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书也有南北差异
我非常喜欢BBC拍摄的《North And South》剧集。英格兰南部的女子Margaret出身中产阶级,即使剧情走向的半段,随着母亲、父亲相继逝世,家道中落,Margaret的生活依然精致、高贵;北方男子Thornton是位强悍有力的实业家,在冷峻的工厂背景下,Thornton有一种在骚乱中屹立而拔的魄力。故事的结局,如同我们在《You Got A Mail》中看到一样,男女主角爱情的汇聚,成就了他们背后所代表之矛盾体在某种程度上的握手言和。
为什么突然想到这部英剧呢?昨天与一位出版同行H聊到这个话题:
做书也有“北与南”之分?
这个话题也许不算新鲜,但还是很有意思。
H说,南方的书似乎更生活、更精致,而北方总容易产生政治心理——这个差别不用扯到“书”了,光从计程车司机的聊天已显而易见。柴静写过一篇文章《不在北京买车的五个理由》,就记录了五段饶有意味的“TAXI STORIES”;也许,当北京人把国家大事当下酒菜时,广州人正走遍满城觅盛夏最甜美的荔枝。像《中国不高兴》这样的书,或许只能由喜爱读纵横故事的土壤中生发。
每次跟北方人(特别是女孩子)打交道,我都会觉得自己格外地佶屈聱口。同是说着普通话,北方口音总是透着自信自得的顺溜劲,并流露出很自然的亲昵。这副南方口舌却是讷得很,稍微严重点的,连“人”跟“楞”可能都咬不清楚,遑论劈里啪啦的一串长词,不带逗号的?原谅我硬是照搬到“书”身上来,北派的书都特别“唬人”,浓墨重彩的渲染、强烈撞击的色调、“狂暴出场”“超级畅销”“狂销**册!”“***万人潸然泪下”——气势恢宏,宛如摩拳擦掌的千军万马,出征前的发声号角就先来了个威震八方。
南方的做派要温和得多,她总想拨开一点点林枝、只指给你窥看前方的一点风景,然后由你自己迈开步走向前去。所以,封面是柔和淡雅的纯色,配图线条简单勾勒,并且低调地缩到一角,留出大幅的空白试图引人遐想。封底堆满了各路名家媒体的热烈推荐,还是援引作者的一句绝伦妙语?南派的书也许更倾向于后者。随手举个例子——“对于女性而言,考古学家是最理想的丈夫人选。你年龄越大,他对你越感兴趣。”(选自《告诉我,你如何生活》,[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这个“梗”很妙。它甚至与本书主题扯不上直接关系,但是你哈哈大笑之后,继而很想知道这位机智的女人曾是如何探寻古人“如何生活”的。
做书的人无一会否认,书封文案是非常关键的卖点彰显。赞誉的堆叠,还是不经意的点破、引导读者补白?文案的撰写,本质上其实无关于华丽的文法,更诉诸于行销的方向是否能打动人心。我看过一个网络营销的理论“只讲2%的故事”,剩下的98%呢?请你放心留给网友去填充、去补白。网络是个放大个人参与的平台,每个人都喜欢“参一脚”,所以你将故事说得太满、太靠近结局,张力反而就失掉了。而图书呢?数量惊人的销售成绩或许能牵引部分“畅销榜读者”,但如果仅一句无关宏旨的妙语就激发翻阅的冲动,是不是也有点太执信于“四两拨千斤”的功法了?尤其是许多书为了不遭磨损而包上薄膜,读者买回家去发现与预期主题大相径庭,是不是也会引发“货不对板”的争论呢?
记得以前讨论“网络阅读”时,总会谈到一个问题,就是“网络会改变人的阅读习惯乃至思维习惯”。如果书要效仿网络“四两拨千斤”的做法,势必布置能与之势均力敌的参与、互动平台,提供“补白的空间”,也是延长书的生命线。也许它只能在货架上站一个月的台,但两年后当你听朋友提起,goo一个gle,还能寻得痕迹。
好像有点跑题了。说回“做书”的南北之分。就环境而言,北京当仁不让乃出版的主战场,大批的编辑、发行、行销,阅读场馆、沙龙讲座、文化人物……就文化包容度而言,北方更加自由流动,反而是以“改革先行”的广东,在出版政策上是“慎之又慎”,有时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胡诌了半天,可能更多像是“牵强附会”。其实,在出版资源更加自由流动、发想创意更是无边界的今天,我们其实已经很难以南方人/北方人,或是南北地缘,来指代出版的型类、风格、思路。“北”“南”到最后只是一个代称、一个符号,总结了目前不同路数的制作风格;而出版人一定也有智慧进行“南北统一”,取其长补其短,在市场历练中摸索、实践恰到的对接跟融合。这种“取长融合”离不开一个双向互动的渠道。如果从这个角度反观各省的出版组团运动,我看到两种可能性:也许愈能发挥尖端优势、不断强化原有市场所熟悉且喜欢的路数;而囿于自身者再想走出划定的小圈圈,难度就更大了。
为什么突然想到这部英剧呢?昨天与一位出版同行H聊到这个话题:
做书也有“北与南”之分?
