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行记之江东 苏州篇
今天是属于策哥的一天。
我以为好不容易愿望实现了会开心一点——就像在日本湘南海岸那次一样,然而事实却让人伤心。原因无他,大概是粉历史人物的通病吧,斯人已逝,后人凭吊其实已与他们无关,只是自我安慰而已。 策哥的墓在过往的千年里已经被盗得什么都不剩了,留下的痕迹只剩魂瓶和一棵孙策树。但你不能从这两样东西里想象孙策(至少我不能),想象那个“美姿颜,好笑语”的少年将军,想象他如何转斗千里、留下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未尝败绩的神话,也不能想象他和袁枚看到的桓王庙中美少年像一样,“披王者冕旒,英年奕奕”。



历史总给我这样错位的伤心感。
你可以访古,可以从史料里考证,可以直面千年前的文物,可以站在同一片土地上,但花会重开,人却不会再来。就像我不能想象天府广场这么和和美美的地方曾是姜维钟会死掉的地方,姜维的身体甚至在那被人就地剖开。也不能想象汉中当年两军对垒的样子,甚至诸葛亮死去也要以身镇守。所以现在,我也不太能想象孙策就被埋在这棵树下,如此平静地变成了某个21世纪小区楼盘的一部分。





或者说,我只是不希望策哥那么活泼那么招摇,能自恋地招呼手下喊“孙郎竟云何”的人,被困在这么一棵小小的树下,看千年来人们来来去去,看这里从天家墓地变成寻常百姓家,然后无聊到长草。 不过我希望,也坚信着,策哥像对岸的某曹姓文青说的那样,葬于山林合乎山林,化成雨露风雷、朝暮湖海,依旧以另一种方式自由地驰骋吴地,守护江东,然而偶尔回来看上那么一眼。 可能袁枚当年路过长沙桓王庙也是同样的心情,于是写下了“今者庙貌虽颓,风云自在。端坐悒悒,郎君之神采珊然;秋草茫茫,讨逆之旌旗可想。三吴士女,皆王之遗民;六代云山,皆王之陈迹”这样的迷弟语句。大概每一个来找孙策墓孙策树的姑娘也体会过同样的心情。 不过这样想也好,虽然短暂,至少他还是在这天地间留下了一些东西,让千年后的世人仍能心向往之。从此,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草木,每一粒黄土,都是故人。 他曾无比鲜活地存在过,将来也会一直在。 祝策哥英灵不朽吧。


PS 还是忍不住拿透卡摆拍了一下,虽然真三策没你本人帅,但花花我就当你收到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