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与工业革命
在工业革命之前,其实也有农业革命,甚至还有猎狩革命,它们都是在认知革命的推动下进行的“社会化大生产”革命,按《人类简史》中的理论,也可以将它们称为“在追求共同虚构出来的事物时的彼此合作”。简单描述就是,人类虽然很早(约100-150万年前)就学会了使用工具,但合作范围仍然很小,难以形成规模力量,但在一次基因突变之后,一群来自东非的人类突然拥有了一种“虚构事物”的超能力,拥有这种超能力的人类就是我们的直系祖先:智人。他们虚构出了合作、团队、神灵等等或许还有更多我们永远无法知晓的事物后,利用认知革命的派生物—自我意识进行彼此标记,让人们在远离彼此视野之外也能够为一个共同的虚构目标而团结协作,这种协作规模随着虚构事物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大逐步形成了部落、部落联盟以及国家。同时,人性开始发芽,在虚构出来的信念的作用下,人类拥有了反思自身的能力,也开启了可以传承和持续进步的人类文明。可以说人类至今为止都还生活在这场认知革命的余波里,人类后来所有的历史,都可以看成是在反复地尝试突破这种协作(也可以称为社会化大生产)规模的极限,而猎狩革命、农业革命及工业革命就可以看成是人类社会化大生产在不同阶段的合作成果。
什么是猎狩革命?我想智人围猎动物可能与其他人类也差不多,本质的区别恐怕就在于规模的扩大,这种大规模的协作让智人大杀四方,全球动物(包括智人们的亲戚)集体遭殃。我猜我们的祖先们之所以要开荒种地学习吃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真的没得吃的了,这可能才是农业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所以,从人类文明一开始,外界的因素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在漫长的农业时代,土地的兼并,各种种植物的相互渗透流传,对世界各地的农业生产,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在工业化时代,外部力量的作用则更加明显。
我认为工业化的首要条件应该是强劲的有效需求,这些需求要么来自内部要么来自外部,而从人类工业化一两百年的历史来看,外部的需求应该要比内部的需求作用更大,尤其是在工业化早期。
中国人启动工业革命的努力,在历史上这已经是第四次了,但为什么前三次不成功最后一次成功了,我想就是因为在恰当的时候搭上了美欧日这个巨大的消费联盟的快车。
当然自身的努力也很重要,内部组织、产业转移也是必然条件,但都是次要条件。港、台、新、韩这些亚洲小经济体为什么先于中国成功,就是先做好内部准备跳上快车承接了欧美日第一波工业转移。如果印度比我们的先做好内部准备,那肯定是他们先承接转移先成功,其它的什么文化内涵、国民素质什么的并不起主要作用。
举个可能很多人不相信的例子,2005年经我亲测,越南造的摩托罗拉刀锋(V8)手机其实比中国造的质量还好。那为什么越南从2005年后就不行了?2005年前越南人比中国人厉害?2005年后越南人就不行了?真正的原因其实是中国在加入WTO后在强劲庞大的外部需求的刺激下开始了新一轮产能扩张,进一步吸聚了全球制造业资源,顶替了东南亚先前的全球外包地位。很多人不知道,在中国加入WTO之前,东南亚的制造业其实并输于中国,所以在那个关键的历史抉择中前人的功劳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而这些年越南又重新步入快车道,可以看一下时间表,它其实跟美国上一届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同步的。我想这很能说明外部需求对一国内部工业化水平的刺激作用。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工业化有它自身的特点,农业国家可以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内部剥削,但工业化国家不行。工业化国家其实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大机器,一旦开动,产能很快就会突破内部需求,外部需求或者说全球市场才是它的终极目标,任何国家都是一样。当工业化进程开始后,它只能以更大的规模更低的成本加速前进,直至一个国家人均GDP增长到一定程度,本国生产要素总成本不再具有全球竞争力才会被迫转移出去,当然,也可能因为他国后发制人形成了更低的生产要素总成本被提前淘汰而中止。而英法德美日等所有工业国家,其工业化后期都必然经历了一轮激烈的海外市场扩张才达到了历史高峰。但其实发展所谓的高科技并非去工业化,它们所起作用仍然是为了提高商品在生产、流通和利用等各个环节的效率,本质上仍然是工业化的一部分。
工业化另一个特点就是,工业化机器一旦开动起来,产能如果无法充分释放,特别是当其产能的增速远超需求的增速后,后果将很严重,近两百年来诸多经济危机、战争等重大问题,可以说都是围绕着这台大机器在展开。如果把经济活动看成是做功,那货币就是能量存储器,经济危机的原理就是投入到做功的能量太多,而保留在存储器的能量太少。工业化两百多年来,经济危机越来越少,度过危机的时间越来越快,解决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社会的财富总额快速累积了两百多年后,拥有了更坚实更庞大的购买力,这也是为什么像英美这些老牌发达国家在面临经济危机时能够先于他国走出泥潭的主要原因之一。
