亚学派假定单一的宇宙物质或世界本原是整个自然界变化过程的基点,这也就是始基问题。(据西姆普里西斯说,第一次用这个词的人是阿那克西曼德)(49-50)
3.泰勒斯宣告基本物质为水,阿那克西米尼则宣布为空气,选择原因可能是水和空气的流动性、可变性和明显的内在活力。但米利都学派的学者完全没有考虑宇宙物质变化的原因和根源是什么,他们认为宇宙物质自身就可以活动,所以他们的学说也被描绘为物活论。(Hylozoismus)(50)
4.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都看出一个问题,就是有限的宇宙物质会在永无止境的连续生成变换中消磨殆尽。所以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我们不能被所看到的任何物质和实体满足,于是他设定宇宙物质超越于经验,提出了“无定”。从“无定”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即虽然经验中没有一个对象可以和这个概念相对应,但是为了解释经验,我们必须在经验的后面假定这样一个概念是真实的,假定这样一个概念限制着经验。(51)
5.阿那克西曼德赋予了“无限”另一个属性,即神性。它第一次表现了在历史上经常反复出现的哲学家们的的倾向:将理论引导他们用以解释世界的最好概念当作“神”,阿那克西曼德的物质是上帝的第一个哲学概念,一个完全停留在物质界的概念,也是第一次企图剥掉上帝这个观念的一切神话外衣的尝试。(52)
6.克赛诺芬尼坚持一神论,说神既是个体又是全体,从而与宇宙合而为一了。然后米利都学派所总结的始基的特点都融合到了克赛诺芬尼的“神”的概念之中。(54)
7.克赛诺芬尼和阿那克西曼德的分歧在于,克赛诺芬尼的宇宙-上帝是宗教崇拜的对象,不是理解自然的手段,他没有认识自然的意图。并且克赛诺芬尼砍掉了米利都学派所坚持的物活论,他宣称宇宙-上帝是不动的,各个部分都完美无缺、均匀和谐,但是他怎么解决个别事物的多样性和单一宇宙-上帝之间的矛盾,这就是个不明确的问题了(54)
8.由于流变这个概念的需要,米利都学派的宇宙-实体概念把两个基本因素连接起来了,一个是实体本身不变的因素,另一个是独立或自立的可变性因素。克赛诺芬尼那里第一个因素被分割出来了,赫拉克利特这里第二个因素被分割出来了。(54)
9.赫拉克利特主张万物皆流,无物常驻。所以永恒的东西不可能是某个具体物,而只能是运动,也就是流变本身。而由此要求,赫拉克利特找到了火。但是“他所理解的这个始基不是经历各种变化而不消灭的物质或实体,而恰恰是在永恒飞逝、永恒飘动中的流变过程的本身,恰恰是与流变和消亡相对应的飞翔和消逝”(55)
10.赫拉克利特的观念同时强调了另一个事实,即这种变化是按照某些固定的关系完成的,赫拉克利特把它称之为命运、秩序等。当赫拉克利特理解这个概念时,他明确了秩序的概念。(56)
11.与赫拉克利特相对,巴门尼德提出的是存在。他认为存在着的东西就是思想者的内容。没有一种思想,它的内容不是存在;没有一种存在,它不是思想:思想和存在是同一个东西。(56)
12.巴门尼德的存在和实体性,即物质性相一致。“存在”和“充实着的空间”是同一的东西。而非存在就是虚空,当巴门尼德说出存在存在时,他其实也就是在说虚空不存在。(57)
13.如果虚空是不存在或不真实的,那么个别事物的多样性和运动就不可能是现实的了。(57)所以说巴门尼德的学说也很难解释自然。(58)
14.所以出现一些居间调和的尝试——“存在”着的东西一定要被承认是彻底永恒,并且在“质”上不会被改变。另一方面吸收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不可否认的现实属于流变和生成(Geschehen),因此也属于事物的多样性。他们共图企图是假定事物的繁性,其中每个事物又要独自满足巴门尼德的基本原理。同时原先米利都学派提到的实体的质变,爱利亚学派否定了这一观点,但假如变化要得到承认,那么就应该是“存在”本身的属性。所以结论就是,现存事物有多样性,本质不变,但它们却使各别事物的变化和多样性可被理解。(59)
