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大公司,她在小镇开了一家“最孤独、最没用、最有可能活不到明天”的小店

文 | 麦田70s
编辑 | 西脑包花
上海的南面有一座枫泾小镇,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街。悠悠清水穿镇而过,粉墙黛瓦间有老婆婆剥着红菱坐在花架下。
这岁月静好,时光漫长里藏着一家自称“全镇最孤独、最没用、最可能活不到明天”的小店,它的主人叫王光环,一个名符其实自带光环的姑娘。

01.
2019年年底,光环在经历了大半年的租店面、装修一番折腾后,小店正准备开门营业,却又迎来了疫情,开门没两天,小店就又歇业了。
光环每晚躺在床上,想着怎么救活这家小店,“100元店长”的念头就这样诞生了。“只要付一百元,你就可以拥有这家艺术小店一天,不需要相关经验,也没有销售指标,你不需要放下所有去开店,只需从你的日常中抽离出来,试试过不一样的一天。”

一百元店长从今年五月开始招募,已经有四十多人报名,他们的背景五花八门:公务员、医生、老师、创业者、音乐人、手工业者、企业白领……每一位店长清晨来到小店,穿上围裙,领上店长牌,光环会向店长交代一番今天要做的事项:熟悉店内的商品,每一个系列的画是什么风格,电脑里有每一件商品的价格,付款是通过店长手机。如果有客人要进来绘画,如何取颜料,鼓励他们自由创作,但是如果他们实在画不出来,也可以参考店里原创明信片上的图案……光环总是信任地把小店的钥匙、电脑和手机一股脑地交给这些网上报名,可能是第一次见面的“店长”,人就消失了。
曾经有一个很内向的女孩,看了招募广告,心向往之前来。刚穿上店长服,就慌了,不知道要做什么,也不知道怎么招呼客人。但是尝试了那一天店长生活之后,她开始在朋友圈卖起了自己做的点心。

来店里画画的人也是五花八门。5月之后,古镇渐渐恢复了热闹,节假日的时候,小店有时会坐满了来画画的人。他们很多只是路过的游客,可能只是好奇地在外面探了探头,就被当天的“值班店长”拉进来画画,很多人进来的时候总是一连声地说“我不会画画的”,但坐下来之后,一幅接一幅地画个不停。

光环说了一个她印象深刻的客人。
一天清晨,有一位年轻女人来叩门,怯怯地问:“可以进来吗?”。看到这位客人满腹心事,光环不忍将她拒之门外,就一边做着开门的准备,一边请她进来。备好了颜料、画板,她却不知如何下笔,默默地吐出一句:“我想画一幅画,上面只有我们夫妻二人,没有孩子。” 于是店长就帮她设计了一个画面:她与先生坐在海边,远处有一个男孩在踢球。客人很专心地开始作画,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了开来。离开的时候,她主动谈起因为刚刚做母亲,淬不及防地被新生儿打破了生活节奏,心中郁结无法排解。但是画完了就开心了,觉得也不是不爱孩子,只是要重新安放好一家人的生活而已。

02.

光环还清楚地记得面试星巴克那天的场景。
上海的冬天很少下雪,与副总裁面试的那天却正逢一场大雪。总裁给脸蛋儿冻得通红的她亲切地让出一个靠近空调的位子,那一天她感觉与这个人颇有眼缘。虽然拿到聘书已是半年以后,中间物是人非,可是这位副总裁始终关心着这个笑容善良,做事却有点冲的年轻姑娘,破例给了她一个职位。
这位引光环入门的前辈,后来因为癌症选择离开了职场。
回加拿大的家之前,他邀请光环共进早餐。
早年的艰难成长环境,把他塑造成一个自律的人,事业成功的代价是,常年驻外和出差,他错过了女儿的婚礼,孙子的出生礼,与他辛苦支撑的本应最亲的家人聚少离多。当他的人生突然被踩了刹车时,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家人,他已经不知道如何与他们相处,更惧怕提前到来的退休生活。
那天,魔都高层的落地橱窗里投印着他挂着泪水的脸,那是光环认识他多年以来第一次从他脸上看到那么深的失落和无助。
还有一位前辈,三十多岁就做到全球副总裁,可谓青年才俊,风光无限。可是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那个每次他出门都会给他整理行李箱,那位包全了他的一年四季衣服连袜子都配好的妻子,选择带着孩子离开了他,投入一个愿意陪伴自己的男人的怀抱。那位前辈离婚后把钱捐出去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并开始练习冥想,试图去找到人生的意义。
这一切,都让光环不停地反问自己,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内心支撑?
直到有一天,吃完晚饭出门散步,光环晕倒在十字路口,倒地时摔在马路牙子上,不知道身上破了多少处,只记得在闭上眼睛的那一刻,流了很多血。
医院查完,一切正常,只是过度劳累。
也是那一年,星巴克全球最大的门店开业,光环带领的项目组,是整个项目里完成度最高、最早交付的团队。
2018年冬天,光环的孩子出生,这是她来到上海的第十年。上海,它承载着诸多异乡人的乡愁和本地人的童年,拥有着全世界最丰富最的活跃的细胞,生生不息。
光环在此时决定,辞职,全心投入去做她最想做的事。

