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我带上勇敢、希望和爱,徒步穿越
《徒步人海》是一本中篇小说集。收录6篇小说,分别是刘震云的《单位》,毕淑敏的《预约死亡》,邓友梅的《那五》,李唯的《一九七九年的爱情》,徐小斌的《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谈歌的《天下荒年》。

这本书的作者均为当代名家,在文学领域各有成就,包括矛盾文学奖得主刘震云,庄重文文学奖毕淑敏、李唯,鲁迅文学奖得主徐小斌,人民文学奖得主谈歌,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连续五年得主邓友梅。这本书所选的作品皆为他们中篇小说的扛鼎之作,也是当代中篇小说的代表作。
这样一套作品集,不仅能够让大家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当代经典,而且能了解当代文学版图,对当代文学有一个更全面与深入的认识。
选其中两篇和大家分享一下。
刘震云的《单位》
《单位》,文如其名,讲得主要是单位里发生的一些琐事,譬如分梨、扫地、打水、入党、升职等,作者通过描写老张、老孙、老何、小林、女老乔、女老彭等人在单位里的“明争暗斗”努力去实现自身理想和目标的情形,揭示出现实的残酷与无奈,写出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不易与辛酸,进而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办事要靠关系的人情世故。虽然作品展示的是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状况,但在今天看来,却依然是接地气的,依然是实实在在的。
刘震云的作品有很强的平民意识,立于大众立场,表现平民生活。
鲁迅文学奖得主白烨评价《单位》:“从1987 年写作和发表《塔铺》《新兵连》开始,刘震云的小说写作,就逐渐凸显出一种宛如现状纪实和生活实录的原生态写作方式,好像所有作品所写的故事,都是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出来的一段真人实事,‘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不加修饰地描述出来,让人们读来不觉得是在阅读小说,而是在近观生活本身,这样别具一格的刘震云式的‘生活流’叙事特点,到了《单位》《一地鸡毛》这里,似乎体现得更加彻底,也运用得更加娴熟。”
但刘震云在塑造人物时,并非着力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而是旨在描述一种整体的生活形态,群体的心理定式,权利他放弃了对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与刻画,这造成他作品中的人物不够立体。
这和刘震云作品背后的权利意识有关,无论走到哪里,面对何种事物,刘震云都能感受到其背后闪烁的权力的眼睛。这是作家的个体悲剧,也是我们理解其作品的关键。刘震云的偏执在于,他放弃了对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与刻画,而倾心于权力规则的洞察和反拨。
胡河清在《王朔、刘震云:京城两利嘴》一文中指出:
刘震云有中国历史学家的慧眼,把中国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看得透彻得了不得,这是他的优长。但这种优长也伴随着一种弱点,就是他只懂得权力关系对人的影响,而对种种高度个人性的人性范畴……基本上了解得还非常肤浅。
这和作家的考量不无关系,由于权力的杀伤性无处不在,要彻底地揭露、打击它,主体首先要保证自己不受伤害。于是,作为一种叙述策略,冷静被逼迫出来。主体不能被他人的不幸分了神,陷入没完没了的感伤和痛苦,这种“移情”在某种程度上无异于暴露自身的软弱和怯懦。而如果在此不作精神的消耗与承担,一切就会轻松得多。当然,轻松并不意味着无所事事。实际上当精神回退之后,智慧的神经便迅疾地发达起来。一种力比多式的转换,结果成就了刘震云小说中深刻而不无偏激的智慧。我们感到,主体的目光是那样专注且具有穿透力,以致文本在某种程度上化作了一种“无人之境”。确切地说,主体要捕捉的是权力的触须和圈套,在他看来,一切均可还原为权力的运作,连人性也不例外。
