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军覆没的秦穆公为什么能成就霸业?
战车隆隆,干戈耀日,这样的场景在春秋时代可谓屡见不鲜。春秋之初,秦偏西隅,位在附庸。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起兵支持周天子而受封诸侯。尽管如此,长期以来中原列国一直视秦为戎、狄之流。后经秦穆公数十年经营,秦国一跃成为东方各国刮目相看的强国。秦穆公何以能使偏远落后的秦走上强国之路的呢?

01 秦晋之好
秦晋地缘关系地图▼

自秦立国经六代八君百余年的努力,不断向东扩张。可以说这一阶段秦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东扩的强盛史。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即位,加快了东进开辟中原之路的进程。当时秦国以东的晋国非常强大。至晋献公灭虢、虞时,晋国疆域西越黄河与秦接壤,东至河内,南越黄河扼虢略之险。对秦国而言不仅东扩之路被晋阻塞,连本国的安全也受极大威胁。
面对强大的晋国,善于审时度势的秦穆公与晋国开展一系列政治联姻。这种“裙带”外交给两国带来了较长时间的和平相处与友好往来,历史上称为“秦晋之好”。
然而,不管秦穆公的主观愿望如何,晋国始终无法受其控制。前有其间虽有惠公、怀公的背信弃义,后有重耳成霸业倒逼秦国成追随者。即便如此,秦晋两国仍保持了近三十年的稳定局面,并未走向决裂。这种友好大局一直延续至晋文公去世……
02 崤山之战
“ 崤之战”战略示意图▼

公元前628年,中原霸主晋文公逝世。此时秦国派驻郑国使臣杞子等人致信秦穆公“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大意为“郑人让他们掌管北城门的钥匙,若秦军悄悄来攻,他们把北门打开接应,郑国可轻易到手”。穆公误认为晋国忙于国丧无暇外顾,便仓促决定远袭郑国。
此时,老臣百里奚、蹇叔极力反对,认为郑国和晋国国君刚去世,不去吊丧反倒趁火打劫不得人心。更何况路经数国地界劳师远征很少有成功的,即便胜了也无多大的战略意义。
急欲向东扩展的秦穆公早已按耐不住,随即派大军奔袭郑国。秦军一路长途跋涉,到达滑国时,不料阴谋败露。秦军见郑国早有防备,偷袭不成,就顺道灭了晋国的同姓国滑国。
晋文公刚去世,秦就立即出兵袭郑灭滑。这一行动严重威胁晋国安全,且大军经过晋境而不借道,晋国君臣自然认为是对他们的藐视,十分气愤,于是就联合姜戎的军队在崤山谷中设下埋伏。秦军在回师途中受晋军埋伏,全军覆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崤之战。

崤之战的惨败标志着秦穆公东进图霸计划的破产。此后数次与晋军交战虽互有胜负,但秦国的东扩之路始终被晋国牢牢遏制住。秦穆公逐渐从图霸中原的梦中清醒了过来,听从百里奚的意见,转而全力向西发展。同时为减轻来自东面的压力,秦穆公在外交上确定了“联楚击晋”的方针,减轻了晋国东面对秦的压力。
03 秦霸西戎
秦穆公霸西戎▼

长期以来秦国的西边和北边生活着许多过着游牧生活的戎狄部落。在西边戎族部落里,又有着许多小部落。虽各有首领,但不相统一。在西戎众部落中较为强大的是与秦国接壤的绵诸戎。在长期的战争和交往中,西戎各部逐渐加深了对秦国的了解。秦穆公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国家富强,令绵诸国王十分羡慕,于是就派了一位叫由余的使臣出使秦国。
由余生于晋国,因晋内乱而流亡到戎地。由余长期生活在戎人中,对西戎情况非常了解。秦穆公非常欣赏由余的才干,便用反间计得到了由余。在由余的辅佐下,秦国兴兵伐戎,攻取西戎十余国,开疆千里。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秦霸西戎”。
此后,周天子派大臣到秦国赐以金鼓并封秦穆公为“伯”,承认了秦国的西方霸主地位。
04 结 语
相较于中原诸侯,秦国起点较低,加之与戎狄为邻,虽不断开疆扩土,经济文化仍相对落后。
秦穆公即位后,奋发图强,锐意进取,修明政治,发展军事,奖励生产,国家实力大大增强。因地缘关系加之秦穆公早期的战略误判,图霸中原的事业接连受挫。
尽管如此,秦穆公仍不失为一位杰出的君王。审时度势而又深谋远虑的他在东进屡受挫于晋后遂改变初衷,不再与中原诸侯争盟,“剑走偏锋”全力向西发展,继而开疆千里,独霸西戎,为秦国赢得了广阔的纵深发展空间,极大地提升了秦国的国力,为战国时代秦的东进和最终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