03.
三十多岁的光环第一次拿起了画笔,老师说她根本不像从没画过画的人。
她想起她的童年,渴望画画却没有条件,明明穷到极点,却又被她视为珍宝的童年。

她出生于安徽寿县,家中四姐妹,她排行老三。父母都是农民,文化不高,但全力支持四姊妹读书。父母对于四姐妹幼时的记忆都是贫苦,几十里乡里乡亲都知道,这家是最穷的,这家过不好的,因为家中所有的小孩都上学。
可是光环的童年记忆是另外一样。上学没有鞋子穿,正好可以尽情踩水,在雪地里疯跑追兔子。泥巴墙稻草顶的房子冬暖夏凉,爸爸在稻谷场和菜园种了几十棵桃树和梨树。春天的清晨,白色粉色的花瓣落了一地,露水透亮,日出后起风了,吹落一树花瓣雨,这是光环最贪恋的景象。春末夏初的傍晚,大家都回家做饭了,她独坐在秧田里起秧。金色的夕阳洒在水面上,风吹过秧田,嫩绿的秧苗一浪一浪地打上来,脚边响起蛙鸣和虫唱。
但还是有遗憾的。有一次光环去叔叔家,看到堂哥堂姐因为不肯练书法而被罚跪,暗想:“如果给我练该多好呀。”回家试探着把白天的情形跟爸爸说了一下,父亲回答:“练字又不能赚钱养家,没有用。”就从此不敢再提。跟堂姐去她学素描的画室玩,觉得自己或许可以画得更好一点,可明知是奢望也就只是想想而已。

来上海工作后,光环非常享受那种混在人群里没有人认识因而也不必在意他人眼光的感觉。她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同类人,开始用业余时间越来越多地参与绘画、读书、茶道、香道,花道等活动,探索更广阔的艺术空间。
一次偶然的机会,光环来到枫泾,无意闯入古镇上一个叫枫之印的艺术空间,并认识了空间主人黄老师。之后,她就像受到召唤一般,只要一有空就往这里跑,在这片天地里义务地打理、布置、装修这个空间,在这里办展览、讲座、读书会、小型音乐会,渐渐聚起了越来越多的人。

后来,光环受朋友之邀去听了一个南音与洞箫合作的小型音乐会,听到一曲弘一法师的《世梦》。音乐起时,光环被一下子抓住了心:人的一生赤条条来去,途中遇到的每一个都是过路人,只是陪你一程。人必将孤独一生,前行全靠自己。那天听完此曲,光环泪流满面,内心却前所未有的喜悦,整个人变得非常轻盈,很多羁绊顾虑都放下了。这一年,光环结了婚,并在小镇上的文化空间里开始策划自己的品牌。
从市区到枫泾的几十公里,她来来回回了无数次。有很长一段时间,光环周一到周五是星巴克的一名项目经理,周末则变身为小镇文艺青年。
“我或许错过了成为艺术家的机会,但我想选择一种商业的方式来给艺术爱好者们拉开这扇门。艺术品行业的消费是不对称的。每一年有一百多万艺术生毕业走向社会,其中有五十多万是绘画生,这些年轻的艺术家都去哪里了呢?他们的作品很难有机会面市,而普通人又消费不起名画家作品,这就造成了很大的供需不对等。我想建这样一个平台,让普通人可以接触到艺术,让艺术家可以拥有更多市场。”

从贫困县光脚上学的小姑娘,到星巴克的一名高级白领,再到一个艺术品牌的创业者,光环一路到了今天,清寒的岁月里正是那些美而无用的东西让她构建起厚实坚韧的生命支撑,可是好多人好像还不知道,光环太希望让别人也感受到这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力量,如果不是这些,她怎么能够成为今天的光环。
04.
光环心中是有个更大的版图的,但是再大的版图,都需要从眼下的这家小店做起,而小店究竟能活多久?节假日客流量最多的时候,光环的小店坐满了客人也不过十来个,已经挤得满满当当,画一幅画至少要半小时,收入也就几十元,和卖粽子,卖蹄髈的店比起来,一天的营收少得可怜。
“全镇最孤独、最没用、最可能活不到明天”的小店并不是一句煽情的营销语,是光环对现实清醒的认识。

疫情袭来,小镇从春节后再无客人。五月起慢慢复苏,有时候两天只有一个客人。艺术品在普通人群中形成消费习惯,需要漫长的时间去培养,砥砺前行的路上不但孤独,还很有可能成为先烈。
偶尔太累的时候临睡前,光环都会问自己干嘛那么折腾?觉得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这个大坑要把自己给活埋了。有一天谈融资的事直到凌晨三点才到家,黑暗中摸到一岁多儿子糊糊的小胖手特别心疼,想着这漫长的创业期真正的拖累了最亲的人。

可是不管当夜睡得好不好,第二天起来光环都会满血复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来加入,小糊糊虽然两岁不到,跟着妈妈闯天下,机灵的大眼睛也是闪闪发亮的。进店画画的客人专注的神情、舒心的笑容,来读绘本的孩子和母亲亲密无间的样子,端午节来刺绣的姑娘们心灵手巧,来当店长的参与者兴致盎然、各展其才。这些吉光片羽,就像童年时她不敢与人分享的一个个瞬间,填满了她的内心。
活不到明天吗?那就让我们好好庆祝今天吧。

本文作者:麦田70s,前五百强公司亚太区税务总监,现专注于生活与文字,怀着好奇心探索丰盈的中年。
本文配图均来源于受访者,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文原载于:离开大公司,她在小镇开了一家“最孤独、最没用、最有可能活不到明天”的小店
好好虚度时光 发现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公众号|微博|豆瓣|荔枝电台
搜索:好好虚度时光
商务合作/投稿:hhxdsg@qq.com
-
小幸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4 17:00:16
-
ChenYong_0609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3 04:11:12
-
Wi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2 11:55:17
-
豆友171214697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2 10:5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