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细读第四回:四大家族
层层叠叠
不得不说《红楼梦》的架构真的是一层包着一层,第一回相当于创世纪,借着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和甄士隐的梦陈述了前世今生,第二回则是以冷子兴的演说带出贾府概况,到了第三回我们好像终于看到了男女主角的出场,第四回又借着贾雨村的复职把与贾府所有相关的家族带出来,其实小说到这里依然还没有完成宏观构架的建造,还有许多的支线人物都是在第五回出来的。

现在一般的小说都是开门见山,很少有像《红楼梦》这样会兼顾宏观架构与微观细节上的双重叙述。在开头的五回里面,它的故事细节和世界观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给人一种层层叠叠的感觉,对初读者来说会有一种云里雾里的迷惑性。读者会看到它一次次不断地在模糊真正的历史背景,在描写中虚构,在虚构中真实。

寡嫂李纨
李纨与王熙凤一样都是是金陵十二钗之一,可是她的出场比起王熙凤的光彩照人来,实在是平淡无奇。比起同等地位的其他人来,她这个人的存在感真的很弱。
不要忘了,李纨的丈夫是贾政的嫡子兼长子,即嫡长子,所以李纨这一房的长媳,地位是极高的。从名分上来说,王夫人自己忙不过来的话,荣国府的管家之全应该归李纨,反而是王熙凤管家是名不正言不顺,因为严格来说王熙凤是贾赦这一房的,而荣国府的继承权归贾政,因此长房的人与荣国府是没有关系的,所以后面平儿会劝她少揽事,因为管得再怎么好这个荣国府的归属权最终也不会落到贾链头上。

可是实际上李纨空有名分,没有实权,大有被王熙凤架空的意味。之所以给她一个“寡嫂”的定位,因为她的生活只有两件事:一个是带孩子,一个就是陪小姑子们,再无其它。
李纨的悲剧就是没有属于自己的身份和人格,是那个三纲五常之下所有女性命运的缩影。“三从”的从父从夫从子,她们的身份只是父亲的女儿、丈夫的妻子、儿子的母亲,在话语权上面她们从来不是自己,也没有自己。

人命不值
人们以为曾经贪污腐败的贾雨村被革职了就完了,可惜他们完全没有想到贾雨村还会有退路。不过几年,摇身一变,他反而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从一个县令变成了一方知府,继续弄权,继续敛财,继续为非作歹,继续尸位素餐。可以起复的革职根本就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惩罚,只是让他放了个长假,有时间游山玩水而已。

成了知府的贾雨村遇到的第一个案子就是人命案。《红楼梦》的情节真的很现实,没有人可以从头活到尾,像极了《权力的游戏》一样,说死就死了。这还才到第四回,就死了贾敏和冯渊两个人了。往往是繁荣热闹至极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有人他就死了,连女主角之一林黛玉也逃不过死亡。初读红楼感受到的是它的浪漫和唯美,可是当你学会反思学会省悟的时候,看到的更多的是残酷和肃杀。

这个被打死的还不是个无权无势的小人物,作为一方乡绅,他说死就死了。在《红楼梦》里面,他不是一个重要的人,没有几个读者到最后会记得他的名字叫冯渊。死了就死了,不会有人替他主持公道,也没有人在意公道。他好歹也是个小地主,地方上也算有头有脸的人,死了都得不到公道,那么更微不足道的布衣百姓呢?
护官符
得知冯渊被打死后,贾雨村的第一反应是杀人偿命,让衙役们去缉拿凶犯,那时候是他对整个案子的背景一无所知,没有意识到这个案子会与自己的前途息息相关,所以他作出来的还是一个算是公道的判断。

可是等门子说完利益瓜葛之后,他还会是原来的反应吗?答案是是的,他还是口头上不为所动,只不过在行动上他采取了门子的建议,而在言语上他还要保持自己读书人的清高。
这左右着施政公正的“护官符”,就是四大家族的势力。四大家族以贾家为首,其次是史家,然后是王家,最后是薛家。贾史王薛中,贾家和史家相是京都贵族,王家属于地方大员,而薛家则是富商巨贾,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场到商市,这四大家族相互牵制和扶持,利用联姻把利益紧紧捆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一回明写的是贾雨村为讨好贾家随意了了人命案,可是它真正的主角却是暗里操作的四大家族,写贾雨村只不过是为了说明这四大家族的势力之大以及他们的在位不端。他们的祖宗们拼了命挣下家业,可是他们的子孙们却配不上这样的尊荣,所以四大家族必定会衰败,《红楼梦》注定是一个悲剧。
薄命英莲
第一回甄士隐的女儿丢了,随后他也家破财亡出家了。他下落不明的女儿英莲,就是导致这起人命案的丫头。

