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套房,一个底层女人的逆袭

堂婶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那边的庄稼都长在山上,平时浇水,施肥,都要提水桶、背着背篓上山劳作。到了收割的季节,还要一筐一筐的背下来。
生活用水都要跑到山那边,吃水困难,更别提洗澡了。
因为长期劳作,人们都比较矮小且驼背。山路一眼望不到头,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骡子。
初次见面,她开了一家小作坊,私人服装订制,还兼做干洗,店里生意很好,还请了两个工人。
她和叔叔常常忙到半夜三点才睡去,睡觉不用回宿舍,直接把裁剪衣服的桌子腾出来,铺上被子就地睡觉,第二天开门很早。
我们则住她的宿舍,一个诺大的空地,四周建了高高低低的平房,显然房子年代久远,外墙已经斑驳,露出红彤彤的砖块的底色。
他们家租其中两间,一间是卧室,一间是客厅兼厨房,里面堆满了杂物,室内一股腐朽的味道,好像很久都没有收拾过,冰箱也已经停用,桌子是二手市场淘回来的,洗衣服统一到外面的水井打水,晾晒也在外面。
闻着屋子里发霉的味道,我心里很悲凉。叔叔自幼丧母,年纪轻轻只身到北京闯荡,只闻得家人说,叔叔现在在北京过得不错,找了一个能干的漂亮老婆,开了一家裁缝店和干洗店,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大家说的时候,好像看到了他们幸福的样子,让我这颗年轻的心也蠢蠢欲动,总想去京城看看。
婶婶生得眉清目秀,皮肤富有弹性而白皙。她从来不涂任何化妆品,但是并没有影响她娇俏的容颜。她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女人,睿智,幽默,体贴,有商业头脑,虽然那时她还没发家。
她刚到北京的时候,人生地不熟,在火车站被偷了钱,饿了好几天肚子。彷徨无助的日子,她曾想到了自杀,一个人跑到河边,呆了半日,望着人来人往,问自己何去何从。最后决定: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只要有一口气,我就要活下去!
到了北京的前几日,没有钱住宿,就住在医院。那里有免费的热水,还有暖气,和从全国各地来看病的人们睡在一起。呆了几天后,四处找工作,因为小学未毕业,没有技能傍身,又不到法定年龄,找不到高薪体面的工作,只能做苦力。
给饭店洗过碗,做过帮厨,做过超市理货员,又在蛋糕房学过烘焙,但是时间都不长,她一心想自己做事业,苦于没有机会。曾经和别人合伙开过饭店,经营不善倒闭。这时她一贫如洗,只好又去服装厂打工。
在服装厂里认识了一个老师傅,会做各种款式服装,燕莎商场的衣服,无论什么款式,什么质地,只要这老师傅瞧一瞧,就能做出一模一样的。婶婶手脚勤快聪明伶俐,很快和老师傅攀上了交情。但是看家本领始终不肯教,无论婶婶怎么求他。日子久了,婶婶依旧诚意十足,从来不埋怨师傅,这师傅是北京当地人,一把年纪,并不缺钱花。看着这孩子挺可怜,索性传她个手艺傍身。
从设计到制版、裁剪、加工......她很快掌握。这时手里也有了积蓄,就拉了几个同事出来,组成了团队自己接单。
刚开始的时候,她在菜市场旁边租了一块地,搭了活动板房,买了几台旧机器自己加工,接大工厂给的订单,拿着微薄的利润,她没有气馁,和小伙伴们开心的工作。在那个菜场旁边的板房里,她的服装加工小事业一做就是五年,存了一笔钱后,才搬进了门面房,正式做起了生意。
不用再担心下雨天因为地势低洼灌水,不用担心屋顶漏雨,不用担心夏天热的像火炉,冬天又冷得像冰窖,经受着四季的折磨。因为这块地方是违章建筑,还要经常和城管和菜市场管理员打交道,说尽好话。
她为人直爽,聪明但不狡猾,深暗经商之道,顾客都很喜欢她。来来往往的顾客中,有很多达官贵人和部队官兵,他们谈吐不凡,斯文儒雅,与之接触扩大了婶婶的视野,提高了修养。几年不见,她不仅买的房子增值,她本人身价也迅速增值。再见她时,已不见当年初见时的慵懒之态,呈现的是世事炼达后的气质、不凡的谈吐。
没有人再瞧不起她的出身,也没有人知道她的出身和经历,只晓得,她是一位能干的女人,不仅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人际关系也是一把好手,博得交口称赞的好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