15.恩培多克勒就是上述观点的代表,土气水火满足巴门尼德要求,但是这样土气水火就不能有自己的运动能力,所以他在土气水火之外找运动原因,他指定了爱与恨为运动原因。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它表明“价值”的规定开始引进了自然界的理论中。(60-61)
16.阿那克萨格拉先是根据爱利亚学派的原则,即凡是存在的东西没有一个能够产生,没有一个能够消亡。所以我们经验的万物,有多少简单的实体就要假定多少元素。那些简单的实体就被他称之为同素体,元素的混合产生个别事物,元素的分离形成个别事物的消亡。(61)
17.但是以上这些同素体是和爱利亚学派的假设是一样的,即他们无法自身运动。所以就需要一个推动运动的力,而且这个力必须被认为是现存的,必须是存在着的某物。于是阿那克萨格拉提出了一种基本实体(也是元素),这种元素被认为是所有元素中最轻最灵活的,并且只有它才是本身在运动,而且它把本身的运动传给其他因素。(62)
18.在力元素的假设中,有两条思想被联合起来,第一条是在朴素世界观看来,能运动的东西一定是有生命的,所以该元素一定是有生命的。第二就是如果该元素是世界运转的原因,就现存的观察来看,宇宙是如此和谐,这就给人一种美的/合目的的秩序印象。而对阿那克萨格拉来说,这么和谐的宇宙只能是某一心灵(mind)有目的地安排的结果。所以为了这个原因,他将“力-实体”描绘为“理性”或者“思想-物质”。(62)
19.强调宇宙秩序是阿那克萨格拉学说中的赫拉克利特因素,从按照既定的而安排的有秩序的运动推论到运动的理性原因,这个结论是对自然作目的论解释的第一个例证。由此例证,价值概念(即美和完善)在理论领域也被当作解释的原则(63)
20.留基伯的原子论是从爱利亚的存在的概念发展而来的,但是他认为存在的唯一性质就是实体性,也就是充实着的空间的性质。但是留基伯和巴门尼德不一样,他认为虚空存在,否则无法解释运动的问题,所以虚空这种非存在也必须被赋予一种存在的意味。而这些存在都被他称之为原子,这些原子数量无限,形态无限,体积很小,因为经验中的万物都是可分的,然而它们都具有占有充满空间的同一性质,因此它们的差异只能是量上的,只是大小、形态、位置上的差异。(63-64)而且原子本身也被赋予了运动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而言,他继承了米利都学派的物活论原理。(65)
21.巴门尼德弟子芝诺则是反对存在具有多样性,他揭示了存在多样性假说所具有的矛盾。具体就是无穷大无穷小的论证。(65-66)
22.米利所士进一步彻底了巴门尼德的立场,他提出存在在空间之中是无限的,因为存在不能产生于另外的存在,也不能产生于非存在,所以它也不能被现存的存在所限制(那样就会有两个存在),也不能被现存的非存在所限制(那样非存在就一定存在了)。(66)
23.以上问题中毕达哥拉斯是中间立场。毕达哥拉斯发现数是决定性的原则,这不仅在空间的一般结构关系上是这样,现实世界也是如此。(66)
24.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天体的和谐和音乐的和谐其实最终都源于秩序。所以费洛劳斯提出一种综合的思想。之前哲学所探索的永恒存在就是数,数学概念不受时间限制,且不可变不可动,这样就满足了爱利亚的需求。然后数学又可以表现固定的关系,就是赫拉克利特需求的那个秩序。所以说数本原说能够解答过去哲学的疑问与要求。(67)而毕达哥拉斯学派数本原的提出也就说明着这样一个事实:他们企图承认万物的永恒秩序可以用概念来理解;他们企图在数学关系中找到这种秩序的最后根源。(69)
25.晚期毕达哥拉斯学派成员并没有忽视这个事实:万物不是产生于数目,而是按照数目构成的。他们说万物是数的摹写或或模拟。按照这个概念,数学形式的世界被看作是更高的、更根本的现实,经验现实只是这种现实的复制品,数学形式是永恒的存在,经验现实只是流变(Geschehen)的世界。(69)
五.宇宙发展过程或宇宙变化的概念