白烨说,这篇小说无论是从刘震云个人创作的发展历程来看,还是从中国当代小说从八十年代向九十年代过渡的历史进程来看,这部作品都有着特别的意义。重温《单位》,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在创作上的跋涉与探求,也能看出其在艺术风格上的变与不变。

毕淑敏《预约死亡》
作为医生,毕淑敏描写过形形色色的死亡,毕淑敏的作品中,充满了生命和死亡,倔强和孤独。有意思的是,在这些灰暗的话题中,即便在谈论死亡这样冰冷的话题时,毕淑敏身上的温暖,也让我们感觉到灼热。
拥有心理学博士背景的她,能够深刻地刻画人性,作为医生,她有“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和行为方式”。
作家的责任感,使得毕淑敏想和更多的人分享自己对死亡的思考。作家的使命感,又使得作家着眼于精神层面,和读者探究如何避免因物质丰富而带来的精神困惑。
毕淑敏称《预约死亡》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探索普通人之死”,小说也确乎是作者深入一所临终关怀医院进行采访的产物。为了探究人濒临生死界真实体验的秘密,她甚至预约了一次“死亡”,冒充临终患者在病房“卧底”了一个夜晚。小说本本真真地带着我们随同作家,经历了这个完整的采访过程。
曾镇南评价这部小说:“‘探索普通人的死’的主题演绎成了直面死亡的沉思——不是加缪所说的那种哲学的沉思,而是冷静而英明,又存有淑世之心的小说家的艺术的沉思,这也即是依着小说创造的形象思维的规律去编织故事,从中升华出对一群敬畏生命、珍视生命、环绕着死亡、陪伴着死亡的普通中国仁爱者形象的生命礼赞。”
在《预约死亡》这篇小说中,作者通过面对最平常的“死亡现象”时各类人的不同心态,提出人应该“体面地死”“有尊严地死”。文中写到了一个身患绝症的美丽女人一再请求医生帮助自己结束生命。因为“生命对自己来讲只是病的跑马场,已毫无意义”。而“当死亡一定要降临的时候,就像一个婴儿的诞生,我们要做的是让它到来得更为舒适和顺利”。
死亡是一个自然现象,就像秋天的黄叶飘然落地,毕淑敏主张让一个人在他非常熟悉的环境中安然地有尊严地结束他的生命。这一观点在小说《预约死亡》中借詹姆斯之口表达得非常鲜明:“我研究过你们的禅学,一个老人,不吃任何动物蛋白,拒绝人际交流,在深山老林里面对一块石壁,直至像音乐中的渐弱符号,融化在大自然中,成为你们理想中的最高境界。这种活着同死了一样的生存状态,不可思议。生命在于动作,没有了动作,犹如剥了皮的青蛙,连标本都不如。当死亡一定要降临的时候,就像一个婴儿的诞生,我们要做的是让它到来得更为舒适和顺利。”
她说:“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必然要遭逢的事情。对于我们生命中一定要遇到的一件事情,怎么能回避它?茫然不知,然后突然间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就在仓促间被它毫无预警地收了去,你这个人生就不清醒,不完整。
关于死亡,哲学上有过很多的探究。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西方理性哲学发端的源头;但是康德说他这句话不够严谨。因为“我”也是先验的,“我”不可知。既然“我”是不可知的。那么,“在”与“不在”就无从说起。海德格尔更进一步,直接反问:什么是“在”?如果“在”没有意义,那“我”和“思”,就全是废话。
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生存?海德格尔答:向死而生!
现代人一般认为只要快乐就好,总不愿意把自己会死亡这一种可能存放在大脑里面,以免影响心情。但海德格尔就是这么固执,他说向死而生,我们唯有学会了死,才能更好的生。或者说,我们在不停的死,我们也是在不停的生。
向死而生,还是一句充满自我悖论的双关语,意味着,从头再来的勇气,以及为人处世的真谛。也可理解为,不死则生。既然终究难免一死,所以放手一搏,无须畏惧。
终有一天,我们都将孤身一人,与死亡短兵相接。
这些作品展现了作家对生活不同面向的思考,我们与作品中的主人公一道在人海跋涉,阅读这些作品,能够让我们对人生对一份新的理解与感悟,让我们对人生对一份清醒与勇气。
-
万逸弋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16 10:3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