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的困境
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家庭琐事,家里的猫砂盆一直都是她在打理,上周起她说要让我打理,我有点莫名其妙,干的好好的怎么突然让我干了?但本着家庭和谐的秘诀就是少提问题多干事的原则,我没有提出异议。
果然,有一天吃晚饭时我没忍住问了一嘴,争论由此开始:
她:凭什么以前是我铲的,就一直要我铲?你没有照顾猫的义务么?外一我以后怀孕了,你连猫砂都没铲过,当然要提前培养你铲屎的意识和能力!
我:等你怀孕了这些我自然会干,再说铲屎又不跟考研复习需要提前一年备考一样,这有什么需要培养的呢?
她:你现在不干,以后也不会干!
我:不讲理了是吧?好,那我们换一个角度,如果没有我的存在,你自己生活的话你要不要铲屎?
她:要啊!
我:是吧!本来你自己就会干的事,并且这个事情没有超过承受能力之外(铲屎不是啥体力活吧?)那为啥要把自己本来就在干的事情转给别人干呢?
我:家里扫地、拖地你承认我干的比你多吧?我也从来没有要求你跟我干的一样多呀,我的原则是,地脏了,我自己看了不舒服,有你没你我自己都会干!
她:还说你没有要求我!你居然一直记得我扫地比你少的事情,说明你本身就非常在意,你这个小气鬼!
我:。。。。。
我一时语塞,竟不能找出反驳她的话。
我本来的逻辑是,既然我能坚持扫地这么久,就说明我不那么在意这件事。(本身就让你厌烦的事情不可能坚持的久,除非你是神经病)
她的逻辑是,扫地的事情虽然我嘴上说不在意,但此刻说到了明面上,就说明我很在意。
当时的争论就此结束,却给我带来了持续多天的思考。
假设家里的地一辈子都是我清理的,那么在什么时刻下把这件我不care的事表达出来,才不影响我真的不care的事实呢?
默默的干一辈子,作为临终遗言提上那么一嘴?OMG,好像显得更在意了...
我认真的思考了这个问题好久,答案是,没有任何时刻。
....
成功学大师会告诉你:年轻人,你要学会在合适的情境下说合适的话。这句话当然对,这是对表达最浅显的理解与应用。
为了便于描述,我们重新释义一下用词:
事情:脑中的想法,尚未用任何方式描述出来的(包括:说出来、写出来、演出来、等等)
表达:已经描述出来的(包括:说出来、写出来、演出来、等等)
结论是:表达会改变事情本身的意义,或者说,表达决定了事情在客观环境下的含义。
也就是说:大脑中想的事情,只要表达出来,就已经变样了。
聪明如你,想到了什么?
“脑中的想法”即是“波态的不确定性”,“表达”即是“观测”,“变样”即是因为“观测”后,“波态”立刻坍塌为“粒子”,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薛定谔的猫既是死的、又是活的。
是你的观测,让波坍缩成了一个粒子。
“观测”这个动作才是影响物质世界的真正元凶。
是的,这就是我由”扫地”事件推导出来的结论,并且思考的过程极大的加深了我本就信奉的不那么“zzzq”的人生理念。
如果你认同这个理念的话,那么很多经典问题很容易就可以有答案了。
易立竞在采访郝蕾时谈到了前男友邓超的问题,郝蕾的观点是:“有些问题本来就已经存在了,并不是因为我出演了一部电影才引起了这个事情,既然问题早已存在,那么即使不是因为颐和园,也会因为别的事情而分开。”
这个观点乍一听很对,但如用波粒二象性来解释,世上本就没有已存在的问题,你的“观测”才是决定了事情走向的唯一途径。
所以,人生观这种问题,见仁见智吧。
毕竟,这篇文章也是一种“观测”。
注:部分剧情纯属杜撰,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