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成长进步路径
九边的《向上生长》最近反复读了两三遍,也摘抄了些段落,最后还是决定整理下思路汇总成一篇文章写下来,加深印象。其实这本书和很多这几年火爆的励志书、公众号文章一样,讲了日常如何积累、业余如何学习以及普通人怎样才能一步步拥有更好的人生。
但既然你我都是普通人就应该深有感触,好多事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读起书来热血沸腾,立刻下决心做大事,可没几天就抛诸脑后了。但即使是这样,每次看到这类书时,我们还是愿意去相信,愿意去开始,说明我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有追求进步的渴望,所以哪怕我们只是执行了几天,哪怕我们读了很多本之后才有了一丁点进步,哪怕我们反反复复地开始又放弃,但最终只要我们找到了一件适合自己的事,那也算是有收获,也要比鄙视励志书又拒绝改变的人强。
书里的内容有几点对我来说醍醐灌顶,叙述之,请需要的人自取。
1.实践型知识
九边讲到知识一般分两类,实践型知识和书本上的知识。实践型知识字面也容易理解,但有时候我们体会不到它的真正含义。他举的企业家的例子让人豁然开朗。做买卖的生意人可能看书并不多,但他们每天都在解决各种难题,在实践中持续学习和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也是一所大学,他们已经在社会大学里拿到了博士学位;而上班族还处于社会大学的初中阶段”。所以这也可以解释,为啥很多高学历的人在给没怎么读过书的企业家打工。
书本上的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好像没什么用,但“当一个人的知识大规模地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涌现”效应”,涌现出完全超乎想象的东西,这也是所谓的复利法则。所以还是多读书、多读书。
2.上班族如何积累知识?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读书、学知识的重要性,不信你看下周边的人,不管大人是否读书,家中孩子肯定有很多书。那我们已经走入职场又兼顾家庭,平时该如何积累知识呢?九边说“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看完什么东西之后,随手写点心得,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即可,你会发现越写越利索,而且对思维的训练也非常厉害,能够让知识条理化,让大脑清晰化”。他本人就是把收获的新知识发一条微博,既吸收知识又练习文笔。
写文章这个事,投入不大,但自带杠杆,这种事应该多做。写出来的文章看的人越来越多,就能从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效益,不一定是钱,别人花时间给你也是效益;随着阅读的人越来越多,效果会呈现出明显的加速。
3.人生的三次妥协
“第一次是意识到父母很普通;第二次是意识到自己也很普通;第三次是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原来也很普通。”承认平庸就意味着放任自流吗?当然不是。承认平庸,我们才会接受现实,才肯下笨功夫。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有助于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日拱一卒,慢慢来。
既然我们都是普通人,那想把事情做好的话,就要降低预期、订小目标。“过高的期望实现了还好,如果达不成会导致信心迅速丧失,变得消极,什么都不想做。”这就是我本人了,我总是给自己订很高的目标,然后完不成,甚至还没开始做就被高目标的压力压垮,最后啥也没干成,反而是放松心情,一点一点去做的时候,有时候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
九边的目标是每天看两页书,我想说这个目标在我们平常人的思维里可以说根本不算目标,两页书谁读不完啊,但最难的事就是坐到书桌前翻开书,只要翻开了,看书难的问题就解决了98%。他讲到最关键的是每天都做,而不是单次做多少。所以和自己妥协,订的目标一定要小,“你不要太为难自己,你不为难“他”,“他”才会给你干活,否则就是自取其辱”。
4.数量就是最重要的质量

所有我们以为的质量问题大多本质是数量问题。万事一理,你想学Python,是不是论坛逛了无数到现在都没写到一万行代码?你要撸铁,那么你重复一万次了吗?你想写文章,那么你写够一百万字了吗?之所以很多人觉得写东西没感觉,一方面就是写得少,大脑没形成信息高速公路。做一件事,做一周没什么用,做两个月也没什么用,但是如果你能持续五年,绝对能折腾点名堂。重复就是力量。
九边讲到他的大学老师也是样的平常人,但成就很高,“他像一个布尔什维克一样要求自己。他每天写代码,写文章,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每天也跑步一个小时。他说其实编码和写文章这俩事是一回事,你得不断地写,才会有感觉,才不会出错。你写得少,没法下笔成章,写出来的东西别人读起来困难,你自己的想法也传达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