这个话题也许不算新鲜,但还是很有意思。
H说,南方的书似乎更生活、更精致,而北方总容易产生政治心理——这个差别不用扯到“书”了,光从计程车司机的聊天已显而易见。柴静写过一篇文章《不在北京买车的五个理由》,就记录了五段饶有意味的“TAXI STORIES”;也许,当北京人把国家大事当下酒菜时,广州人正走遍满城觅盛夏最甜美的荔枝。像《中国不高兴》这样的书,或许只能由喜爱读纵横故事的土壤中生发。
每次跟北方人(特别是女孩子)打交道,我都会觉得自己格外地佶屈聱口。同是说着普通话,北方口音总是透着自信自得的顺溜劲,并流露出很自然的亲昵。这副南方口舌却是讷得很,稍微严重点的,连“人”跟“楞”可能都咬不清楚,遑论劈里啪啦的一串长词,不带逗号的?原谅我硬是照搬到“书”身上来,北派的书都特别“唬人”,浓墨重彩的渲染、强烈撞击的色调、“狂暴出场”“超级畅销”“狂销**册!”“***万人潸然泪下”——气势恢宏,宛如摩拳擦掌的千军万马,出征前的发声号角就先来了个威震八方。
南方的做派要温和得多,她总想拨开一点点林枝、只指给你窥看前方的一点风景,然后由你自己迈开步走向前去。所以,封面是柔和淡雅的纯色,配图线条简单勾勒,并且低调地缩到一角,留出大幅的空白试图引人遐想。封底堆满了各路名家媒体的热烈推荐,还是援引作者的一句绝伦妙语?南派的书也许更倾向于后者。随手举个例子——“对于女性而言,考古学家是最理想的丈夫人选。你年龄越大,他对你越感兴趣。”(选自《告诉我,你如何生活》,[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这个“梗”很妙。它甚至与本书主题扯不上直接关系,但是你哈哈大笑之后,继而很想知道这位机智的女人曾是如何探寻古人“如何生活”的。
做书的人无一会否认,书封文案是非常关键的卖点彰显。赞誉的堆叠,还是不经意的点破、引导读者补白?文案的撰写,本质上其实无关于华丽的文法,更诉诸于行销的方向是否能打动人心。我看过一个网络营销的理论“只讲2%的故事”,剩下的98%呢?请你放心留给网友去填充、去补白。网络是个放大个人参与的平台,每个人都喜欢“参一脚”,所以你将故事说得太满、太靠近结局,张力反而就失掉了。而图书呢?数量惊人的销售成绩或许能牵引部分“畅销榜读者”,但如果仅一句无关宏旨的妙语就激发翻阅的冲动,是不是也有点太执信于“四两拨千斤”的功法了?尤其是许多书为了不遭磨损而包上薄膜,读者买回家去发现与预期主题大相径庭,是不是也会引发“货不对板”的争论呢?
记得以前讨论“网络阅读”时,总会谈到一个问题,就是“网络会改变人的阅读习惯乃至思维习惯”。如果书要效仿网络“四两拨千斤”的做法,势必布置能与之势均力敌的参与、互动平台,提供“补白的空间”,也是延长书的生命线。也许它只能在货架上站一个月的台,但两年后当你听朋友提起,goo一个gle,还能寻得痕迹。
好像有点跑题了。说回“做书”的南北之分。就环境而言,北京当仁不让乃出版的主战场,大批的编辑、发行、行销,阅读场馆、沙龙讲座、文化人物……就文化包容度而言,北方更加自由流动,反而是以“改革先行”的广东,在出版政策上是“慎之又慎”,有时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胡诌了半天,可能更多像是“牵强附会”。其实,在出版资源更加自由流动、发想创意更是无边界的今天,我们其实已经很难以南方人/北方人,或是南北地缘,来指代出版的型类、风格、思路。“北”“南”到最后只是一个代称、一个符号,总结了目前不同路数的制作风格;而出版人一定也有智慧进行“南北统一”,取其长补其短,在市场历练中摸索、实践恰到的对接跟融合。这种“取长融合”离不开一个双向互动的渠道。如果从这个角度反观各省的出版组团运动,我看到两种可能性:也许愈能发挥尖端优势、不断强化原有市场所熟悉且喜欢的路数;而囿于自身者再想走出划定的小圈圈,难度就更大了。
-
鱼回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24 11: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