讨论工业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讨论全球贸易,事实上,工业化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全球贸易,几百年来甚至几千年来,人类的战争,其本质就是为贸易地盘而战,没有充分的外部需求,或者说这些外部需求不能有效整合,大国崛起、工业化等,都无从谈起。
当然,对于全球贸易和外部需求,一个国家态度也并非一成不变,其它国家了解不多,但光中国一百多年的例子也已经够丰富了。外部需求总量是有限的,当你反应不及时,就被别人抢过去了,八十年代前后,中国与韩国、新加坡、印度、巴西等国的路径比较就最能说明问题。如果没能在正确的时间卡位上车(像印度那样),或者在半路上被甩下车(像巴西、南非那样)等待机会再次来临的时间里,将又是一段痛苦的煎熬。所以,在强调外部需求的作用大于内部准备的同时,我认为内部准备也确实非常重要。但很多时候,内部准备也是因为外部力量而推进的,比如晚清的洋务运动,名义上是为了强国,但没有外力作用,全球化浪潮没有拍到中国,中国压根不会出现这些东西,还是会陷入过去的旧循环出不来。
中国最近几十年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很多显性的东西说多了也是重复,但有一点可能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虽然中国人凝聚力强,但转弯不容易。事实上,中国现在的一切,都是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集体意志大转弯,而在那次转弯的背后,则是一百多年来的高台跳水,跌到了最深处,是真痛了,才有那样伟大的转折发生。
而其它国家为什么被中国卡位反超?简单来说就是人文底子没中国强,就好比优等生回到正确的赛道,从零开始追前面的差等生,那也是很轻松的事情,就像我在前面举的中国和越南的例子。而这背后,则是几千年的积淀对比。
这几年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中印比较理论,各大网站上这都是热门话题。很多人都提出,印度社会有太多弊端,诸如种姓制度、地方壁垒等因素限制了印度的工业化,甚至有人断言印度永远不可能步入工业文明。但我想说,真正能抑制工业化的,只能是需求。一个人在房间里可以自己把衣服一件件脱掉,但如果大风刮来,房子都能掀翻那种,那你连自己脱的机会都没有。如果有像中国这样强劲庞大的订单潮水般涌向印度,它搞不了工厂?它那点地方之间的小利益还能有全球工厂大规模利润的力量大?它那点落后的精神戏码还经得起现代工业文明的碾压?要知道,如果我们回望过去,把时间回拨40年,外部世界看我们可能不会比现在的印度有更多的信心,我们的四周也曾树起坚固的偏见围堤,只不过它已经被凶猛的工业洪流冲走,你忘了它曾经的样子而已。
很多人将中国的成功归结于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市场,但要看到,中国的工业体系,是通过最早的对外代工和原材料贸易积累起原始财富后才逐步完善的,而国内市场也是在人均GDP上升到1000美元之后才开始逐步启动的。而不是相反。
有人说,在改开之初,创业成本相当低,成为企业家的门槛也很低,其实这也很能说明需求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这些如果套在未来的印度人身上,也会起到相同的作用。真有庞大的需求催动,今天这些所谓的“贱民”同样会见钱眼(界)开,同样能分分钟变成高大上的企业家,什么教育率、劳动参与率用不了几年就上去了。
印度虽然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很早就卷入了全球化,但长期以来,它一直是原料产地和低端工业品倾销地,生产和消费都跟它没关系,世界工厂的地位最早是英国,英国之后是美国,美国之后是中国,根本原因就是全球化的需求一直有上位者卡住在满足,而内部需求又从未成形。所以,即便被卷入全球化一两百年,但没卡上位就一直没有机会实现工业化。
印度的制造业说白了现在就是被中国的产能所抑制,而且中国的产能也同样钳制了巴西、南非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原因就是全球有效的需求总量仍然不大,在中国的产能未能消化完之前,在中国的人均GDP没上2万美元之前,他们仍将继续在当前的水平左右摇摆。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印度、拉美局势时常失稳,因为印度、拉美一直没能卡上位,没有强劲的有效需求带动,经济增长时高时低,人心不稳定,局势就会一直反复,贸易壁垒拆掉也可能再垒起来。中国在加入WTO之前,也有几次失稳,其原因也是那时内部和外部的需求都不稳定。中国的经验证明,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只有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只有经济盘子扩大了才能根本上解决或者缓解大部分内部问题。