1.思想越向前,发展就越取决于不断加强的对于流变和变化的重视,发展就越取决于不断加强的对于流变和变化的重视,越取决于对存在作如此思考的需要:流变和变化不但可以与存在调和一致,而且还因存在而更容易被人理解。存在的概念和流变的概念手牵手一块走,两者彼此发生永恒的关系。(70】【注:文德尔班抓住存在和流变两个因素的关系问题,这个真的精髓。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就是流变到底是作为存在的一个属性(像是斯宾诺莎那样),还是流变(差异)是那个更为源始的东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海德格尔在《同一与差异》中说的那个“共属”与“属共”的问题。】
2.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就整体而言没有一定的性质,但是它被认为在它自身之内包含有质的对立面;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又把那些对立面从它本身排除掉,使之分离。(71)
3.阿那克西曼德的朦胧的企图是想把世界发展过程表现为伦理的必然性,其想把伦理价值赋予在物理必然性之上。(72)
4.赫拉克利特认为在事物的变幻中能确认不变的只是事件的秩序,此事件的秩序有两个基本的标志:对立面的谐和和物质在宇宙中连续变化所完成的周期巡回。(72)
5.赫拉克利特的变不产生“存在”,正如巴门尼德的存在不能产生变一样。(74)
6.爱利亚学派所主张的存在不止消除了繁多性和变化,也排除了事变或宇宙变化过程。因为事物变化是不可理解且是不可能的。这种形而上学不能容忍物理学,其也否定时间和空间有独立的现实性,对巴门尼德而言,只有无时间、无区分的存在。(74)
7.为了能够更确切的解释具体事物,后来的哲学家把爱利亚学派的存在改造为元素、同素体、原子的概念。他们宣称,所谓的变化和发生只是不可变的物质粒子的运动。(75)
8.阿那克萨格拉所采取的目的论观点排除了时间上有多个世界的可能性,也排除了空间上有多个世界的可能性。因为指挥一切的心灵,由于采取了各元素和目的的运动,也就是只造就了这一个世界,这一个最完美的世界。(78)
9.以上所有学说都假定运动这个概念是自明的,不需要进一步论述。他们认为:当它们指出运动就是质变的真正本质时,那么无论是在持续相连的物质粒子之间的运动,还是在虚空中的运动,它们就已经解释了质变。而芝诺则认为我们绝不能如此简单的接受运动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充满矛盾。然后芝诺就通过阿基里斯追龟以及通过一定空间的不可能性和飞矢不动等进行论证。(80)
10.毕达哥拉斯观察事物的方式和阿那克萨格拉的方式并行,而且导致理论与价值观点相结合。只有与天文学知识联系起来,自然秩序按照规律变化这种思想才开始在希腊人头脑里明确起来。并且他们通过科学探讨着永恒,但永恒之能在天体的永恒转动中才能找到,而希腊科学则把地球这个世界当作不完美的领域,因为它缺乏另一世界的准确的秩序。这个结论对以后时期有决定性的影响。(82)
六.认识的概念
1.在始基这个概念中已经包含了事物的本性是什么这个问题了。同时这个问题也意味着反省思维(Nachdenken)已不满足于当时已有的观念,过去的观念往往是经过感官知觉所得来的,但哲学家的哲学推理开始慢慢产生于那些过去的经验和他的思维之间的差异,产生于他的知觉或想象与他的理性要求(Anforderungen)相对比时所显示出来的不足。(83-84)
2.希腊哲学家对人类知识最初的观察关系到这种经验和思维之间的对立。所以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等人都认为只有通过思维才能获得真理,单凭感官只能带来谎言和欺骗。(84)
3.奇怪的矛盾,赫拉克利特发现由感官引起的欺骗假象和群众的错误基于感官知觉给予人们的永恒事物存在的假象;相反,爱利亚学派也极力反对感官,因为感官劝诱人们相信存在运动变化和生成。以上是同一主张的双重形式。(85)
