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面对衰老和死亡?
查看话题 >生活还是好难啊——William Worden基于悲怆不可逆的理论
“死亡不代表收回对这个人的爱,而是把对ta的爱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去。”
(p.s. 这篇文章都是一些关于死亡、面对死亡的悲怆和哀悼的理论。我很怕自己对死亡的叙述太冷漠。但基于理论我不知道如何感性,希望其中的一些视角可以为面对死亡的感性提供一些排解。)
William Worden关于面对死亡的悲怆情绪(Grief)写了一本学术著作——《Grief counseling and grief therapy》,或许可以翻译为《辅导悲怆与治疗悲怆》。在书中,他提出为死者哀悼(mourning)具有四个作用。这本书的第一版出版于1983年,第二版于1991年。8年过后,Worden修改了对哀悼的第四个作用的定义。很短小的修改,但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人类对死亡的认识的进步。
.
在第一版中,Worden认为,哀悼被用来“收回对死者的爱,从而将对死者的爱投入另一段(与其它生者的)关系中去。(withdrawing emotional energy from the deceased and reinvesting it in another relationship)“
而第二版中,最新的表述是——“哀悼并不是用来放弃生者与死者的关系的,而是帮助生者将对死者的爱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去。(not to help the bereaved give up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ceased, but to . . . find an appropriate place for the dead in their emotional lives)”
.
这两版表述有一个共识,即我们需要其它社会关系来缓解面对死亡的悲怆。但它们的不同是,第二版承认了死亡并不是爱或人际关系的终结。简言之,死亡不是结束。
这个论点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的支持。比如Bowlby对一些鳏夫和寡妇进行了深入访谈,发现多年后超过一半的受访者仍旧强烈感觉到逝去伴侣的存在。比如,失去小孩的父母可能永远将逝去的孩子看作人生重要的一部分。
.
死亡并不能停止你对ta的爱。因此,你可以让逝者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生活。
.
Marwit 和 Klass在1995年进行了一个研究,要求18-54岁的受访者们想出一个逝去多年,并且曾经对ta们很重要的人。然后,写出逝者在ta们*当下*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逝去多年的人,和现在的生活。
本以为这是一个不可回答的问题。但结果是,很多受访者洋洋洒洒写了很多页,并且,没有一个人反映这个问题莫名其妙。
所以最后,Marwit和Klass的结论是——在逝去多年后,逝者仍可以在亲近的人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你的生活,是在续写逝者的生活。
.
不过,因为死亡并不能结束你对ta的爱,也无法真正结束你们的社会关系,所以,你面对死亡的悲怆可能也永远没有终结。
如果我的悲怆真的没有终结,我该如何面对它呢?
首先,接受悲怆是自然的情绪。因为死亡并不是爱的终结。你仍爱ta,所以悲怆持续十年,二十年,或更久,都是合理的。永远不要怀疑是不是自己过分脆弱。
然后,赋予悲怆积极的意义。
比如Amy Olberding,一个酷爱《论语》的西方学者。通过解读孔子对颜回哀悼,她提出对死者的哀悼是在肯定你们共度的时光的价值。
悲怆,因为尊重,因为爱。
.
从孔子身上,她看到,一个人可能明白生老病死的规律,但同时对亲人的死亡持续感到悲怆。
悲怆,是自然的,是合理的,是尊重和爱。
.
William Worden的理论有点像《海边的曼切斯特》的意思,即死亡带给人的影响可能是不可逆的。与Worden的理论不同的是,电影中的男主角并没有续写逝者的生活。因为从他的孩子逝去的那刻,他已经放弃了自己的生活。
我没有任何立场评价这个(电影)人物的选择。只是提供一个附加的例子。
理论只是理论,生活还是好难啊。