而现在的全球兴起的右转风向,其根源还是全球需求不足,中国工业系统在吃肉其他国家就只能喝汤甚至没得吃。就像欧盟内部,德国工业不倒不溢出,其它国家根本没机会。因为全球的高消费人口就那么十来亿,需求总量远没能达到能让全球所有国家都有饱和订单,所以才有局部失稳、移民问题以及它们带来的连锁反应。
所以我说中国的崛起是未来世界的希望和关键,想想看,如果中国人均GDP达到3-4万美元,中国+英美澳加新+欧盟+日韩,未来的世界将形成一个人口超过25亿的庞大的高消费联盟,这些人每年发出的订单,将会催生出一幅是多么诱人的光明前景啊。
要说工业化历程最艰难应该是英国,他们的早期工业化基础(或称原始积累)是建立在资本家对内部农民和产业工人的极度压榨之上,有了点资本之后,再拿身家性命来搏海外市场,最后搏出一个日不落帝国,以海外殖民地作为原料来源和产品倾销地,推动工业化进一步扩大规模形成良性循环。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从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历时超过200年才达到顶峰,就是因为内部市场有限,而在当时,放眼全球也没有哪个国家有这样巨大的需求,所以它的工业化必然伴随在全球的军事冒险。而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任何一次军事冒险如果失败,都可能让这个自身资源贫乏的国家覆灭,尤其是在其工业化早期。所以,在没有外部有效需求的情况下,一两百年前的工业化进程其实也是一个暴力化进程,要不然一战和二战死了这么多人是为了什么?
作为曾经最大的工业国家,美国的工业化进程也非常的漫长,他们在建国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都在依靠农业进行原始积累,直到19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工业化才开始加速,加速数十年后进入“咆哮的20年代”才达到一个阶段性的顶峰。但事实上,即便是美国,在海外市场的扩张也很早就开始了,别的国家不说,标准石油、可口可乐、福特T型车其实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登陆中国了,而那时的中国,消费能力其实是相当低的。所以外部需求对美国的工业化仍然非常重要,只是美国的内部市场经过一百多年的原始积累形成了很强的内部需求,再加上地盘足够大,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都有,所以才没像英国那样在早期就频繁对外扩张。但如果仔细想想,美国建国时最初也就只有东部13个州,它向西扩张的时间表,其实也正好吻合了其工业化的历程。
所以,中国的工业化比起英国、美国的工业化要顺利得多快得多,主要原因还是后发优势,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强劲的全球需求,你只要顺应时势跳上这趟快车抓紧干就完了。在满足外部需求的同时,中国因为内部人多地广,内部需求也同时起步,当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都足够强大时,甚至连经济危机的味道都没有尝过中国就完成了工业化。
如果未来顺利,印度、巴西等国家如果做好了内部准备,在正确的时间再搭上中美欧日这辆更大的消费大联盟快车,工业化也没那么难。如果中国的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产业必然外溢,工业必然大规模转移,加再上美欧日需求如果仍然强劲,印度未来的工业化进程将比中国更快更顺利。
这些虽然大概率发生,但还是存在变数,现在最大的变数就是中美关系,如果中国和西方脱钩陷入冷战,中国这些巨大的产能往哪里释放?如果无法释放,后果会如何?中国的产能释放不单是一个中国内部问题,更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从市场需求理论的角度来看,当年美苏争霸,争的其实就是各自贸易体系内的需求规模或者说产能承接潜力,从冷战的前期来看,两者似乎势均力敌,但当失去中国这个重要的盟友或称重要的产能释放空间后,苏联的溃败就是必然的了。
所谓的战后秩序,其实就是英国主导的全球贸易时代的延续,只不过主导者从英国换成了五常。也可以将它理解成为一个以全球贸易为核心,以外部需求催动各国轮番工业化的国际大循环。最开始就是美国的订单让西欧和日本实现了再工业化,然后是欧美日下订单让亚洲新兴经济体实现了工业化,现在轮到了中国,以后就会轮到印度、拉美和非洲,就这么简单。如果你认为这种说法太过简单,仍然认为内部的作用更大,那你至少应该承认,这些历史的事实证明,对一国的工业化进程而言,外部需求确实起到了最初的催化剂作用。
这其实就是一个火车游戏,以前全世界就只有一个火车头,那就是美国,往后就有了几节火车头,或者可以说成是内燃机车改动车了,这列火车前面几节车厢都有自身的动力可以更有力地拉动后面的车厢。尽管过程曲折,但它仍然称得上完美。
只不过,与此平行的是,世界上还有一批人要玩花活儿,搞出了一些不样的东西来,但最终还是不得不放弃原来的想法参与到这个大循环中来。但是,花活儿玩完,时机已过,要想玩游戏就得排队,所以才有了现在这个各方面看起来都很奇怪但实则非常合理的格局。