4.在个别事物质的属性上,爱利亚学派和他们的继承者采用了同样方法,即简单否定他们不能解释的东西。比如说恩培多克勒提出元素混合产生万物,那就需要说明其他性质如何从元素性质的混合中产生,但他直接放弃解决这个问题。留基伯同样也有这个问题。(85-86)
5.阿那克萨格拉认为只有依靠我们的思维才可以知道事物的真正性质。(86)
6.智者学派以前的思想家所共有的理性主义认为,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有一种特殊的形式,确认知识基于数学的思维。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与“知觉”相对立的“思维”的正面定义。(87)
7.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只有数学关系被认识之后,事物才会正确地被认识。而对星群的完美世界的知识被满足的时候,才可以认识好整个世界。所以他们认为科学只与完善和秩序的领域有关,即只与天体有关。而在不完美的领域里,即在地球上,只有实践能力是有效永恒用的。(87)
8.古代科学家提出了和知觉相对立的思维,但并没有详细说明思维的积极特征,在芝诺推理中就可以隐约表现出来这一积极特征,此特征就是:符合逻辑的规律。芝诺利用了矛盾律对以往的学说假设进行了清算。(87)
9.思维和感知的对立来自于认识论上的价值估计,即认为有两种心灵活动的形式,其中一个比另一个更有认识论上的价值。而站在明显对立立场上的这些科学家去理解认识的来源和过程的心理学上的原则。虽然他们的思维首先指向外在世界,但他们在心灵活动中也不可避免的发现心灵活动是宇宙运动的一种形式、变形。人类的灵魂此时和整个宇宙的变化过程联系在了一起。而这时候哲学家仍然是从物质方面来思考自然的一般原则,因此我们碰上的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心理学。(88)
10.心灵和灵魂首先是推动力,泰勒斯把这样的灵魂赋予磁石,而且宣称整个世界充满灵魂。后世哲学家也在不同的本原中寻找动力原则。(88-89)
11.最古老的科学中充满着特定的理论兴趣,即在心理、灵魂的诸多属性中,受到重视的是想象和“认知”这个属性,关于情感和意志较少被提及。(89)
12.个别灵魂作为动力而言,被认为是推动整个宇宙运动的动力的一部分,同样各别人的”认知”活动也是世界认识活动的一部分。所以在赫拉克利特和阿那克萨格拉的体系中,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和在他身上所有的总的“宇宙-理性”一样多。(89-90)
13.因为认知是大家共有的,大家又分享一样的普遍有效的规律,所以认知这个概念取得了一种规范的意义。在理智的领域里,也在政治、伦理、宗教的领域里,服从公共、服从规律就作为一种必然职责出现了。(90)
14.对于知识如何进入个人的问题,赫拉克利特还是认为是“通过感官的门”,当一个人醒着时,“宇宙-理性”就通过洞开的感官流进他的身体。(91)
15.巴门尼德虽然没有揭示出感知和思维的区别,但是他尖锐的指出个人思维对于身体条件的依赖。并且恩培多克勒有如下的证言,它宣称思维和感知是同一的的;他认为思维的变化依赖于身体的变化,而且他认为血的组成是人的理智能力的决定性因素。(92)【注:这里这段对巴门尼德的解释完全不同于其他哲学史著作,文德尔班对巴门尼德的思存同一做出了相对比较性而下的解释。】
16.巴门尼德和恩培多克勒倡导同类相感,但是阿那克萨格拉反对这一观点。但是他们还是在自己的心理学中坚持粗糙的感觉论。
-
豆友142250560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4 23:55:21
-
鱼卷大明神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4 2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