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居然跟垃圾「杠」上了,带你见证一场「垃圾」的新姿态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上演这样的场景:一分钟前还是有用之材,一分钟后就可能变成无用废物。有没有认真想过它们的去向,我们所扔出去的垃圾最终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我们身边。看完这期内容,你会重新认识「垃圾」也是一件「宝物」。 CherryWoodPaddleDanGibson'sSolitudes-CanoeCountry试点🎵阅读更舒适
你知道人每天产生多少垃圾吗?
如果有时间回顾一天的生活,你便会惊异自己原来是一条“盛产”垃圾的生产线。
外卖盒、快递箱、奶茶杯、饮料瓶、塑料袋、瓜果蔬菜、零食包装、废弃纸屑、过时衣服......据中国城市垃圾数据统计:我们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2kg,这一点都不夸张,过度的消费造成大量垃圾的产生,我们所忽视的正需要重新去审视和思考。

● 这是一场关于垃圾的展览● #Trash New Order##7个国家19组艺术家、设计师、创意人##余物新秩序#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开始实施之际,这场展览来得真及时,展示了垃圾再生的多种形态,以前是「垃圾」现在是「资源」,随着使用者的改变,或时间或空间的改变,它的原始属性、意义、价值及所承载的情感也随之重置。

展览现场由“材料美学”“价值再生”“景观重置”“艺术开源”四个版块共同构成。所有作品的制作原材料都来自近5个月在深圳社区收集和公众捐赠的生活垃圾及闲置物品,经过艺术家及设计师们打破常规的创作理念指导重塑,成为这场公共艺术展的新作品。


材料美学



■ 《近点,再近点》 Look Closer
平面设计|装置|产品包装、树脂
尺寸100cm x 120cm


这件来自于印尼艺术家的作品让小编很想带回家,作品展示的是一排排五颜六色的树脂块,从远处看是美丽的几何图形,如果走近一点,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毁灭性”的美。一块块精心设计的树脂块中漂浮着各式塑料碎片,旨在揭示消费主义所造成的浪费及污染现象,试图探讨塑料废物处理及产品包装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 《满月》Full Moon
大型装置|雕塑
材料|不锈钢、婚纱、西装、废弃纺织布
这一个直径3米跟亲情和爱情有关的大月球作品是由众多闲置婚纱制作而成。月球作为人们情感寄托的象征物,也承载了许多不同的情绪与故事。



■ 《珍藏密敛》 Hidden Treasure
大型装置|塑料瓶
这是一件来自韩国首尔的雕塑艺术家的高达4米的大型装置作品,远看像是摩天轮一样悬挂在展厅中央,实在是太美太壮观啦!


走近一点才看清楚原来是生活中的塑料瓶,通过收集人们丢弃的塑料瓶作为创作材料,经过挤压上色和创意组合,最终创作成巨大的“宝石”。随着人们改变看物的视角,物的价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 《安全地带》 Safety Site
大型装置|材料:废弃纺织物
尺寸:3.3m x 2.8m x 3m
这件作品以尝试建造安全的人类巢穴为概念,利用大量废弃的旧布料构成大型装置,以此回应当今世界正在关注的各个议题。作品中间为“安全地区”,粗糙的布料外表也迫使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对人类生活意义的反思,过度的消费下形成难以想象的堆积状态。

价值再生



■ 《咖啡永续》 Coffee Vessel
设计、装置
这是一个颜值非常高的设计作品,是艺术家将从咖啡店收集回来的咖啡渣,按照咖啡豆包装袋的形态,制作成再生花瓶。透过形态转换的对比,呈现物的仪式感,使得咖啡渣的生命得以延续。





■ 岛津冬树Fuyuki Shimazu|日本
这位来自日本的设计师,是纸板艺术品牌Carton的主理人。从学生时代开始,他走遍了27个国家,收集废弃的纸箱,将这些纸箱制成了各式各样的钱包。他专注于纸板的视觉美学,不断尝试将普通的纸板改造成不同的艺术品。

■ 《纸皮屋》 House of Carton
装置
这座纸皮屋是利用有限时间内在深圳收集到的废旧纸皮建造的了一座纸皮屋,屋里呈现了艺术家过去创作的一系列与纸皮、塑料袋有关的作品,慢慢看你会发现很多意外惊喜!