如果未来发展顺利,人类社会将在下个世纪来临前也就是未来的80年里发生质地的变化。二战结束时美国以1.4亿高消费人口拉动了欧洲和日本数亿人口的工业化进程,虽然现在人口较当年翻了3倍,但高消费人口也至少翻了8倍也就是超过了10亿,按百分比计算,高消费人口的比重从6%增长至了13%,如果未来30年里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井实现人均GDP3-4万美元的目标,全球高消费人口总数就会超过25亿,其比重至少超过30%。所以当中国迈进高消费国家联盟后,这个全球性的工业化大循环的下半场时间,最多不会超过50年。同时,即便没有与万有引力、相对论相同级别的科学大发现出现,人类也将在日趋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下迎来更加智能和高效的社会化组织。这几乎是现在的人类所能实现的最美好的愿景了。
但这个大循环或称为人类的大乐意最终能不能完成,未来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我们仍然避免不了要再次敌视甚至仍然习惯于用暴力来解决问题,那人类社会也并不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如果人类社会再次犯下和以前相同的错误导致整体的衰退和灾难,那只能证明弗洛伊德是对的,我们确实有自我毁灭的倾向。
中国人因为历史的原因,普遍没有开放性思维,我也一样。单纯从人文角度来讨论有些枯燥,或许我引用一个最近假装看懂的物理学例子来说明,更能说明问题。我要举的例子就是麦克斯韦妖,它假设“一个绝热容器被分成相等的两格,中间是由“妖”控制的一扇小“门”,容器中的空气分子作无规则热运动时会向门上撞击,“门”可以选择性的将速度较快的分子放入一格,而较慢的分子放入另一格,这样,其中的一格就会比另外一格温度高,可以利用此温差,驱动热机做功”形成所谓的永动机,这就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界一百多年,一百多年后人们引入了信息论来才恍然大悟,麦克斯韦妖理论的致命缺陷就是它把这个容器看成是一个封闭系统,能控制门的妖也看成是天然存在的,事实上,这个控制开关门的妖就是信息,信息不可能天然存在于这个容器里,需要由外部传递进去,而传递信息就需要能量做功,这一过程就打破了“这个容器是一个封闭系统”的假设,从而证明它仍然无法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
我认为,理解自然科学对人文思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人文思考其最初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解释自然。
自然界是不存在封闭系统的,而人类社会自古以来也是如此,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总是在相互影响,此涨彼伏,有些国家在地理或极权的作用下可能会保持一段时间的封闭,但它迟早会自我毁灭、腐烂。就好比一个小小的池塘里能够拥有一个完整的彼此滋养的生态系统,但如果你将池塘里的水装进一个瓶子里,瓶子里的微生物过不了几天就会全部死掉。池塘虽小,但它并不孤立,它仍然通过土壤、空气和外界相连。微生物被装进瓶子里之所以会死,因为它是真封闭。
一个国家的兴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看成是对外部条件的利用是否充分恰当,放大点放远点看,地球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生命的存在也需要太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月球的引力控制海洋潮汐,甚至生命诞生所需的水大部分也是来自彗星。但如果把尺度放到最大,放到宇宙的尺度,那就不一样了,宇宙从目前来看确实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所以熵增是永恒的主题,宇宙最终的宿命就是热寂。我们身处一个封闭的宇宙,但我们彼此之间,绝不应该也不可能隔离。
当今世界的格局正在发生改变,或许剧变就在不远处。在新千年来临之际,世界上就出现了两种明显不同的思潮,一个预言一超多强,另一个预言多极化。现在看来,两个都是对的,前者就是最近30年的真实写照,而后者,也正在逐步变为现实。只不过,大家都需要调整心态才能适应罢了。美国现政府所代表的保守思潮,可能会放缓全球化的脚步,让世界在全球化的高速列车上冷静一会儿,但终究不会起到太大的阻拦作用。
人类社会在认知革命的推动下,经历了虚构的神权时代、王权时代来到了现在的平权时代,其总动力就是彼此合作就是社会化大生产,这是大势所趋,是熵减公式在起作用,人类和其它生命一样,终究不过是物理规则下燃料和工具罢了。
-
我是蓝色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09 02: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