四五岁被人贩子拐走后一直养到了十几岁才转卖。这期间她过着被拐子非打即骂的生活,连亲爹妈都忘记了。明明是好人家出身的女儿,就这么被毁了一生。
好不容易遇到了对她一见钟情的冯渊,愿意好好待她,结果又被“带霸王”薛蟠看上了,还因此搭上了冯渊的性命,她实在是个很苦的人。

本质上来说冯渊与薛蟠此前与英莲都不曾有过交集,也不存在羁绊和牵挂,跟了谁都一样。可是薛蟠实在是个不值得托付的人,连贾链都说她跟了薛蟠是鲜花插在牛粪上。

贾雨村的阴狠
贾雨村知道了案子的来龙去脉,他心里早已有了取舍。明明知道薛蟠是凶手,明明知道英莲是甄士隐的女儿,明明知道应该怎么做,可是他选择了借刀杀人,选择了袖手旁观。

对薛蟠,他利用了门子讨好他的心思,让门子出主意,却在门子面前装清高,说什么应该力报皇恩浩荡,说什么不能因私枉法。
对英莲,他就算不能解救,至少也可以告知一下她她父母是谁,来自哪里,毕竟他好歹受过甄士隐的照顾,也答应过甄家娘子帮忙找女儿,结果他却陌生人一样选择了沉默。

对门子,他利用完了就卸磨杀驴,寻了不是充发了。门子这类人也蛮蠢,自以为是旧识,就感觉与别人不同,想着办法讨好,却独独没有想到自己与别人的“旧”就是一个威胁,被人用作了杀人的刀还不自知。这类人大概是世界上最多的,以为自己很厉害,却完全没有想到被利用完了就失去了利用价值的危险。
薛家的式微
不只是贾府已经后继无人、内囊尽上了,薛家更甚。贾家好歹还有一群纨绔子弟可以充充门面,薛家连门面都快无人可撑了。这个末世,不只是贾家一家的衰败,四大家族都是日薄西山的局面。王家只有一个王子腾是大员,后来好不容易升了京官却死在了回来的路上,史家史湘云之父一死,同辈没什么人,只留了她那没什么戏的叔叔。

薛家这一代只有一个薛蟠,连做纨绔子弟都不够格,所以薛宝钗不得不努力帮助母亲撑起家族,这也是她比其他所有少女都要早熟懂事的原因所在吧。
好像是在B站看到一句话话:特权这个东西,有的话就好好挥霍吧,没有就用力批判吧,这大概就是人性所在。既得利益者永远只会嫌少,就像薛蟠,打死了人自己管都不用管,只需要贾政一封书信就能够搞定,他反而可以大摇大摆游山玩水着进京去。

被宠坏的孩子
虽然打死了人,事实上薛蟠并不怎么坏,他只是一个被宠得不知天高地厚地孩子。他背后的人只是一味地帮着他解决麻烦,连打死了人也没有人管他。

因为不管他做了什么,都有人给他擦屁股。从小到大没有人告诉他什么不能做,也没有人教会他什么不该做,也没有人让他付出过做了错事的代价,所以他一直都活在不知轻重的无知里。
像他们这样的世家子弟,本来占据着那个社会最好的教育资源,如果教育得当,怎么都不会沦为杀人犯。愚蠢的并不是薛蟠一个人,而是以薛姨妈为代表的长辈们。他们只知道一味地替薛蟠解决祸事,没有教会他怎么才能不惹上祸事。

很多时候毁掉一个人的不是眼前的困厄,而是不节止的宠溺。看似是给了保护和方便,其实却是从骨子里在毁灭,典型的就是薛蟠这样的小孩和薛姨妈式的家长。

没有下文的待选
薛宝钗进京是为了参加选秀,可是这个事情是个没有后文的事情。待选无下文,才有了我们的小说故事。
比起黛玉进贾府时一人的孤单和场面的盛大,薛宝钗就要温情低调许多。只不过薛宝钗这一来,林黛玉就要有危机感许多。

除了葫芦案的事情外,这一回的故事都是四大家族的边枝末节,尤其是贾王薛三家的事情。作者也是要借这样一个情节来交代清楚背景吧。
到这里为止,贾雨村的戏差不多也没有了,后面只是偶尔出现,还是出现在别人的台词里居多的那种。到此为止,我们还是不知道《红楼梦》可能要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们只知道它大约讲完了贾雨村的故事。

而这个贾雨村,并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人,至此为止,我们终于看清了他的真面目。不得不说《红楼梦》的叙事真的好精练,完全没有一个多余的字,不拖沓又刚好写清楚,真的很难。
四大家族是重点,和神话构造、演说荣国府一样都是《红楼梦》的整体框架,弄清楚了四大家族的关系才不会在后面阅读的时候串错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