■ 《垃圾 VS.宝石》 VS. DIAMOND
产品设计|日本
材料|金属、塑料、石头、树脂
最让人细细品味不舍得离开的作品区是由日本设计和创意工作室UMMM/KIWI指导创作的《垃圾VS.宝石》,现场不仅展示了采用来自日本京都的海洋垃圾再造而成的戒指作品,同时也展示了深圳市民在与日本艺术家互动下,将日常生活中的废弃小物件进行加工组合创作而成的一枚枚精巧戒指作品,使得废弃的材料获得新的价值与意义。

景观重置



■ 《余物之丘》Perilous Wide Waste
装置|生活垃圾、木头雕像、椅子、石膏、床单
这是一件用垃圾堆成山丘的作品,由英国公众雕塑家远程指引创作,据策展人朱德才介绍,此件作品收集多名深圳市民一周的垃圾,垃圾的堆积代表人们对环境的忽视。人们没有意识到垃圾最终会扔到哪里,在不知不觉中,让填埋场和海洋填满了塑料、垃圾、织物。雕像就像身处在一个塑料与垃圾海洋的岛屿。藉由创作,反映人周围充满垃圾,却对垃圾造成的危害表现出冷漠与视而不见。
有一种看不见的垃圾,在内心隐藏着
这就是情绪的垃圾

■ 《失落垃圾桶》Down in the Dumps 装置|行为艺术
如果展览的现场看到一位男子将头伸入垃圾箱中的景象,稍安勿躁,请勿惊恐,这不过是一组公共艺术雕塑。它试图通过作品去展示人们的行为。既呈现出脆弱,又让人感觉很坦然接受命运。这件作品是另一个层面的反应,对于我们来说重新理解垃圾和认识垃圾是有很多种维度去思考的,我们如何去改变我们对垃圾产生的一种心态。



■ 《一件垃圾》 APiece of Trash
摄影作品
这位来自泰国女摄影师的作品让人感觉到空气污染的问题已逐渐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看着这些摄影作品感觉到人类对于环境的污染的忽视,也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与未来。


艺术开源

这个板块是本次展览的展中展——“闲置很忙”,由杜峰松担任联合策展人,廖波峰担任展务总监,阿祖、孔武、李燎、刘志炼、陆慎一、彭白云、谢克非、曾军、张博&王晶晶九组来自深圳本土的艺术家、设计师及创意人参与。


现场展示了由艺术家及设计师重新改造创作的椅子,延续旧椅子的价值与生命,并用影像记录每一把椅子从原始形态到新形态的全过程。

旧椅新生,置于展中也形成了一道有趣的“风景”,每一张椅都有了新的形态,看到了物的更多可能性。特别让人惊喜的是,展中展的艺术家的旧椅新生作品是可以“以物易物”,公众有机会用自己的物品与展中展的艺术家们进行作品交换喔,看中那张椅子就赶紧Mark啦,现场扫码联系策展团队,艺术家同意的话即可在展览结束后带回家喔!

余物之歌

值得一提的是,开幕当天,不仅有呈现不同形态物的视觉盛宴,还有声音与舞蹈的结合探索物的开放形态——著名跨媒介艺术家炭叹与制片人龙淼渊携手服装设计师杨熠茗,为现场嘉宾及观众带来即兴音乐表演《余物之歌》。


参与者们在艺术家的简单手势指挥下——借鉴即兴音乐作曲方法“Soundpainting”(声绘),用不同的余物制作的“乐器”发出声音,形成一场集体即兴音乐会。


H:好物door C:策展团队

H:为什么要举办这一场展览?
C:余物新秩序探讨人、物、环境三者间的关系,无论是转换观念和实际行动,其实都是源自于人们看待物的视角,整个展览工作围绕四个原则: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废弃Refuse。我们希望透过展览更新集体认知、形成一种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非一朝一夕可做到的,通过艺术社会实践的表达方式来探讨物,去发现另一些新视野,也希望大家在其中得到启发与思考。
H:这场与艺术家合作的展览里,筹备的时间大概多久?您们认为最大的难度是什么?
C:整个展览的筹备时间在9个月左右,因为今年特殊的情况,国外艺术家无法亲临现场,我们需要围绕社区渗透和开源共建,邀约不同的人群共同参与共建作品。其次这是一个国际性的展览,外国艺术家都是第一次尝试远程参展,我们尽可能落实还原艺术家的理念,也需根据现场情况调整方案,搜集大量的余物,在各方各环节的努力下完成每一个作品。这是一次挑战也是一个机遇,网络参展落地更多艺术实践,是否也会是未来策展模式的新方向。

H:对于余物,你们是如何看待的?
张有魁:余物在我看来是注入了更多的人的活动和情感在它身上的,余物其实在生成艺术创作之前,给了艺术家更多的提示和内容,这时候余物便是刚需,而不是多余的或者是废弃的存在。
柏志威:任何物是都有生命周期,在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废弃物,只要我们换个视角看待物,余物的价值也会随之改变。
引用策展人朱德才先生的话「知物、惜物、爱人、敬天而自观」,现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都需要重新审视身边的一切,不妨换个角度审视我们身边多余的“物”,未被发掘的宝藏也许正藏匿其中,让余物最大限度延续它的真正价值。


主办单位: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OCT-LOFT
策展人:朱德才
策展单位: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
视觉设计:深圳市英途联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20 OCT-LOFT公共艺术展—— 余物新秩序 Trash New Order
📅 展期:9月5日—10月18日10:00-18:00(逢周一闭馆)
📍 地点: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C2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